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花女》(1848)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所写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后来改编成话剧和歌剧,在舞台上演时轰动了整个巴黎、整个法国.这部作品通过巴黎名妓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作者对被迫卖笑的妇女的同情,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荒淫无耻、资产阶级的冷酷自私和极端虚伪的道德.  相似文献   

2.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追求真挚的爱情,却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最终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人生。本文从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方面对造成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葛雪 《考试周刊》2010,(36):50-50
《茶花女》全篇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美好的女性被毁灭,主人翁的人性得到至真至善的闪现,产生巨大的道德震撼力量,深刻地探讨了资产阶级的道德主题。  相似文献   

4.
《日出》中的陈白露与《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在从妓女生涯走向死亡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悲剧命运;但二者的性格内涵又有质的区别。陈白露屈服、依赖于黑暗势力而自甘堕落,而玛格丽特却始终保持着独立与自由,并最终挣脱金钱的羁绊而追求真挚的爱情。因而,陈白露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玛格丽特则表现为信仰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成名作,一部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与富家子弟阿尔芒相爱的爱情悲剧。该论文将从金钱关系入手,通过围绕在茶花女身边的买卖人、朋友、贵族阶级和恋人,探析金钱关系中扭曲的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体系给茶花女带来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6.
7.
谢谢邀请我参加今天的研讨会!11月上旬我刚从欧洲回来,接到世明同志的电话,说是让我参加这个会议。这让我非常高兴,也使我非常担心、困惑,高兴的是这个会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感觉有些担心和困惑呢,是我对清史,老实说是一窍不通。我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国法制史,  相似文献   

8.
杨飞 《学语文》2004,(9):46-47
玛格丽特,一位像茶花一样美的女人;阿尔芒,一位纯洁、真诚的男子,彼此美好情愫的碰撞,产生了轰轰烈烈的爱情。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她的故事感人至深,其悲剧人生催人泪下,历代以来,人们总是从客观环境方面去寻找她的悲剧成因,本文试图从另一个方向找到导致她悲剧的根本原因,她自身的人生态度,将美引入生活。  相似文献   

10.
歌剧《茶花女》是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威尔创作的"通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同时也是影响最深、流传最广最经典的压轴之作。它是由小仲马的同名小说《茶花女》为创作蓝本进行改编的,在世界歌剧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小仲马曾经赞叹是威尔的歌剧《茶花女》让众人记住了这一个凄美的故事,也记住了《茶花女》。笔者主要从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历程、创作背景以及主要剧情出发,对歌剧《茶花女》的悲剧艺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李曼 《海外英语》2014,(12):19-19
无人问津的俱乐部你认为萨尔曼·拉什迪、比尔·克林顿、保罗·科埃略和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共同点是什么?嗯。除了都是出书作家之外.他们还是一个新俱乐部的成员——英国人声称的他们不能读完的那些书的作者。在最近的一项关于书籍的调查中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其中一项是。通过对4000名成人进行调查发现,32%的人没有读完J.K.罗前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第四本《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榜单上另外一本书是詹姆斯·乔伊斯1912年的小说《尤利西斯》,这本书多达l000页,排在第三位。令人吃惊的是,这项在线电池的书目中也包括路易·德·伯尼埃尔的小说《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从1994年至今,这本书已经售出了超过两百万册,但能够读完这本书的人似乎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2.
张星 《考试周刊》2015,(13):20-21
《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一位美丽、善良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她虽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烟花女子的形象闪耀着圣洁的光辉。茶花女的原形阿尔丰西那·普莱西,同样是个命运悲惨的姑娘。然而,虽然身世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可以说,现实与小说向我们展现了有共同点又本质不同的两个茶花女形象。本文在小说世界与现实中的茶花女形象的比较、分析之后,以两个人物之间的命运及性格差异为切入点,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玛格丽特身上存在的无法克服的劣根性。玛格丽特与阿尔芒最终以分手告终,既有外界因素,又有玛格丽特自身性格中无法克服的弊病,这些弊病才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只有充分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才能洞悉作者透过文字所要传达的真正思想与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51.《基督山伯爵》——大仲马(1803~1870法国)【内容缩写】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以法国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两大历史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的临终嘱托。为拿破仑党人传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嫉恨他的卑鄙小人和一个想嫁祸于人的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被唐泰斯高尚的人品所感动,向他传授了  相似文献   

14.
茶花女是小仲马笔下被侮辱,被损害的一位女性,她的一生,是饱受迫害和侮辱的一生,是当时无数与之有相似遭遇的被压迫的妓女身世的缩影。《茶花女》通过对玛格丽特的形象塑造,揭示了造成其悲剧的原因:贫穷的生活把她逼上了绝路,社会又用法律和道德的大网束缚住想摆脱绝境的反抗者的手脚,直到将他们置于死地而后快。小仲马选取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针砭社会黑暗,提出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唐颖 《现代语文》2007,(12):87-87
《红字》——美国文学中一朵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奇葩,取材于1642-1649年间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小说通过一个受不合理婚姻束缚的少妇海丝特·白兰因犯"通奸"罪被监禁、示众和长期隔离的故事,暴露了政教合一体制统治下殖民地社会的冷酷虚伪,探讨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道德、哲理问题。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可以看出,霍桑既有男性思维,又有女权主义意识。本文通过对《红字》的女性阅读来阐述霍桑的思想意识的矛盾性——男性思维与女权意识相交融。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17.
《梁祝》传说是一则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流传千古,芬芳四溢,对后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梁,祝二人爱情萌发、生长的主客观因素、心理机制和爱情悲剧发生的原因,从心理方面揭示了梁祝悲剧的社会意义——对于扼杀爱情、毁灭幸福的封建婚姻制度的鞭挞。  相似文献   

18.
朱玉红 《文教资料》2010,(15):10-1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束,让读者不禁掩卷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毁灭?作品以其巨大的思想穿透力和强烈的情感力量给读者展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魂断蓝桥》是电影史上三大凄美爱情悲剧之一。它讲述了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一次偶遇中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后却因战争而不得不分离,最后当两人终于能够重逢,却又要面对无法相守终生的无奈。该文拟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的净化角度着手,主要分析影片的情节、悲剧效果和反映的社会现实,深入探讨《魂断蓝桥》这一爱情悲剧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