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准备好实验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条件之一。实验材料可以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准备,二是学生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或2人一组或4人一组,需要很多实验材料,而这些材料都靠教师准备有时是很困难的。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是弥补课堂实验材料不足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而现实的问题是真正带材料的学生不多,每次每班只有少数学生带。由于这样,有时应该要做的实验却做不成。学生不带材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记不住要带哪些材料;二是没有把带材料的事放在心上;三是学…  相似文献   

2.
一、目前学生自己准备科学材料存在的问题科学材料除了教师准备外,还有许多时候我们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准备,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一部分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有可以让实验材料更加丰富、具体、生活化。但是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有的学生总是忘了准备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光的折射",其中"光的折射规律"是通过教师演示得到的。传统实验采用的是方形或圆形透明水槽,让学生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然而,学生很难看到光路,现  相似文献   

4.
一、学期初列出能让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清单 能让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教师不要准备,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材料的准备中来。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很多负担,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开学初可以将本学期每一课要让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清单详细列出,一张贴在教室里,便于大家提前准备;  相似文献   

5.
带鸡蛋     
教学时我发现,一些学生做实验时不够细心,观察不够仔细,对实验材料也不够爱惜。我虽然多次给学生讲过相关的道理,引导学生克服这些毛病,但收效不大。我在备《动物的卵》一课时,看到教材上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蛋壳上的小孔。”按平时的做法,我要为学生准备几种动物的卵。能不能让学生自己准备呢?让他们也尝尝准备实验材料的滋味。于是,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二物理课本“光的折射”一节中,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操作难度大,可见度小,不利于学生分组实验.为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我利用木板、毛玻璃等简单易得的材料制成了光的折射演示器,经学生分组实验后效果很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学《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实验3”———光的折射实验时 ,是这样进行教学的。a .自备材料 ,适当改进。课前 ,我让学生参照课本自备实验材料。其中将“在涂黑部分竖着刻一条直缝”改为“在涂黑部分上部戳一个米粒大的小孔”。理由是光的折射角度和方向与射入光线的角度和方向有关。不同的学生 ,实验的情况不同 ,有的光线是在左右方向偏折 ,有的光线在上下方向偏折 ,有的光线偏折角度大 ,有的光线偏折角度小。如果光线偏折角度小 ,学生则不易发现偏折现象。而将直缝改为小孔 ,便于学生发现 ,教学效果较好。特别是在阳光下进行实验 ,学…  相似文献   

8.
一、课题设计指导思想初中学生学习光的折射知识 ,仅限于对光在空气与其它透明体界面发生折射现象的了解 ,而不同的透明体对光的折射效果是否一样 ,对学生来说仍是一未知领域 .以此为出发点 ,设立研究课题——研究不同液体对光的折射规律 .让学生通过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总结结论 ,然后让学生自己得出不同液体对光的折射规律 ,使学生从中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布置课题 ,设计实验 ,确定研究方案1 .引入课题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 ,将一枚硬币放入碗中 ,人站在恰不能看见硬币的地方不动 .向碗里倒入一定量的水后便可看到经水折射后硬币的像 .对这一实验教师应做如下引导 :教师 :如果倒入碗里的不是水 ,而是别的透明液体 ,比如说煤油等 ,实验现象会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 :还会有折射现象 ,也能看到硬币 .不同的是倒入的量可能与水不同 .教师 :这里我们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不同的透明体对光的折射程度一样吗 ?请同学们先提出猜想 ,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 .2 .分组讨论 ,确定研究方案将学生分成小组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提示 :(1 )你对所研究课题的结果有什么猜想 ?...  相似文献   

