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苏菲主义神秘派思想传人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和逐步深入的过程、尤其于16~17世纪在维吾尔族文学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流派的事实的探讨,指出将其作为单独一个文学流派加以研究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期的庄学研究,中国学者分别从哲学和文学视角进行了研究;20世纪下半期中国的庄学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不断深化发展.同时海外的庄学研究在20世纪也从未停止.20世纪的庄学研究揭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1世纪庄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7,(1):67-72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黑人文学得到迅速发展。在此期间,优秀的黑人女性作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用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奠定了黑人女性文学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黑人女性文学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出时代的特征。从20世纪70年代的托尼·莫里森到90年代的特丽·麦克米兰,黑人女性书写在姐妹情谊、母性和事业等主题方面有了新的诠释和内涵,彰显了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嬗变与发展以及叙事策略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矛盾的世纪,这期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又有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传播。矛盾的世纪造就了矛盾的文学精神,由此带来的是不同文学流派的不同文学观。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到新月社、语丝社;从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段不俗的历史,尤其是启蒙文学与反思文学,更是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一次浪漫回照。  相似文献   

5.
伴随19世纪末到2O世纪初的历史风云,中外文坛出现了一批批报道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报告文学,其社会价值和文学创造在20世纪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风行全球。但困于传统的文学观念,一些文艺理论家将其贬为"非文学"或"亚文学",不将其纳入文学史范畴研究。如果从时代需要、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创造等方面来解读,可以发现20世纪国际报告文学特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定位。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有利于推动新世纪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和理论研究的演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及其作品在维吾尔族传播了近百年,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重点讨论中国各少数民族中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对鲁迅的接受和认同过程,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鲁迅精神”作为人格标识的心里轨迹,少数民族自觉完成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心理特征。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重新认识鲁迅”,对于使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框架,都具有积极探索和原创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母题"概念先由民间文学、民俗学开始使用,然后进入到古代传说故事、小说的本事考证、故事来源与流变考辨之中,再到中印文学的比较研究;"母题"概念是舶来品,它与中国学术传统--考证研究相结合使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应地,"母题"研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其后,这种母题研究中断多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兴起,但这种兴起更多的是受比较文学的影响,重主题的探讨,缺乏实绩.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思潮中,我国女性作家的面貌逐渐以崭新的形式崛起,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国女性文学的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其文学思维潮流也在不断进步,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女性文学作品的质量以及数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男权文化传统的结构以及私人欲望写作的狂欢三个方面来分析20世纪八九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9.
马丽蓉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的问世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著者站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高度,从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化、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交流碰撞角度展开研究,可谓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由于政治是否压抑文学不是由作家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缝隙和文学传统的显性与潜性存在等因素使文学主体性的建构往往成为可能,进而使文学自身的美学特点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密切相关.该研究方向在发展初期吸收了影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者们对影响研究的质疑、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提出、对"文学性的重申"等,都是试图使20世纪中国文学能以对等的姿态进入世界文学的多元格局中,并以自己的独特创造丰富世界文学,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也将在不断的质疑与尝试中,寻求自身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古今之年、传统现代之变。这种巨大的历史变迁,从中国文学的空间布局看,经历了南移与北归的坎坷历程。所谓南移,就是20世纪前50年,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文学中心的兴起,改变了原来以北京为中心的传统文学的迁徙路线,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格局和发展方向。所谓北归,就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后50年,随着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北京确立之后,文学中心也随之回归,形成了与20世纪中国文学前50年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围绕北京、上海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学(包括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语言符号之于文学意义生成的本体性规约,成为当代批评理论关注和思考的焦点。从语言视域生发的这种思考与探索,不仅使看似透明、稳定的传统言意关系被再问题化,而且从实际上确立了当代批评理论在文本释意研究上的主线构成,而且基于对文学与语言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从语言的形式层级与实践面向复调展开的释意路径,还给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对象、方法和生长点,推动了当代文论研究格局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已经成为历史,当我们回眸20世纪外国文学时,必须正视“战争与20世纪外国文学”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战争使人的处境变得越来越难以理喻,人们在精神上普遍感到迷惘、痛苦、悲观。人的心理变得更加复杂。20世纪西方社会的种种困惑人心的问题以完全不同于19世纪传统作家的方式进入了文学。茨威格像20世纪其他许多作家一样,在其作品中很少像传统文学那样直接再现战争场面.主要是表现战争对人心理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母语既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又是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作为世界上现今流行的“八大“语系之一的汉语言母语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以“语言“的革新为肇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话语。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历史性“解构“状况下也处于不断“重构“的努力中并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建构过程:从20年代胡适、周作人等人倡扬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设想,到40—70年代“毛(毛泽东)文体“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再造,至世纪末人们在理论话语和创作实践层面对文学母语的重构。由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进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学如要在“全球化“中坚守“民族性“则必须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的诗性特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源于对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通俗作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张爱玲的写作也同样受到影响,尤其是其作品的创作主题和写作手法,无不体现出文学的现代性——异化的主题、苍凉的基调、独特的艺术手法,本文将就其小说的现代性进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维吾尔文学界产生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这一时期维吾尔族作家在作品中对叙事技巧的运用也打破了以往传统、单一的形式出现了多样化。本文从作家在小说中对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和叙事模式选择上的变化,探讨20世纪维吾尔语中短篇小说叙事流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文学有众多合题效应。从局部看,有主流文学、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合题,有个我人生和群我人生、社会人生和宇宙人生的合题,有理性本体论和生命本体论的合题等;从整体看,时代生活进程、世界文学格局和民族文学传统形成“历史合力”效应。局部合题使我们避免片面性,审时度势地思考新世纪文学发展的丰富性;整体合题帮我们把握新世纪文学发展走向,它将是现实主义主潮与现代主义新潮的互动与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盖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从关键词入手,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的变迁,其注重关键词内在学理分析的研究方式,克服了以往关键词研究的偏颇,使这部著作具有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