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高频红外碳硫仪测定土壤中有机碳的实验方法,该方法和钨粒为助溶剂,氧气为载体,用高频红外碳硫仪测定土壤中含硫量较高的样品中的有机碳,具有快速、有效、准确、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影响测定钢中碳、硫含量不确定度各分量,并对样品中碳、硫含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  相似文献   

3.
用EMIA-820V高频红外碳硫仪,按照GB/T20123-2006《钢铁总碳硫含量的测定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方法)》测定低合金钢中的碳含量。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中各个参数进行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分别对A类不确定度和B类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再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和扩展,得到碳、硫含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4.
光电直读光谱仪用于灰口铸铁中碳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谱法分析具有简捷,高效等优点。本法克服了灰口铸铁中碳不易激发,结果不稳定,数据不可靠等缺点,分析出的结果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土壤有机碳在调节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维持或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土壤有机碳稳定的研究方式不断更新,且其关键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土壤有机碳的四种分组方法(物理、化学、生物及模型分组)及其测定方式,并指出这些分组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测定结果中的不确定性,提出按照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的建议。此外,本文还综述了土壤稳定性响应植物及微生物的输入、输出和土壤矿物的机制,指出目前仍缺乏对不同生态系统下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和多因素耦合作用对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9,(6):81-81
关于中国陆地碳收支平衡的一项综合评估研究结果的发表.填补了碳平衡数据地理分布中的一大空白,并且还可帮助进一步减小北半球碳平衡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研究人员利用三个不同指标来监测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碳平衡及其驱动机制,这3个指标分别是:从卫星绿度测量结果外推的生物质和土壤碳存量.生态系统模型以及大气逆温。这三种方法对于净碳汇的估计结果相似.其数值在每年0.19至0.26皮克之间。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频红外碳硫仪对重晶石矿样中硫含量的测定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对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及准确度进行实验,并与硫酸钡重量法测定重晶石矿中的硫含量进行了比对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用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了硅铁中的碳和硫,并用正交法对助熔剂的加入量和称样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硅铁中的碳硫测定的最佳条件.对标准样品进行了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太湖地区几种水稻土的有机碳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选择了采自江苏省吴县市的黄泥土、乌泥土、白土等太湖地区代表性水稻土,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易氧化性碳分异、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及13C稳定性同位素的剖面分异.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水稻土中有机碳储量达7~10kg/m2,有机碳主要分布于2~0.25mm和0.25~0.02mm两级团聚体中,各土壤间有机碳的氧化活泼性接近,稳定性同位素组成类似,说明其有机碳地球化学性质趋向于与当前C-3农作物利用状况相平衡.  相似文献   

10.
氧和碳作为太阳能级直拉单晶硅的非金属杂质,在晶体中可形成微缺陷,影响晶体的电阻率,造成后期制作的太阳能电池性能不稳定。本文主要对太阳能级直拉单晶硅生产制备过程中氧碳杂质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太阳能级直拉单晶硅品质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在实际生产中控制氧碳含量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基于造孔剂的多孔铁碳合金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方法。该方法以Fe3·6H2O作为多孔铁碳合金制备实验的主要原料,以淀粉作为实验的造孔剂,利用不同的淀粉添加量以及不同的温度条件进行多孔铁碳合金的制备。然后利用SEM、XRD、EDS以及X射线能谱等手段对制得的多孔铁碳合金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影响多孔铁碳合金制备的淀粉添加量、氢气还原温度进行研究,分析了多孔铁碳合金粒径大小与还原温度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多孔铁碳合金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多孔铁碳合金孔隙尺寸以及均匀程度的控制,同时对同类的其他合金材料的制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构建碳锁定系数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区市2007—2016年碳锁定程度;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影响碳锁定程度的关键因素,并利用一阶差分GMM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以避免估计结果不稳健。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碳锁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地区建设、交通运输和对外开放是导致中国碳锁定程度加深的重要因素;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减缓中国碳锁定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13.
郑紫薇 《科学大众》2014,(4):146-147
树木的生长和立地环境密切相关,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树轮稳定碳同位素作为反映和重建气候与环境变化一个重要的代用指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简述了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原理以及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光照、CO2浓度、温度、湿度及其他环境气候参数响应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我国树木年轮稳定碳同位素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扩大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区域、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探索加强与多种代用指标及多环境变量的联合研究等进行了展望,希望为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煤炭开采对植被-土壤系统扰动的碳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翌  汪云甲  田丰  侯飞 《资源科学》2014,36(4):817-823
受煤炭开采影响,矿区内植被、土壤等主要碳汇要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在此过程中其碳汇能力被削弱。本文以碳循环、碳源/汇等理论为基础,讨论了煤炭开采对矿区植被-土壤系统碳汇变化的计量方法;利用时空自适应反射率模型构建长时期植被NDVI序列;通过沉陷区和非沉陷区对比提取采矿对植被NDVI的影响;利用CASA模型计算植被NPP损失量;结合沉陷区内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测定结果,得到矿区植被和土壤受扰动的碳收支变化。结果表明,2001-2010年,大同矿区忻州窑煤矿因开采导致的植被NPP损失量为4 613.66t;土壤有机碳增加1 641.169t;植被-土壤系统碳汇量减少6 166.401t,研究对更全面地测度煤炭开发对环境扰动的碳效应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2)
易碳化合物是柠檬酸成品检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指标之一,也是对柠檬酸成品整体质量的具体呈现。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了柠檬酸成品易碳测定主要影响因素,在综合把握基础上改进以及强化对柠檬酸成品易碳的测定,实时提高测定效率以及质量。  相似文献   

