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思想飞     
套用"让子弹飞"的句式,作为本期卷首语的标题,是读这一期刊发的一些文章的感受. 感受集中在一点:新闻传播学研究如何创新?创新,关键在"创"--"独到见解"或"初次提出"--写出别人没写过、没讲过,让人耳目一新,在学术或思想方面受到启发的观点.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有些文章,对现有理论、观点或方法有些新的认识或体会,做到了概念的延伸或拓展,但缺乏对学术思想或实际决策有影响力的独到见解, "新意"是有了, "创见"却难说.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日益增多的"或"字入新闻标题,笔者发现"或"字在当代新闻报道中多作预测性的含义。本文主要回应了众多的质疑之声,改变以往对新闻定义的旧见,对新闻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深入分析"或"字入新闻标题的背景意义,还提出来如何更好地利用"或"字来进行报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变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关乎"变革"甚或"革命"的故事在世界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虽然推动变革或革命的因素多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变革或革命必定会带来错综纷乱的形势,或一时或长久,而面对错综纷乱的形势,人们的认识更加混乱,现象开始掩盖本质,草莽甚至强盗被一时奉为英雄。旧秩序受到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用稿周期的错位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术期刊用稿周期的"错位"现象 用稿周期是任何一个规范的刊物都必须予以明示的一项内容,学术期刊在这方面尤为重视.许多学术期刊都是通过"稿约"或"投稿须知"将其"用稿周期"告知投稿人.这些"稿约"或足刊载在刊物的适当位置(一般为封底或封二、封三等),或足挂在该刊的网页上,或是通过设置电子投稿邮箱的自动回复等方式来向作者传递这一信息.  相似文献   

5.
学人在西汉称之为"士",西汉士阶层人数日益增多,社会势力强大,社会地位醒目,最容易引起民众的关切,或引发关于道德修养的评判,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号召力"或"精神领袖"。  相似文献   

6.
郑义伯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余以行以"后面一字,旧或释作"川"、或释作"顺"、或释作"征",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即"前一字,旧或释作"酉",或释作"(郑)",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认为应读作"酒"。"我酒即"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浩",或误释作"造"、或误释作"沽"、或误释作"",本文根据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清"。"孙子"后面之字,或误释作"隹",或误释作"唯",或误释作"为",本文根据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是"。此外,还讨论了与此铭相关的一些铭文内容,如国差""字,研究者或读作"静"、或读作"清",本文认为它与郑义伯铭文中"我酒既清"之"清"表示的应该是同一个词,""宜读作"清"。  相似文献   

7.
孟艳华 《现代传播》2015,(4):161-162
最近几年,受网络语言、影视传媒语言的影响,语言中"各种"后可搭配的对象扩展到抽象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谓词性成分。文中语料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文本语料库和流行网络文学作品。问卷调查1集中于对这一结构的语义理解。我们以事件语义学理论为基础,认为谓词性的新兴结构"各种X"表征事件或场景,其语义可概括为:一是以各种方式或由于各种原因进行或出现"X"所表征或所指向的各种事件或场景;二是以各种方式或从各个角度看,所述事  相似文献   

8.
使用"历历在目"要扣准"在目""历历在目",语本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后以"历历在目"(或"历历在眼")四字成文,形容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情景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例如宋·楼钥《〈西汉会要〉序》:"开卷一阅,而二百余年之事,历历在目。"明·冯梦龙《醒世  相似文献   

9.
有关记者的是是非非听得够多了:从"欺骗暗访"到"窦唯大闹报社",从"美女记者"到"跪地采访",似乎处在新闻事件发生最前沿的记者们一不小心便反客为主成了新闻的主角,情愿或不情愿地在新闻里"客串"了一把。而招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或千夫所指、或赞扬有加,或横眉冷对、或感恩戴德。似乎向来崇尚客观、公正、平衡的记者们也在两个极端的摇摆中找不到平衡所在。记者角色错位的利弊暂且不论,但这至少给记者们创造了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站在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0.
正"苟日新,日日新。"新闻事业是创新的事业,其生命力就在于"新"。故此,在全球一体化、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纸媒副刊更需常办常新。副刊编辑应该向"点子"要题目,要办法,要质量,要水平,要特色。其实,"点子"策划在新闻工作中比比皆是,只要稍微留心,你就会发现有报纸或展示创新版面,或设立新栏目,或开展征文活动,其中,无不体现着编采人员自觉而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就是强调"领导干部"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家庭,握有权力的"带头人"出了问题,或不负责任,或以权谋私,或碌碌无为,或口  相似文献   

