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学、合理地管理土地资源,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农地过度非农化和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低导致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受损,本文认真分析我国土地管理的问题,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积极从国外汲取优秀的经验和举措,进而形成符合国情的土地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正确处理人地关系,高效利用土地,已成为土地制度追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转换机制,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不仅是资源配置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土地经营中诸多利益关系和矛盾寻求平稳的需要。首先认识农用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坚持的原则,通过对现阶段农用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促进农用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地可持续利用必须同时实现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完整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程度四个维度。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可以发现,江苏省的总体利用水平较低,并且由南往北逐步降低,存在着资源制约型、生态制约型、经济制约型和社会制约型四种类型,而且产生了经济可持续性与生态可持续性相背离的现象。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江苏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水平,各地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对薄弱予系统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和农村建设领域,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权利设置和其流转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决定了土地资源转换中的公平和效率,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在交易各方权能和交易机制及土地保障机制方面,现行制度还存在着效率和公平上的缺憾,应通过完善产权设置和经营机制、推动交易机制的革新、加强后续保障措施、建立更中立和更完善的救济机制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将福建省诏安县白洋乡土地整理项目区视为人类-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考察其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项目区土地整理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项目层的评价分值均得到提高,景观生态效应综合指数由12.866增加到21.124,整理前生态环境为一般,整理后项目区生态环境变为较优.土地总体景观生态效应得到改善,满足人类社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但土地整理中忽略了水塘等的生态维护功能,今后更多地需要从生态角度进行土地整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充分认识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思路,积极寻求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是实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协调土地权益人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是国土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土地整理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遵循公平、系统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动态性的整理原则,按照调查与评价一整理区划定一规划与设计一审批与实施一成果验收等科学工作流程展开工作,实现为改善用地条件和获取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统一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整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土地科学合理的整理,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来持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途径,土地整理成就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地质量下降、土地生态退化问题,人们应该重新思考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指导思想,尊重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推行土地伦理。土地伦理是传统人类中心论与生物中心论的有机融合,既是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我国土地伦理实践的一系列途径包括:改变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加强土地伦理的理论研究,强化土地伦理教育,推行土地养护运动,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实施西部大开发是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发土地资源,促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为了认真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和合理利用,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从而为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中,必须遵守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研究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及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应为少占用耕地,增加物质、经济产出和可持续利用。城市土地应根据不同用途特点进行布局,以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土地利用强度应适中,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规模效益。在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方面,目前尚没有权威性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分用途土地的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2005-2007年大量基础统计数据为依据,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持续状况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8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中原城市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地均经济效益水平,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以促进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综合承载力是一个区域土地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能力的反映.在回顾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其研究方法不够多样化、研究区域具有层次性但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研究对象较单一等特点,指出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是评价土地综合承载力的主流方法,并提出了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方法,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定性"与"定量"结合、拓宽研究范围等将成为研究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上饶县为例,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土地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和农地利用变化强度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研究了江西省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影响,上饶县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区内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集中性程度高低不同。(2)上饶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由于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差距明显增大,导致农业内部耕地、园地、林地和水域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衣用地,使得衣用地尤其是耕地(水田)面积不断减少,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3)上饶县衣地利用变化的波动性。衣地利用变化总的来说是迅速的,但在不同的阶段其变化强度也是不同的,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这主要是受到区内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据此,作者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上,我国的土地分类主要按土地的用途和利益性质两个标准进行。按照用途,土地被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依土地利益的性质,土地被分为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2002年的《土地分类》(试行)中的土地分类以服务于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以生态功能为主的生态用地被作为"其他农用地"对待。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设12个一级土地利用类型,也未将生态用地作为独立的地类。为此,法律应明确公益性用地的层次,将生态用地作为独立的地类,且为层次较高的公益性用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对村庄整理、农地整理、城市土地储备等途径的探索,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必须采取以下对策:完善土地管理法制;推动土地整理投资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实现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管机制规范化;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土地生态伦理是对土地问题的伦理思考,是生态伦理学在土地学科的具体应用。文章阐明了土地生态伦理的内涵与原则,总结了现行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生态伦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如何在土地伦理的前提下实现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整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内蕴着生态文明的理念,显现了生态文明的"共生平衡"和"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现实中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着制度性和根源性的障碍,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市场化滞后与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等问题。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体系,需要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建立健全土地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农业支持与保护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从而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可持续性、长效性。  相似文献   

19.
肖燕 《甘肃高师学报》2013,18(4):126-129
草原地区经济建设是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的可靠保证和促进草原地区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一直以来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的粗放、落后、掠夺式开发利用草原资源致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当前,加快草原地区经济建设必须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走上既满足当前利益又为后代的发展留有余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