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色彩词摭谈     
人们常用“五颜六色”极言色调之繁富,又以“五光十色”极称色泽之艳丽。其实,“五”“六”“十”等数字,虽含夸饰意味,但岂能描摹色彩之万一?大千世界,人文景观,无不施奇色,无不敷异彩。描绘景色,烘染物象  相似文献   

2.
在东风汽车公司,提起十中,人们就会肃然起敬,“十中进步真大!”几年来,东风十中中考综合成绩由1997年的第14名跃居第1名;高考成绩连年大幅攀升;学校荣获“东风公司教育教学先进单位”、“东风公司德育先进学校”、“湖北省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开发与应用先进学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等称号。这一切无不浸润着校长程敬荣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多年来,程敬荣以他的勤奋与创造,精心为每位师生搭建成功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用“五颜六色”极言色调之繁富,又以“五光十色”极称色泽之艳丽。大千世界,人文景观,无不施奇色,无不敷异彩。描绘景色、烘染物象如此,记叙事物、刻画人物亦然。写天空用“蔚蓝”;写天鹅用“雪白”;写年代用“火红”;写面孔用“黧黑”……色彩词综计多少,不可悉数;如何分类,不敢妄断,试分十类,略谈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对“阬”的字义和史料分类辨析基础上,结合考古遗址及历代文献语言使用情况和历史环境分析,认为长平之战的“阬”有山坡山岗之意,同样也是一种京观现象;现代意义上的“坑人”无不与“诈而尽阬之”有关联;长平之战出现的“阬杀”现象是当时战国的宏观“战”背景和秦称“虎狼之国”的直接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选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一节,是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从《古文观止》到现行中学教材,历来的众多文言读本无不将其入选。对于“衣食所安”之“安”字,各本皆释作“安身”或“养生”之义。如此众口一辞,盖因袭孔颖达旧疏“公意衣食二者虽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己有之,必以之分人”之故也。  相似文献   

6.
一、“福娃”与中国的“福”文化“福”是所有欢喜,所有平顺,所有美好的总称。几千年来,在中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把有“福”作为人生的一种理想境界。在中国,商店里胖嘟嘟的“福娃娃”随处可见,家庭装饰的壁挂、民居窗户带有“福”字的镂空雕刻、大街小巷的福文化雕塑等福文化现象与景观无不蕴含了中华民族“福”文化灵魂,“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吉祥文化的代表。2008年世界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7.
教师有哪些权力? 十之八九的老师会说,我们连权利都没有了,哪里还能谈得上权力?“头顶星星进校门、披星戴月进家门”,“从鸡叫忙到狗叫、批改作业听鬼叫”……全国各地的教师民谣无不折射出教师朝六晚十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只见报道教师加薪,酱米油盐捉襟见肘”,教师加薪也正成为公共事件而日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 “歧义”现象是复杂的语言现象之一。在我国,人们对“歧义”现象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然而,真正对它作系统的、独立的研究却是最近十多年的事。这十多年来,“歧义”研究跨上了两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是对“句法里的歧义现象”的研究,朱德照先生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1980)是代表作;第二级台阶是对“语境中的歧义现象”的研究,徐思益先生的《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1985)是代表作。这两种研究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探索着语言“歧义”的奥秘。但是,随着“句法歧义”研究的展开和“语境歧义”概念的提出,“歧义”研究中“扩充地盘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端扩展到“语义”领地,“讲歧义时,笼统也是歧义,模糊也是歧义”一端扩张到语用领域,讲歧义对,费解也是“歧义”,曲解也是“歧义”。  相似文献   

9.
一、耐人寻味的“后十名现象” 在翻阅、整理学生的成绩表时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小学期间,按语、数二科成绩排列,从二年级(一年级不太明显)时成绩排在“后十名”的学生,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成绩仍在“后十名”中徘徊。到了初中、高中,由于科目增多,“后十名现象”更明显,从初一下学期到初三,按语、数等学科成绩排列,“后十名”学生大多数始终会在“后十名”徘徊,个别学生尽管经过努力,也不会淡出后二十名。  相似文献   