12.
吕建江 《视听界》2012,(5):82-83
"情景再现"是目前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创作中的一种补充叙事手法,或称"情景重现"、"情景回放"、"真实再现"等。用"再现"取代解说或配合解说,最早见于纪录片领域,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在新闻专题和社教专题中,并迅速蔓延。关于以事实为报道对象的  相似文献   

13.
微媒体时代科技媒体应对科学谣言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的话,2011年则被称为"微博红年"。这一年,微博无疑成为新媒体语境下中国最受关注的焦点。这一年的每周、每天甚至是每个小时,微博上都有热点话题在讨论,或关乎民生、或主持正义、或揭露内幕,抑或是扶弱济困。微媒体大行其道"每天从微博开始,再到微博结束。"这是不少粉丝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北京的一位网友说:"早晨6点半,一睁眼就拿手机打开微博,查看私信,回复留言。7点半至8点半,上班地铁中,看微小说或微电影。上班期间还会用微信和同事保持沟通。晚上浏览政府的官方微博,进行评论或转发。"微博正在"直播"中国。庞大的用户群和便利的通道,使  相似文献   

14.
《七略》称名之"略",章太炎先生以为表图书分类,姚名达先生以为表详简之"简",论者或从前者,或从后者。"略"除可表分类及"简"义外,还有"要"或"梗概"等含义。基于"略"之"要"或"梗概"之含义,通过对《七略》之产生、渊源、命名、注释等进行分析,可知《七略》称名之"略"不当以表分类或详简之"简"解之,而当以"要"(或"梗概")义解之。以《七略》称名之"略"为"要"(或"梗概")义,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刘歆编撰《七略》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足等。以"略"表图书分类或详简之"简",不仅不能反映刘歆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主观意图,更不能反映从《淮南子·要略》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再至《七略》的这一学术研究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禅宗语录词义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释禅宗语录中"商量"、"落处"、"掣猱"、"一格"四条词语,或首释该词之义,或补词典义 项之漏,或正词典释义之失。  相似文献   

16.
王勇 《新闻爱好者》2017,(12):28-33
"企业新闻与传播"是一个带引号的、正在构建中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作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一个新的复合或分支,在如今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时代语境之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书衣之爱     
一本书是否有市场价值,除了取决于诸多因素外,有一项最让许多人觉得荒谬至极的,就是缠绕在书身外的一长条纸张,英文称之为"dustjacket"或"wrapper",中文俗称"书衣""防尘护套"或"护封"。西方史上最早有书衣的记载始于约1830年代的英国。这张纸的作用,原是为了避免书籍封面在贩售过程受到污损,以保  相似文献   

18.
杰伊·布卢姆勒和伊莱休·卡茨在对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中分析了受众与媒介相互关联的"使用与满足"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以媒介特性为出发点,不同(或相似)的媒介特性可以满足不同(或相似)的需求;或者,以需求结构作为出发点,那么具有心理关联或在概念上近似的需求能够通过相同的媒介(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媒介)得以满足."从这一理论阐释出发,可以引出我们关于"个人对大众传播的利用"的另一组关联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或播音员作为电视媒体的形象大使以不同风格、形象、气质走进大众视野,他们在节目播报或主持过程中必须遵循"标准普通话"这一规范性制约,但同时,因为不同节目具有不同的特点,播音员或主持人在语言运用上也会存在相对的"差异",本文就是通过论述阐明此种观点。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读书界掀起了一股品读经典的热潮。在我的主要记忆里,先有刘心武的《红楼梦揭秘》,后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再有于丹的《论语》、《庄子》"心得",前后呼应,红极一时,不仅"火"了,简直"疯"了。"跟风"和"模仿"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面对诸多因品读经典而一夜走红的案例,大大小小的刘心武、易中天和于丹们纷纷披挂上阵,或在央视开讲,或在各地走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