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洲大歌剧最早形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至19世纪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实际上,我国也具有悠久的音乐戏剧传统,最早的歌舞剧雏形源于汉代的"百戏",而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歌剧是从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在我国20世纪出现。我国第一部大型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民族新格局"的模式。而继《白毛女》问世之后,《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嘎达梅林》等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相继产生,同时我国还引进《茶花女》、《蝴蝶夫人》等欧洲经典歌剧,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来了我国歌剧的繁荣局面。歌剧《江姐》在这一黄金时期应运而生。无论是从其创造的时期还是从题材内容来看,歌剧《江姐》都在我国现代歌剧剧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歌剧《江姐》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分析和研究了其演唱风格,旨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一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歌剧《山村女教师》主要讲述了支教贫困山区的女教师杨彩虹,为教育事业奉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这部《山村女教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郝维亚应邀为国家大剧院开幕两周年的精心打造的一部献礼剧目,并由著名作家刘恒先生担纲编剧的一部三幕歌剧。本论文梳理了中国民族歌剧女性人物形象的演变,着重对杨彩虹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主要唱段进行了分析。最后揭示了歌剧《山村女教师》对我国的民族歌剧发展启示以及它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民族歌剧艺术是我国艺术工作者在借鉴欧洲歌剧的基础上,融入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化和民族艺术,创作出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自从我国进入世界市场之后,我国文化、艺术表演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经过改良的传统戏曲、歌剧层出不穷,为民族歌剧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木兰诗篇》作为第一个将古代文学与现代歌剧融合的新型民族歌剧,在我国民族歌剧艺术领域具备里程碑意义.本文将以《木兰诗篇》第三乐章为例从中国歌剧发展、重唱及创作分析、民族歌剧创新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歌剧的民族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题材与主题的民族化、人物与语言的民族化、形式与风格的民族化三大理论层面,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功之路。20世纪40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大地之歌》《秋子》等作品,在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特点、演唱特点、表演特点等方面起了先行作用。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步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并对后来中国的民族歌剧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来生来世把你爱》是我国国家大剧院第一部自我原创的民族歌剧《运河谣》中的歌唱选段,讲述了我国劳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凿京杭大运河以及在挖掘过程中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部歌剧完全使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唱法和配乐,成为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前行者和领路人。歌唱选段《来生来世把你爱》主要歌颂了剧中的女主人公为爱牺牲、英勇赴死的大无畏精神,全曲旋律上流畅、优美,情绪上丰富、饱满,在歌唱表演的时候对歌唱技巧和情绪控制的要求很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分析研究,勤加练习。本文首先对歌剧《运河谣》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作一些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分析阐述歌唱选段《来生来世把你爱》的唱段简析和音乐分析,以及在演唱处理、二度创作上面的注意事项,从而加强对于作品的理解,提高舞台表现能力。通过以民族歌剧为契机,和国外的歌剧进行对比研究,推动民族歌剧在我国的进步和发展,让更多的观众能够观看到拥有本民族特色的歌剧作品。  相似文献   

6.
人物形象塑造是歌剧艺术的核心。歌剧《洪湖赤卫队》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朴素又崇高的女英雄韩英,在我国歌剧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从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两方面分析了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形象塑造的成功感人之处,并对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文化板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基于我国民族元素与西方歌剧传统的融合进而打造的具有中国独特韵味饱含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运河谣》正是融合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戏曲、民歌、民俗等创作而出的表现民族气质的中国民族歌剧代表作之一。本文从作品音乐内容、音乐美学的角度对《运河谣》这部作品做简要分析,以期大众能对这部作品带来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歌剧《巫山神女》是我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成立之初,由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联袂创作的大型音乐歌剧.这部歌剧讲述了三峡水岸上的浪漫神话故事,以中西音乐结合的方式塑造了典型的音乐歌剧形象,突出新颖的创作表达方式,为人们陈述了一幕幕挥泪的爱情与大义的故事.本文基于歌剧《巫山神女》创作资料,对其艺术形式、艺术内容进行赏析,并且主要探索了歌剧女主人公九妹一角的艺术内涵,以此丰富对重庆歌剧艺术创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开始逐渐形成。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歌剧采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语言、结构方式、曲调等等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歌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相似文献   