10.
凡从事教育工作的,无不希望自己传授的知识、道德、技能等为学生所接受。可是,“才讲了”、“不晓得讲了多少遍”,“他就是听不进”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教育难搞”出不绝于耳。 怎样化难为易呢?我想起了一篇纪实的获奖作文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等,虽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好的,但道德失范的现象却无不令人担忧。如何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更加切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在实践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做到“生活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一,“三”是中国人喜欢用的数词 世界上很多地方把数词“七”称为一个美妙的数,有时也称它为神秘的令人猜疑的数;而“三”和“十三”却被西方人看成不大吉利或很不吉利的数。但在我们中国,特别是我国古代.人们却迥异其趣:对“七”和“十三”可说是无爱无憎;对于“三”,则不但不忌讳,甚至有点偏爱。 这可以从古籍中找到证明。例如,在《十三经》经文中,以“一”至“十”等十个数词为语首或句首的条数,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4期刊出了汤月芹老师的《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以下简称“汤文”)。文中介绍了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教师周武的一个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此外,“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料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因此,周武老师把上述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在汤文的《编后语》中,也援引了某人才成长研究机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此事古难全     
每年元旦春节都能收到数十张贺卡,无不美丽精致,各具风采,贺词虽不多,但也句句中听,一片温馨。有祝身体健康的,有祝事业兴旺的,有祝合家幸福的,用语出现频率最高的还是祝“万事如意”。心里当然明白,“万事如意”之类,只能当拜年话听听;切不可当  相似文献   

15.
2003年2月,我随“大陆中学校长台湾参访团”对台湾中学教育进行了为期十余天的考察。从台北到台南,我们所到之处无不被台湾人民的真诚和热情包围着,台湾同胞“肤同色,书同文,语同音”的民族认同感时时处处感动着我。在台期间,我们共考察了十余所各种类型的高级中学,虽是走马观花,却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16.
孔建 《现代语文》2011,(11):107-108
在新课程改革走过了十年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着种种教学不到位的现象,即“抽条”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阅读教学背景、文本特点、文本内涵和朗读等方面剖析了种种“抽条”现象,以引起语文教师自身的反思,并呼吁大家警惕阅读教学中的“抽条”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世上似乎没有绝对纯粹的事物和状态。求纯往往事与愿违,削弱了活力,阻塞了生机;求杂则常常呈现优势,勃然而兴。回顾几十年献身于高等教育,所见所闻,无不围绕一个“纯”字作文章;于今思之,求杂当胜于求纯。高等教育的求杂不外二端:一则学术上的“杂揉”,二则生活上的“杂处”。 学术上求纯的主要论据之一,据说是有利于  相似文献   

18.
称谓词中以“老”字作词缀的现象十分普遍,如老王、老师、老师傅、老大、老总等。“老”一般是对上了年纪的人的敬称。然而也有错位现象。某友年纪未及“不惑”,工作调动到一新单位,同事皆称其“老徐”;而学校一同姓工友虽年过半百,十几年来一直被人称为“小徐”,外人乍一听无不莫名其妙。其实这种在姓氏前冠以“老”字的称呼,往往并不表示年纪,而仅是一种敬称。郑玄注《周礼·地官》“乡老”说:“老,尊称也。”如郭沫若《北伐途次》:“南军的官长,你老不要着急,队伍是一定进了城的。”柳青也在《创业史》中对这种现象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第十名现象”也许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第十名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一直在继续。在这个现象的背后,你会发现:它涉及到如何看待成才、成功、分数、能力,以及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等诸多现实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天津师大实验中学的部分高中同学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改革无不以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为基本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能力与数学素质为基本目的.教学改革使传统教学方法中不合理的因素(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多讲多练,轻分析引导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排除.但课堂教学改革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固定的模式.必然会出现“跌倒在水中”的现象,会出现新的问题.本人根据所掌握情况和研究体会,拟成拙文,期盼同仁扶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