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典古语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饰其中机,不苟言  相似文献   

2.
一经一纬织美文——评理雅各英译《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思想意义和艺术形式方面 ,对理雅各的英译《论语》进行汉英文对比研究 ,以为当代中国古籍的翻译提出点滴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师》2010,(20):F0003-F0003
<正>2010年,济南市光明街小学被中国孔子基金会授予"孔子文化主题学校"荣誉称号,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坚持不懈地营造孔子文化氛围,进行经典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传统经典经过历史证明,是能够对中国人的生活起到参考作用的。真正的经典应该是在当下的解读里指导完成每个人生命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参照系,在这个世纪仍然有它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经典,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5.
"及早读经,大量读经,老实读经,快乐读经","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这是全球读经运动的发起人王财贵教授读经主张的方法、态度、价值观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崎岖坎坷的人生康庄大道上,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方向!师评:此路可继世界八大奇迹兵马俑之后,登上第九大奇迹。醉翁深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师评:我估计苏轼会对欧阳修说,大家熟归熟,但你这样做,我一样告你剽窃!星期六的上午,我一个人在路上,伸着脖子缩着颈,浩浩荡荡地走着。师评:同学,麻烦你试试这么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李天辰先生的最新英译本《论语》。李先生的《论语》英译本较之以往的译本对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译出了原文的内涵,有不同于其他译本的特色,是一部上乘的译作。  相似文献   

8.
王义梅 《考试周刊》2012,(17):30-31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背景,以省级教研课题《以(论语)为基本载体的儒家文化主题式教学实验与研究》为依托,用儒家思想精粹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感悟生活,完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以《论语》读本和选修课为抓手,通过巧用课堂,拓展探究;理解背诵,学以致用;分类归纳,丰富积累等教学指导,适当地把儒家经典《论语》中的思想精粹引入学生的作文训练中,提高学生作文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9.
张玲 《中国德育》2007,(12):43-43
2007年9月28日,时值孔子冥诞,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同祭先师,共享和谐"祭孔大典在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隆重举行。此前,典礼组委会曾发起"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由十位知名儒学学者推荐的二十句《论语》精论要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等五句被最终推定,并同时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宾用语。《论语·学而》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要求人们在持续学习中求快乐,  相似文献   

10.
王焰 《教师》2019,(15):117-118
经典故事因时代变迁,有些内容与时代不相符,逐渐淡化出青年教师群体,然而其关于人性的思考仍然是每个时代的主旋律,是熏陶幼儿的好素材。文章尝试从"幼儿为本"的理念出发,以幼儿视角来思考经典故事教学策略,意在唤醒幼儿内在需求,让幼儿与故事产生情感共鸣,让传统经典故事重焕新彩。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高道德修养,还有助于提高母语运用能力,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为了促进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首先需要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实行全校公选课方式等.  相似文献   

12.
4月26日晴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本学期,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可我更迷恋宋代诗人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十二岁能诗赋文,  相似文献   

13.
韩涛 《河南教育》2009,(2):51-52
21世纪初,回归传统、复兴国学的热潮悄然兴起,国学的价值和意义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孔子文化月”活动的举办不仅凝聚了高校的人文资源和智力资源,而且为推动国学普及和经典教育健康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经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它不是单一门类的学科。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它先后把哲学、文学、史学、神学等等拉进一个大的联盟之中,并对记载这些学科的先秦典籍进行了形态上和功能上的改造。这种脱胎换骨的改造过程,就是“六经”的经典化过程,它是中国经学史和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最有意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来,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艺术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并使人类的思想得以延续和发展。可以说,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都凝聚在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艺术文本之中。文学经典便是经典艺术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经典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阻隔,把最美好的意境、最珍贵的情感、最精彩的故事和最甜蜜的回忆呈现在所有热爱生命并以文学艺术见证心灵世界的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6.
西周康王时期出现以《雅》《颂》命名的《诗》文本,此后不断出现《诗》文本的编集,季札观乐时已经存在着很成熟的《诗》文本。到了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造成了《诗》文本的混乱。于是孔子收集各种《诗》文本,重新进行编集,这就是《史记》所言的“删诗”。孔子编集的《诗》文本主要以古本为依据,基本延续了季札观乐时的格局。孔子“删诗”的目的在于复兴礼乐,不过,就其所处时代及自身处境而言,这种愿望很难实现;其编集的《诗》文本主要用于教学,并在很长时间内是作为儒家经典而存在的。经历秦火之后,汉代四家诗不仅沿承孔编《诗》文本的传统,并且逐渐成为国家经典。  相似文献   

17.
文化经典是久经千年历史的淘洗而沉淀的古典文化的精华,是古代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持续演进的生命之根。继承文化经典,吸取其思想和智慧精华,不但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经典文化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它需要一个摄人、消化、吸收、运用的相对漫长的过程。傅家璇教授说过:“加强对古典文学名篇的阅读和记忆是尤为重要的。我小时候,也曾在父亲和老师强迫下背诵了一些当时还不能理解的古文,  相似文献   

18.
经典诵读教育与国家取士制度之间的联系密切且悠久,从取士视角对我国经典诵读教育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可为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推进与落实提供有益参考。通过回溯《论语》中的孔门教诲,可以发现“成于乐”是孔子对经典诵读教育的初心。其后,伴随着历代取士制度更易,经典诵读教育整体上经历了“多样化”“制度化”和“转衰化”三个历史阶段的流变。立足新时代,总结回顾经典诵读教育的初衷与历程、经验与教训,有助于守正创新,促进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关丽 《教师》2011,(13):69-6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文,让语文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20.
李亮  周彦 《教育文汇》2014,(24):5-7
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带给教师哪些启示呢?孔子在与他的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