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5年冬,住队的贫农老房东将他的第一张选民证送给了我.我收藏了26年,倍觉珍贵. 一,外形特征:证书长10.5厘米,宽8厘米.纸质微黄.外镶门字形粗线边框.右边沿,稍有缺损.  相似文献   

2.
票证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一种购物凭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曾发生过巨大的作用,是历史的见证。近日,我市著名收藏爱好者陶春林老先生,将个人收藏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近百张票证无偿地捐献给市档案馆。陶春林老先生捐赠的票证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有粮票、豆腐票、肉票、棉花票、线票、布票等,这些票证,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6月16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我们的母亲驾鹤西游,寿高80岁。在整理遗物时,我们发现了母亲珍藏的不同时期、不同颜色的"选民证"共10张。凝望着一叠稀有的选民证,我们一家人感慨万千,对于子女中从事档案工作的人来说,更是如获至宝。母亲珍藏的第一张选民证,是新中国第一次普选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字竖排法、繁宋体印刷、黑色毛笔字填写。上方自左至右横排"选民证"3个大字,中下方内容分为三部  相似文献   

4.
捧获来新夏先生题签赐赠的新随笔集《学不厌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版),端详着老先生的书名手迹,突然就联想起了数年前看到我外公时,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书读千遍熟”。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一张1949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全体职工暨来宾合影"。又想起著名红色收藏家金铁华先生曾和我说过他珍藏有一张《新民报》和一张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13人的合影照片,都记录了这次公开大会,并且他还找到照片中的一名党员。为此,我专程拜访了金铁华先生。金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专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的整理收藏。他非常热情地接待  相似文献   

6.
正多年的红色收藏生涯中,我一直在追寻几部特殊的红色文献。1941至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亲自主持编辑了三部历史文献集:《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和《两条路线》,由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六大以来》分为选集本和汇集本。三部书都是土纸本,上下册16开。这三部文献集,对延安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党的历史上路线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山西左权县旅游局副局长苗世明,自幼从借报、抄报到集报,30年苦心专注报刊收藏,现已收藏古今中外报纸30611种368712份,杂志10221种55154册,图书3266册,其藏品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5月21日,上海吉尼斯总部为苗世明同志颁发了“报刊收藏吉尼斯之最”证书。 苗世明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原庄村一个农民家庭。1970年,他15岁因家贫辍学,借报、抄报是他求学求知的唯一途径,因而与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收藏的珍品报纸主要有:清朝时期的《申报》、《京  相似文献   

8.
林树中1926年生于浙江平阳,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史论专家。他曾出版各类专著60余种,论文数百篇,可谓著作等身。60岁后,20年如一日,孜孜矻矻,探寻考察研究流失海外的中国历代艺术珍品,令人肃然起敬。(一)1985年秋,林树中应邀至美国讲学。出国第一站是密执安大学,林树中在这里担任客座教授。他首次接触到海外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如明代沈周的《松下芙蓉图》画卷,曾鲸的《潘梁老先生像》画轴,金陵画家张风临死前赠送给周亮工的画作、也是他最后一张画作的《山水图》扇画面,高岑的《金陵胜迹图册》,“扬州八怪”之一高…  相似文献   

9.
2004年6月2日,70多岁的广东省经贸委离休干部屈干臣花费20多万元在广州市购置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屋,并定制了14个大柜子。其中收藏有广东省人大50年来的选民证、1954年版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  相似文献   

10.
苏洲 《山东档案》2010,(1):12-15
2004年6月2日,70多岁的广东省经贸委离休干部屈干臣,花费20多万元在广州市购置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屋,并定制了14个大柜子。收藏了广东省人大50年来的选民证、1954年版的《中国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1.
回音     
正@蔡美权:最近翻阅《档案春秋》过刊,发现有多篇有关哈同花园的文章,在此我想提供一则线索。我手头有本笔记本,其中有八张有关哈同花园的绘画作品,是《爱俪园梦影录》的作者李恩绩所绘,对于研究哈同花园的历史原貌似有所参考价值。李恩绩是哈同花园的画师,写过不少关于哈同花园的掌故。@微尘:时光荏苒,2019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翻阅《档案春秋》杂志,它如同一把扫帚,把历史灰尘毫不留情地扫去,留下一件件往事人物的历史本源,任时光的流水再也冲刷不去。祝愿新的一年里,  相似文献   

12.
古诗编辑张景星张景星编辑了《宋诗别裁集》和《元诗别裁集》,后人将这两个诗集与沈德潜编辑的《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合称为《五朝诗别裁》,这几个诗集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唐以后的诗歌发展状况。所以,张景星编的这两个诗集,在我国诗歌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张景星的生平不详,只知道他是江西奉新人,生活在乾隆时代。他是宋代理学家的信徒,很尊崇周敦颐、朱熹,在《宋诗别裁集》中,不仅选了他们许多诗作,提到他们时还称“周子”、“朱子”。一生中,没有作过什么大官,主要是讲学、教书,曾于乾隆十年(1745)举进士,做过河南鲁山县的知县,后来不做官了,便寄居在河南南阳,在衍畴书院集门徒讲学。他编辑的两本诗集,也是在去官之后,在讲学期间进行的。《宋诗别裁集》原名《宋诗百一钞》,选入了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世界》2005,(2):51-51
天津的胡玉栋老人在他收藏的旧报纸中首次发现三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出版的《明报》.真实详细地记载了半个世纪前日军在津投降的历史瞬间。图为老人向大家介绍《明报》上登载的日军在津投降消息。  相似文献   

