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人都具备两个宇宙,一个是我们睁眼所及的物质世界及其组织秩序,这是“外宇宙”,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强大的精神情感及其组织秩序,这是人独有的“内宇宙”。而“梦”,正是描述人对这两个宇宙的价值整合。可以这样说,梦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诉求,也是精神世界的物质指认。  相似文献   

2.
艺术家所描绘的不是直接的现实生活,而是他的心理生活,不是“物理场”而是“心理场”,而心理场是主观的是“境由心造”的这境就包括了错觉和幻觉,艺术世界就是一个“心理场”,一个虚构世界,一个错、幻觉系统,产生和决定这个系统的力量当然是本能、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3.
在宇宙太空围绕太阳系运转的蔚蓝色星球上 ,凌驾万物之上 ,有思想、善言辩、能创造 ,被莎士比亚称为“万物的灵长 ,宇宙的精华”,被恩格斯称为“地球思维的花朵”的是人。统治世界 ,支配世界的是人。推进历史发展 ,丰富历史文明的是人。创造社会 ,破坏社会 ,变革社会的是人。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美化自然的还是人。人 ,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因此 ,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兴衰、命运和前途 ,在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公民的综合素质 :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未来属于青年 ,无疑 ,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根本上便…  相似文献   

4.
阅读《序志》可以了解刘勰撰结《文心雕龙》的动力之所由来,强烈地感受他对永恒价值的追求:失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创作而已。天有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刘勰以为,人有超出万物的智慧和灵性,但人的生命极其短促,有限的人生存在于无限的宇宙之中,唯有“制作”才能“腾声飞实”突破生命的局限。此处所谓“制作”固然指文章著述而言,按今人的观点扩大些…  相似文献   

5.
留住秋天     
殿春 《学与玩》2022,(11):26-27
<正>十一月,又到了落叶飘零的时候。你会不会对即将化作泥土的落叶有些不舍?想不想留住落叶,留住秋天?除了拍照留念,其实还有一些更加有创意的方法,我们不妨从叶子的“形”与“影”两方面动动脑筋吧!秋叶书签:留住叶子的“形”素材树叶、小苏打、电磁炉、水步骤第一步,选叶子叶脉粗壮而密的叶子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太“老”和太“嫩”的叶子都会给下一步的制作增加困难,所以,最好选择“中年”的叶子,把它们连同叶柄一起捡起来备用。  相似文献   

6.
同样的秋景,到了不同的作者笔下,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感:或悲凄孤独,忧国思乡;或笔调清新,生活气息浓郁;或高亢激昂;或沉郁苍凉……自然界的“客观色彩”和作者的“主观色彩”融化在一起,浑然一体,形成一个水乳交融的艺术世界。我们应充分展开联想,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把握作者渗透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觅秋     
总怕秋怪罪于我,因为秋意渐渐消尽时,我才有空来拜访它,也难怪它生气,因为我也颇不分时节了。走在秋(特别是晚秋)的气氛中,那种悲壮的感觉便愈发强烈,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似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凄凉,似有“众里寻它千百度”的迷茫,似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恰悦。秋在种种的赞美中更显得神秘、诱人。踏着厚厚的落叶,继续寻觅着秋的底蕴。重新回顾万物的春华,冥冥问似乎懂得了秋实的来之不易。这孕育成熟的秋季,带给辛劳的人们多少喜悦与抚慰,它是自然赋予万物的季节,是一个辉煌的季节,它有着万物所无法抗拒的魅力,秋韵沉沉,囊括了自然的一路风彩!  相似文献   

8.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这首七绝,明快疏朗,音节浏亮,易于上口,少儿喜诵。不过,它写的是什么?那“君”指谁?却有不同说法。比如,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早年“离蜀地”所写,因此,诗中的“君”是留在蜀地的朋友(见《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  相似文献   

