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包括人性观念的变更。封建社会儒学把人的本性规定为礼义道德,这种思想可以称为道德人性论。儒家道德人性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它成了束缚、扼杀人性的工具。康有为认为封建社会这种儒学背离了孔子本意,在恢复、弘扬孔子儒学正道的旗号下,他以自然人性论对儒家道德人性论进行了批判,否定了封建社会正统儒学“性善论”、“性善情恶论”、“存天理、灭人欲”等固有观念。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开风气之先,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儒家注重修养,而人性论又是修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性论最早由春秋末年的孔予提出,孔子对人性的简单表述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的分歧,也为后来儒家人性论的发展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先秦人性论的形成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背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先秦人性论产生的背景基础上,通过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提出的“性”的含义和道德本质,着力梳理出他们的“人性论”观点,并以此为线索剖析性善论和性恶论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性论。孟子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考察孟子人性论的内涵,有助于反思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实质,对现今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寻求其“必然之理”时,往往指向人性.并将人性归结为道德之性,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德性主义精神.在这种德性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衍生出一整套传统伦理的观念和准则;其中,最高观念和准则是传统的人生理想和生命目的.德性主义精神,一方面在注重人生的精神追求,强调人生的道德价值,倡导道德自律性等问题上,有其值得大力弘扬的合理因素;另一方面,造成了道德至上主义,抽象人性论等重大缺失.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开宗明义地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确定的大学教育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夫之的论断更为中肯:“教者皆性,而性必有教,体用不可得而分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就是道德教育,而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所教授的只…  相似文献   

6.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7.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和世界观,它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尽管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性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如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自我完善”、“自爱”、“求乐避苦”……等等),但它的核心则都是人性自私论。爱尔维修的人性论是其中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影响的一种,剖析一下爱尔维修人性论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失误原因,对于我们认清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的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怎样看待“人性”和“人性论”,是一个长期有争论的重要理论问题。“四人帮”曾经把“人性论”作为一根大棒,动辄打人判罪,摧残文化,为祸甚烈。本文作者结合批判“四人帮”,对有关创作与人性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发表出来,希望能有助于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儒家道德价值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儒家道德也因此取得了道德话语的主导权。在儒家文化强势的传统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言论和行动都严格地受到儒家道德价值观的制约与牵制。分析儒家道德价值观,借鉴其中的合理部分,对当下的道德建构,既有理论的价值,也有现实的意义。一、贬恶扬善的人性论——儒家道德的价值基础人性论是人类对自我本质的认识,是人生哲学与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儒家道德价值的基础。儒家文化中关于人性的阐述较多,其中…  相似文献   

10.
人性假设与道德教育研究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嘉祺 《教育探索》2005,2(4):84-87
人性假设与道德教育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人性论的任务是阐明、论证道德教育的基础与根源.而道德教育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其相对应的方法体系。人性假设是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不同的人性假设会导致不同的研究视角,从而使道德教育研究中的观点发生变化,重点发生转移,道德教育研究的方法发生差异。因此,在道德教育研究中,正确、合理地把握人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确立人性问题时。在方法论上应改变原有的二元对立、化简分割的思维方式,以多元、动态、发展、变化的视角研究人,合理把握人性中“实然”与“应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在人性论方面试图实现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他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思想,认为人的历史是爱欲受压抑的历史,解放人的关键是爱欲的解放。这种人性论是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人性的,因而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2.
杨超  赵文静 《广东教育》2002,(11):24-25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 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与苟子分别从“人的特有恒常性”和“人与动物共有的恒常性”上来谈论人性,并将其分别归结于心理的先验和现实的历史。可见,性善与性恶是在两个不同层次上所讲的人性论观点。并且,他们的观点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主张一切人都具有相同的人性,人性都是建立在圣凡平等的基础之上,恶都是“心”任“生理之欲”横行所致,道德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准等等。由此可以断定,他们所主张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并非对立。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家哲学中的人性论思想,虽然没有涉及“人性”一词,但确实有较为系统的人性论思想。在返璞归真、复归自然,德行致上、度让为先,知足贵身、制性制欲,贵柔制刚、度善若水四个方面探讨老子的人性论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以人为对象,旨在促成人的德性往道德教育理论的应然取向发展,而道德理论以人性论为基础。本文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两个维度来分析道德教育与人性的深刻关联,并通过对“以人为本”的当代德育基本理论的简略分析来理解当代德育应如何处理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传承和发展了孔孟之道意义上的人性论思想,从一个集大成的宽广视野拓展了对人性论的综合理解。董仲舒既重视人性的内在超越性,也强调不能忽视自然属性意义上的人性之自然维度。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善的成分,也有恶的可能,所以董仲舒特别重视社会教化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作用。作为董仲舒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注重社会道德教化并提出了“教化成性”的主张,同时,董仲舒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一种批判的传承,强调“性待教而为善”,善性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成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化才能将其转化成善性的实然状态,这对今天更有效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并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人性论所蕴含的矛盾引发了孟、荀的人性论之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特定的人性概念内涵,既在理论形式上互相对立,又在逻辑意蕴上互相补充。秦汉以降的人性论大多沿着调和孟、荀的路径发展。考察孟、荀的人性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反思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实质、表现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8.
走出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人性的多元化理解,虽然有助于深化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却也使道德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性论困局”。走出道德教育的这种困局,必须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本性的统一,把握人性的生成特性和可变特性,并致力于这样几个方面:正视人的自然本性,唤醒道德本能;化解人性的内在紧张和冲突,保持人性的完整;发现潜意识中的“秘密”,“扩充善端”;在道德社区中帮助建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9.
限制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束缚型教育在我国有着牢固的历史根基。今天,它也因不合于时代潮流、限制学生个性发展而倍受非议。束缚型教育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传统的等诸多因素。本文从人性论的分析入手,力求挖掘诸家教育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对于束缚型教育的促成因素。人性问题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历史上自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揭开人性论纷争的序幕后,性善论、性恶论、人性三品说、人性二元论等相继出现。诸家人性论在为封建专制服务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