11.
歌剧《再别康桥》,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周雪石先生作曲,是我国首次公演的小剧场歌剧,该剧主要讲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与当时三位杰出的男性,情感纠葛。咏叹调《一首桃花》是此歌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这部歌剧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外,徐志摩与林徽因所写唯美的诗词也是一大亮点。从艺术鉴赏的方面来看,《一首桃花》的情感、语言等拿捏的都非常到位,达到了美的感受。本文便是通过浅谈创作、情感、演唱分析、演唱处理以及其他各方面来对这首咏叹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居其宏先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他主要对于中外歌剧和音乐剧的理论研究与评论。《歌剧美学论纲》是2002年居其宏所写一本对于歌剧美学进行分析的书,其书分为歌剧本性论、歌剧音乐论、歌剧文学论三编,内容对于歌剧的审美有着多方位的展开描写,从歌剧的形式、风格、形象、乐器还有场面等。《歌剧美学论纲》可以说是我国大陆的学者自己独立的编写的第一部论述歌剧理论的专著。  相似文献   

13.
丁力宁同学问:《白毛女》作为中国歌剧成型的标志,有什么特点?《白毛女》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步形成和创造的一种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新歌剧,是我国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内容上,《白毛女》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大量的艺术作品。而对于中国现代的室内歌剧而言,其形式和素材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现代室内歌剧不但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本文主要通过从歌剧《夜宴》的音乐表现风格和音乐结构入手,对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夜宴》的音乐特色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曾以助理指挥的身份参加了由小泽征尔执棒指挥的三部歌剧《蝴蝶夫人》、《蝙蝠》、《艺术家的生涯》的排练和演出。因此对小泽征尔的歌剧指挥艺术颇获心得。希望仅以此文对小泽征尔的歌剧指挥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歌剧是一种以声乐为主,包含了器乐、舞蹈、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一部歌剧中,演唱,尤其是咏叹调的演唱十分重要,所以对歌剧中咏叹调的研究,是歌剧研究的重要部分。《晴朗的一天》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一首经典女高音咏叹调,是众多女高音必唱曲目之一。本文对《晴朗的一天》研究的现状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17.
喜欢外国音乐的人,一般都知道意大利有部著名歌剧叫《蝴蝶夫人》,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日本长崎。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歌剧《蝴蝶夫人》的曲作者普契尼,还写有另一部歌剧《图兰多特》,故事发生在中国元代的北京城。吉阿科莫·普契尼是继“歌剧大师”威尔弟之后,最有影响、最有才华的歌剧作曲家。他于1858年出生在意大利卢卡一个面包师的家里。由于家庭贫困,普契尼在靠人资助的条件下,才进了米兰音乐学院。在学习期间,他写过一部《随想交响曲》。此曲演出后,获得好评。因此,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1884年,普契尼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在米兰一家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但是使他名声大振的,是他于1893年创作的歌剧《曼依·列斯库》。以后,他写了许多歌剧佳作,其中以《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托斯卡》、《图兰多特》、《西部女郎》、《詹尼·斯基奇》等最著名。在普契尼写的歌剧中,有两部是用东方题材写成的,这就是《蝴蝶夫人》和《图兰多特》歌剧《图兰多特》是普契尼的遗作。歌剧脚本是剧作家阿达米和西蒙尼根据高吉的同名剧本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18.
朱塞佩·弗朗切斯科·威尔第(Giuseppe Forturnino Francesco Verdi1813年10月10日—1901年1月27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逝世于米兰,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浪漫主义乐派。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代表作有《茶花女》、《奥赛罗》、《弄臣》、《阿依达》,他的写作风格是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使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试将研究威尔第歌剧的各种文献、论文、著作做简要归类分析,从而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19,(4):82-84
吉亚卡默.普契尼(1858年6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为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采用一些老式规则中决不允许的各种和弦的奇怪结合使歌剧听起来更为震撼,一生创作12部经典的歌剧。第一部歌剧为《群妖围舞》,随后的《马侬.莱斯科》、《波西米亚人》、《蝴蝶夫人》、《图兰朵》等等20世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及其歌剧《蝴蝶夫人》的简介与分析都成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流传至今。而以亚洲日本长崎为背景的《蝴蝶夫人》更是不朽中的经典。本文结合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特点以《蝴蝶夫人》为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能较为直观的了解把握普契尼的歌剧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歌剧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了如戏剧、表演、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文化精髓,歌剧将多种艺术糅合起来、具有独立性的特征,是十分常见的在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歌剧越来越多的收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歌剧《江姐》为例,对我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