9.
同样的秋景,到了不同的作者笔下,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感:或悲凄孤独,忧国思乡;或笔调清新,生活气息浓郁;或高亢激昂;或沉郁苍凉……自然界的“客观色彩”和作者的“主观色彩”融化在一起,浑然一体,形成一个水乳交融的艺术世界。我们应充分展开联想,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把握作者渗透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是因为它不令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使人陶醉,而且以诗中蕴含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强烈地震憾着读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的主旨——对世界本原和宇宙万物化生的探索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万物是怎样形成、发展变化,这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老子的道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人们用各种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世界万物变化,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种是唯心论的观点,把自然力量人格化,把自然界的各种无法理解的变化归结为神或上帝的作用或人的主观理念;另一种是唯物论的观点,以某些有形物或无状的象来探索、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变化。但是有些人在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变化时往往混杂应用这两种观点方法。在唯物论观点中往往混有唯心论的因素或在唯心论观点中也含有唯物论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
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从一个“影”字联系诗行贯通诗意来想像诗人的形象,揣摩诗人的情感。“影”关联的是“月”,诗人应该是站在船上面朝半轮秋月,流淌的江水中拖着他长长的身影;联系第四句“思君”来看,诗人是在对月怀人。“影”随江水流,思念也如江水绵绵不绝汩汩滔滔,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情之真,思之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虽然含有古代重要文化常识(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留”),但“折柳”既然是“关键”,就必然与上下诗句有密切联系。纵向联系,贯通诗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低沉的笛声,随春风散满洛城,“暗”字暗示着夜深人静笛声低沉;“此夜曲中闻折柳”点明所吹乐曲为《折柳曲》,“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折柳曲》引发的情思是思乡之情。我们能不能利用知识积累来横向联系,触类旁通,理解诗意呢?回顾含有“杨柳”一词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岸,晚风残月”……...  相似文献   

13.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国福娃”,创造了奥运史上吉祥物数目之最——五个。你知道奥运“吉祥数”为什么青眯“五”吗?说来这是很有讲究的。第一, 我国“五”字文化影响最大的首推“五行说”。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它们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的天道轮回。第二,  相似文献   

14.
呜呼,今复有几人知山鬼矣?后学者孤夜清灯,一枕秋寒,读《九歌》,得《山鬼》,诵之再三,感其凄凉,动情生悲。深山峻岭,山鬼久居之地也,亦是山女与灵修相约厮守之处。深山幽篁,终不见天。众石攒聚,葛藤蔓延。朝闻猿啾,夜伴狖鸣,岂是女子久俟之地?不见公子归来影,惟有“雷填填兮雨冥冥”,不闻公  相似文献   

15.
古之俊贤,尤其中国之俊贤,颇好名垂青史。太史公纵有下笔万言之豪气,亦不免言及功名之事“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而宇宙万物终有消亡之日,名可传乎?利可济乎? 我以为人生不可因之而累。趁风华正茂之际,当为欲为之事,知未知之物,则毕生无悔。晓天下事以明目,通天下理以清心,此为宿愿; 然若失之爱于至亲,则为大憾。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包含丰富而深刻的生命美学思想,其要义是把化生万物的生命(及其运动)和美看成是宇宙的本性。作为该书理论体系核心思想的“枢纽”论其本义为:整个宇宙是围绕着由北极星和北斗星所构成的“天枢”(天轴)旋转和运动的,“天枢”是宇宙生命的总根源,也是万物和美的总根源。由于“天枢”所化生的万物其生命是各具个性的,于是万物的生命运动呈现千姿百态.从而使宇宙成为美的世界。这一思想源自远古华夏先民的“北斗崇拜”。由于把人与宇宙都看成是生命有机体,文章著作自然也是如此,由此便形成了把文学著作比喻为生命有机体的思想。这与西方美学史上的“生命之喻”思想是相通的。由此可见,刘勰的生命美学思想不但渊源甚古,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 《论语》开宗明义《学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寥寥三句话,是孔子主观上已经肯定,却又以探询试问的惊叹语气,征求学生意见,使人信服而又不强加于人。这正是他循循善诱的良好教学法。人必须学,学而后知,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精神。学者效也,学就是实践。学就能获取知识。 学了之后,还必须“时习之”。近代心理学家用了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及时复习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人们学任何东西,不可能过目不忘。据说三国时的王粲,和人一起跑路,“读道边碑”,一次  相似文献   

18.
从"月出"到"月落",这是个周而复始的无限时间;从"碣石"到"潇湘",这又是一个地北天南的无限空间。个体生命在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体验中,以生命体验为翅膀,不断把自己的过去投向未来,超时空,跨生死,化瞬间为永恒……这便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和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情感,这样个体自我遂与永恒化二为一。  相似文献   

19.
整体思维是《老子》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老子》以“道”为枢纽,勾勒了一幅宇宙万物生化变动、相互耦联的整体画图,表达了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思维意蕴,从而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天人同一、万物贯通的融浑气质。一、《老子》整体思维的对象《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本体,是派生万物的总根。  相似文献   

20.
自然千态,生物万种,人是世间的奇迹。莎士比亚曾借哈姆莱特之口赞叹人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马克思也以诗人的气质称颂人是“世界的花朵”,这都表达了人的自我完善及其诗化是人类最高的永恒的审美理想。当然,人类的完善和塑造,不是生物学的意义,从原始荒蛮中自生自灭地进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指社会学的意义,即从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阶级斗争的三大实践中吮吸人类文明这块肥沃土地上的甘美乳汁,在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