16.
温雯雯  黄林培  王磊 《科技风》2015,(1):118-119
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碳氮同位素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玉米和小麦籽粒的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验分析,通过与两种稳定碳氮同位素国际标样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工作标样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小麦籽粒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实验值呈现良好的稳定性,具有作为稳定碳氮同位素工作标样的潜力;同时,不同的进样量对样品的质谱峰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碳规制加强的背景下,引导企业事先察觉碳风险并通过低碳创新提高碳绩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本文以2011—2015年连续出具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析了碳风险意识影响碳绩效的传导机制以及低碳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碳风险意识与企业低碳创新呈正相关;碳风险意识强的企业更愿意进行低碳创新,因而低碳创新成果也越多。研究还发现,低碳创新在碳风险意识与碳绩效两者关系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即碳风险意识不仅仅只通过低碳创新对碳绩效产生影响。上述发现对我国企业加强碳风险意识、提高低碳创新水平及有效提升碳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愿景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非传统国防安全和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双碳”愿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的发展定估及贡献,对比了国内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措施,以期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这篇综述主要探究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湿地碳循环中的应用,湿地碳库作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它既可以作为碳汇,将有机碳储存起来,也可以作为碳源,在一定情况下将有机碳转化为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因此保持地球环境碳循环的平衡及理解其机理对于提高湿地碳储存能力、防治地球变暖、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稳定同位素技术被广泛应用且被证明是有效的。通过碳稳定同位素技术,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光合作用及植被的固碳过程,温室气体的交换与碳平衡关系,土壤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分布及周转状况,湿地生物各营养级的相互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向爱  揣小伟  李家胜 《资源科学》2022,44(6):1138-1154
中国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6万km,同时拥有红树林、盐沼、海草床3类蓝碳生态系统,且海水养殖产量常年位居世界首位,蓝碳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蓝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广义蓝碳定义,尝试从自然生态系统和海水养殖系统两方面构建中国沿海省份蓝碳核算体系,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遥感数据、核算参数数据,对中国沿海省份蓝碳进行核算,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并利用Super-SBM模型进一步对中国海水养殖碳汇渔业效率进行评估。研究表明:①中国蓝碳生态系统面积呈波动增长,1997—2019年红树林固碳量为0.033~0.078 Tg C/a,盐沼固碳量为0.234~0.646 Tg C/a,海草床固碳量为0.012~0.018 Tg C/a;②沿海九省2003—2020年的海水养殖年固碳总量为0.87~1.36 Tg C/a,省际空间差异显著,并在各时段表现出不同的增长特征;③沿海九省年蓝碳总量及结构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就蓝碳能力而言,山东和福建蓝碳能力最高;就蓝碳结构而言,江苏的蓝碳构成比例较为均衡;④土地利用变化、蓝碳生态系统与海水养殖的不协调发展、气候变化等是影响蓝碳能力的重要因素,沿海九省2003—2020年的碳汇渔业效率值反映出海水养殖经济指标投入与生态环境产出存在一定失调,这也会遏制蓝碳的挖掘和利用。最后本文就蓝碳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