14.
因编辑《奉贤收藏》一书,笔者结识了区内一大批业余收藏爱好者,他们节衣缩食,将收藏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当数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区收藏协会理事邵根才先生。因为他的收藏极具史料性,他的整理和保管也令我这个从事档案工作近20年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因为收藏而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邵根才先生几十年来,无论身在何处,处在何种岗位,对收藏始终痴心不改。目前他已经收藏了10大主要类别的藏品3万余件,涉及古书、钱币、字帖…  相似文献   

15.
张春晖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47-I0047
从1953年收藏第一张照片开始,54年里李福祥老人一共收集了几千张老照片。日前,李老先生从自己收藏的照片中精选出了200余张,用来装饰自家的墙壁,引得来访的众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6.
由我和张小曼编的《张西曼集》于2010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编者在欣喜之际,不禁想起了我接触张西曼先生著作的漫长过程. 1949年下半年,我在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学习时,一次从图书馆借阅到张西曼著的《历史回忆》一书,此书记述了自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辛亥招募革命骑兵记》一文,文中记述了张先生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孤身一人到中俄边境深山招募土匪刘弹子所部为骑兵,南下支援革命的事迹.读完此文,我认为张先生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自从那时读完《历史回忆》一书之后,我很长时间没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张先生及其著作,直到2006年上半年读到黎跃进著的《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一书(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发现此书有关张西曼从事翻译普希金作品的情况,我当时正在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因此对张先生这方面的业绩很感兴趣,于是想进一步全面了解张西曼.不久我读到了张小曼写的《情系万安》一文(辑入《慈父遗爱——名人子女忆父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此文对张先生的生平与业绩有全面的评述,我参考此文写成了《传播俄国文化 致力中国革命——张西曼先生光辉的一生》,发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主办的《文史春秋》2006年第12期上,从此我与张先生有了进一步的"深交".发表此文之后,我又忙于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跟汪家熔先生通了数年的信,却一直未谋面。前年第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我在北京连打数个电话,他均不在家。去年他到南京来,我却到太原去出差了。这回去北京,早早地通了电话,怕再失去一次机会。汪老住在颐和园后的青龙桥六一幼儿园内。我从北大换了一次车,边走边问,刚走到六一幼儿园门口,正问“汪家熔住在何处”,传达室的人指着正走过来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寒暄过后,我怎么也没想到,电话里那个声音朗朗、面前这个步履矫健、须发还基本是黑的人竟有70高龄了。在出版史的研究圈里,汪家熔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退休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曾经搜集、整理、辑集了一批有关商务创办人之一的张元济的图书,如《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张元济诗文》、《张元济书札》等著作,为国内张元济研究的开展作了大量  相似文献   

18.
姜德明先生自1981年以来,共出15本书。《余时书话》是继《书边草》、《书叶集》、《书梦录》、《书味集》、《书廊小品》之后的新著。版权记录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印数仅有1500册,当然许多人都无缘与此书谋面了。 巴金老人认为姜先生是除唐弢以外,收藏新文学书籍最多的一位(见《余时书话·巴金谈书》)。现代文学自五四运动起至建国前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时代和社会风云激荡,推陈布新;作家和诗人群莺飞舞,星光灿烂。姜先生几十年来在津、京、沪等地旧书摊、店里搜寻不已,披沙拣金,辛勤耕耘,孜孜不倦,于散文家之外又成藏书家。随便翻翻他的几本书话,光从几百篇篇目看,也会惊叹他为现在和今后的现代文学史家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徐斌 《新闻实践》2008,(5):F0003-F0003
4月1日,有同事托我向《都市快报》索要刊登在当天五版的一张照片,是网友拍摄的,标题叫《思念》。他说是好友觉得不错,辗转找人,想作为个人收藏。于是,我便让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在征得作者同意后,把照片传给我。我一收到这张《思念》照片,第一眼就感觉心头猛然一抽,一种感动便在浑身弥漫开来。  相似文献   

20.
又是星期日 ,中午刚过 ,杨老先生又来了。他是我们这里的常客 ,每次他来都借四本《NewScientist》或《Nature》 ,而且每次都是准时按日期来还书 ,从未过期。今天他又来了 ,我为他挑选出最新的四本《NewScien tist》 ,办完借书手续 ,好奇心使我问到 :“老同志 ,您多大年龄了 ?” ,“七十八了。”我感到吃惊 ,“您看这些杂志要查字典吗 ?” ,“不用的 ,看专业的 ,非常容易 ,只是偶而查一两个专业术语。”望着他离去的背影 ,使我想起几年前的另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恰巧也姓杨。每天他都是一上班就来外文阅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