9.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探究性课程,而探究往往难以脱离实验.实验作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材料准备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合理的、具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好比"米",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在科学课中,只有实验材料准备充分,才能有助于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在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乐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若忽视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探究活动就无法有效开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得不到发展,到头来再"巧"的科学教师也会变得"不巧".鉴于此,针对目前科学实验材料准备的现状,我提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材料准备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自然课的关键,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好观察、实验材料。这些材料一部分是实验室提供的,还有一部分要靠教师从大自然中获取和自制。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像这样的观察、实验材料应尽量组织学生自己参与课前准备,因为自然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儿童认识一些具体的自然事物,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可以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为学习研究新知识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 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课文中有两个引导学生认识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的实验,实验材料主要是蚯蚓。乡村小学的学生找蚯蚓是比较容易的事,课前我布置每个实验小组自备5条蚯蚓,学生在挖蚯蚓时就在无意中获得了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蚯蚓的感性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的课堂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去自己判断、选择、研究、发现和理解。下面,笔者就自己对中学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谈谈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可创设一个实验情境: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用实验研  相似文献   

12.
陈雷 《湖南教育》2002,(17):46-47
小组讨论,初步探究课前,在学生的实验桌上,教师未准备任何器材,只是把部分器材放在了实验室的准备桌上。学生在获得液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空气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预测。然后,教师将学生的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并指出:要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验来验证。我们都知道科学家研究一个问题,是由自己选择实验器材,今天,我们也要像科学家那样自己来准备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问题一出,同学们马上议论开了。有的用手在比划,有的拿出了纸和笔,有的借助书的帮助。此时的我,也加入到了学…  相似文献   

13.
巧用行李箱     
《轮子》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轮子有省力的作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让学生推砖头,通过滚木省力联想到轮子也省力,但这样并不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轮子有省力的作用,我设计了一个用行李箱来证明的实验: (事先准备一个装有重物,带轮子的行李箱) 师:这儿有一个箱子(出示行李箱,暂不让学生看见轮子),我要请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阶段 ,由于学生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等现象几乎没有感性认识 ,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 ,常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配合教学 .通过演示实验 ,使学生对这些光学现象有所了解 ,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若是没有适当的演示实验相配合 ,很难让学生正确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物理意义及这些现象的本质 .一、问题的提出在现行教材中 ,关于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等方面的演示实验 ,大都是用玻璃砖来完成的 .这样的实验有一个最大的缺憾 ,就是在实验中只能让学生看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所形成的像 ,而不能直观地看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光路 .如高中《物理…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今年上学期,我市三年级也开始使用科学新教材,不过几乎每节科学课都要准备很多实验材料。有人说:“科学课是孩子们的探究课,没有东西,还探究什么呢?”“充分的准备,是上好科学课的保障。”而准备充分的、有价值的材料则要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对此,我觉得所需材料不仅教师应准备,还要发动学生去准备。那么,如何让学生收集、准  相似文献   

16.
课前,充分发动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是自然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 教学这一课,我让学生将导体材料和绝缘体材料准备齐全。如陶瓷、橡胶、玻璃条、干木条、湿木条、铜丝、铁丝、铝丝等各类金属。  相似文献   

17.
1 精心准备材料  实验课前,老师必须将实验材料逐个测试后分发给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摩擦起电》时,为学生准备了干燥的毛皮、丝绸、玻璃棒、橡胶棒等一组有结构的材料。但这些材料经过摩擦后,却怎么也吸不起纸屑,导致实验课没有成功。究其原因,是这些玻璃棒、橡胶棒使用时间长久,人的汗水、皮脂和灰尘等污物粘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才使棒不带电。对于需要自制教具的实验,教师要精心选择材料,精心制作教具。教学《声音的传播》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拴…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
  1.激发求知欲望
  1.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光的折射实验是几何光学中的基本实验,传统做法是做演示实验,在暗室里观察现象。如果使用光的折射学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到光线的偏折,就可以让光的折射现象,满足其好奇心,而且顺应了学生乐于动手的特点,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实验  相似文献   

20.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听和写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听话作文”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听话作文,就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听写本,每天坚持听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听的内容可分门别类,材料可来自语文课本之中,也可来自学生推荐;时间可安排在每天课前三分钟或早自修时间。教师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