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巩艳秋 《科教文汇》2010,(28):52-53
通过对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与《被遗弃的韦塞罗尔奶奶》中主人公艾米莉与韦塞罗尔奶奶的人生经历的比较,剖析了二人的性格特点,认为正是由于二人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她们在面对人生中的重大挫折时的态度,并最终导致了二人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2.
李慧君 《科教文汇》2010,(4):87-87,115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写下的最后一部小说。本文旨在研究小说中的社会流动,指出由于个人家庭背景、负面特质与社会不公等因素使个人对人生与目标的幻灭,妨碍了个人向上流动的计划与目标。  相似文献   

3.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写下的最后一部小说。本文旨在研究小说中的社会流动,指出由于个人家庭背景、负面特质与社会不公等因素使个人对人生与目标的幻灭,妨碍了个人向上流动的计划与目标。  相似文献   

4.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本文试通过其具体作品,分析小说语言中用通俗语言叙写世俗人生、地域方言展现民风民俗、平实话语蕴含人生真谛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本文试通过其具体作品,分析小说语言中用通俗语言叙写世俗人生、地域方言展现民风民俗、平实话语蕴含人生真谛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刘丽娜 《科教文汇》2013,(19):185-185,206
面对不断出现的现实矛盾与心理冲突,我始终无法放慢探索的脚步,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恼,怎样寻找人生的快乐,《家庭中的心理健康研究》一书给了我答案。作者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民族文化理念,辩证地分析家庭中的心理事件,用积极的利器挖掘内在的正能量,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在老舍所著《骆驼祥子》中的结尾,一个曾经积极上进、踏实肯干的大好青年——祥子,竟然沦为行尸走肉,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很多人认为这是个人的悲剧,但透过祥子的人生,我看见了当时社会的肮脏、堕落。小说批评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腐败,彻底显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小说的开头刻画了一个正直、热爱生活的祥子。他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渴望更幸福的生活。于是,  相似文献   

8.
《清单人生》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第三部小说,他以一位63岁时离家找寻人生归属的家庭主妇为视角,探讨了老年女性的自我成长问题。小说故事情节虽简单,但读来却让人深受启发。文章从老妇人的自我实现、孩子们的执着梦想以及巴克曼的写作手法三个角度解析小说文本,探讨其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9.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之一。长篇小说《坠落的人》于2007年出版,该书被《纽约时报》评为2007年度最佳图书,同时被《新闻周刊》等十余家美国主流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坠落的人》(Falling Man)被评论界评为"9.11"小说定义之作。小说《坠落的人》中,德里罗用复杂且睿智的语言将"9.11"这个宏大的历史性事件在个人的层面上形象的展示出来,精确地刻画出"9.11"事件之后的岁月中纽约人身上体现出的心理、与情感上的创伤。本文将拉康精神分析中的"创伤"概念引入到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基思和他的妻子丽昂等人物心理创伤的分析中来,对他们由于创伤性事件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索尔.贝娄的两部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分析人类由于物质追求和理想追求的冲突而产生的精神危机。《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表现了主人公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社会里,对精神危机的深刻反思。而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则通过一对夫妻失败的婚姻来揭示美国社会畸形的价值观,婚姻和爱情失去了本来应有的神圣和纯洁,成为一种利益驱使下的交易。然而,尽管面临着这样一些不同层面上的生活中的困境,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到最后都没有放弃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谭静 《科教文汇》2009,(18):249-249
《等待》被认为是是著名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代表作。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去分析该小说是如何体现了作者对于世界、人生、个人的哲学态度。《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人生的虚无,活在当中的小人物的孤独和迷惘。同时强调了个人要进行自由的选择,勇于承担责任,实现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等待》被认为是是著名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代表作。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去分析该小说是如何体现了作者对于世界、人生、个人的哲学态度。《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人生的虚无,活在当中的小人物的孤独和迷惘。同时强调了个人要进行自由的选择,勇于承担责任,实现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谈琛 《科教文汇》2008,(10):174-175
《帷幕》一书被称为昆德拉“文学思辨”三部曲的终结,本文试将它与《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一同进行比较,得到其在小说是什么、小说和历史、小说和地域、小说和小说家等方面均有更深入细致阐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李涛 《科教文汇》2012,(4):67-68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的荒诞和宿命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轻与重”的关系、生命之轻、现实的无可选择性和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哥特式”特征,重新解读《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揭示出作家深远的寓意: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强烈渴望.《呼啸山庄》中,矛盾尖锐对立,纷繁复杂,哥特式特征则强化了对这一问题思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本文着重从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塞林格的心路成长历程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作品孤独主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陈杰 《科教文汇》2014,(31):118-120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本文着重从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塞林格的心路成长历程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作品孤独主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刘兰芝的悲剧命运。她的毁灭如晴天霹雳,炸醒了沉睡中的人们,让他们倾听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歌。一、男权意识的集中体现:焦仲卿和刘兄刘兰芝生活在一个以男权制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在这里,男性好象天生高于女性。在男性面前,女性成“了第二性”:一种和男性不一样的人,一种低于男性的人,一种可以被男性专制的人,一种被男性任意处置的人。这是一种制度,一种习俗,一种弥漫在所有社会成员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欢乐、有微笑、有真善美,也有苦恼、有愤怒、有假恶丑;有和睦融洽,也有磕磕碰碰。对于生活中的苦恼、烦闷、磕磕碰碰如何处理呢?幽默不失为一剂良药。美国人特鲁在《幽默的人生》中认为:幽默是一种特性,一种引发喜悦,以愉快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双面胶》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电视剧,它通过一对普通夫妻的家庭生活讲述了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希望能够粘合所有的不合,但是"双面胶"毕竟不是万能,粘合不住一切。《双面胶》给人的启示和思考正是其作品深刻性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