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搞文学的人,当然得了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文学创作的规律是什么? 文学界长期来受“左”的文学思想的干扰。而“左”的文学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便是不准谈文学的特点、规律,否认或抹熬文学的特点、规律。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对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后所刊发的民歌进行整理和研究,可以看出该社团在我国民歌发展和研究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应借鉴和汲取该社团先进经验和研究方法,并运用到当今民族音乐的整理和创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思想,从而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哲学,伦理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也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文学不同于一般教育作用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是感性与理性的有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与其它同层级的文化要素,如宗教、道德等等,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学又有区别于其它文化要素的独特性和自身的功能,显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所谓"暗示",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间接地把意思表达出来。文学作品中的暗示,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时间暗示;二.环境暗示;三.心理暗示;四.人名暗示;五.修辞暗示。了解暗示法,有助于我们提高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每个初学文学理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文学理论浩如烟海,而且艰涩难懂,所以视它为天书,可是一旦有所领略就觉得它是金科玉律,在使用时不加思索,导致文章中充斥各种理论的话语,反而缺少了应有的事实与恰当的论证。在接触文学理论的几年来,在应用中时常受挫而觉得疑惑,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所谓“暗示”是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某种途径间接的表达。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的巧妙运用,写实写意,不直不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寓意深远,使读者在一种比较含蓄的、间接的艺术氛围中,自然地领略到作品的意图。本文试从以下五点作些探讨。 一、时间暗示 文学作品倘要写人记事,大抵少不了时间的交代。  相似文献   

8.
异类变身故事是中西方文学共有的题材之一。方成培《雷峰塔》和安徒生《海的女儿》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异类变身故事的神秘、恐怖、血腥。这两则故事关注的是人本身的价值和魅力,以及异类变身为人的艰辛坎坷。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带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点的文学形象(意象)。有的文学形象可译,有的难译,有的不可译;该文试以李商隐和莎士比亚的两句诗的翻译论述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添加法,并说明这种方法与直译法和变通法等之间的区别及其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1、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邶风·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子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子的美丽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位忧国忘身、武力超群、英勇豪迈的“幽并游侠儿”的英雄形象。2、诗人自己的形象。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生活的描写,我们窥见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3、诗歌中所描绘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怒涛扁舟等,都是诗歌的形象。杜牧《山行》中的山中景色,山路、白云、人家、红叶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经霜的枫叶最具神韵;马致…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要把事物观察清楚,就必须与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近太远都不合适,太近只能见其局部,太远则显得不清,看不真切。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也存在一个距离问题:作家深入生活,然后跳出生活,对思想进行一番沉淀、梳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托尔斯泰《艺术论》)这段话主要表明:创作是一种体验情感和传达情感的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创作的确承担着这样使命,它创造一种外在的标志——艺术形象来表现作家体验过的情感,并传达给别人。从创作主体来说,无情或寡情,必心枯而文塞;从接受一方来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无情或寡情的文章虽徒有文采但必定无感染力而令人生厌。没有情感的文章,读起来一定干涩乏味,如同嚼蜡;情感不  相似文献   

13.
艺术典型问题,是美学中一个比较重要也比较复杂的问题.直到现在,对什么是典型,人们的分歧意见仍然很大,本文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下面简称“统一”说),是我国长期以来广泛流行的一种观点.文革前曾有人提出过一些异议,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打倒“四人帮”之后,有些同志提出了鲜明的否定意见,但也有人主张坚持原来的看法.我也认为“统一”说没有再坚持的必要,因为它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典型形象——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之一。文学作品中,塑造多种多样的典型形象是每一个民族文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社会主义的维吾尔族文学也出现了一个创作各种各样典型形象的、新的繁荣景象。有些作家作品中塑造的具有独特、丰富、鲜明个性的和深刻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在广大的读者中,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但是,由于部分作家对创作典型人物形象的规律掌握不够,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千孔一面,缺乏鲜明的个性。理论方面在典型形象问题上,也存  相似文献   

15.
许思友 《学语文》2007,(5):39-39
在古代的文学创作中常取兔子为喻。⑴"有兔爰爰,雉离于罗。"(《诗经·王风·兔爰》)爰(音缓):缓之借,逍遥自在。以兔、雉作比。兔性狡猾,用来比喻小人;雉性耿介,用以比喻君子。意在指小人可以逍遥自在,而君子无故遭难。通过这一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16.
<正>【文题在线】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我这位师长,这位师长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了我美好的前程;大而言之,是为了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位师长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请以我的好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创作构思的程序上,作家自始自终不能脱离对形象的塑造。这是由文学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如何,最主要是看其中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证明,凡是塑造了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并揭示其本质意义的“典型形象”的作品,都是优秀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及其艺术典型产生于生活,来源于社会,经过作家精心加工,精心提炼。因此,他们“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有普遍性”。【I]典型形象的复杂性与普通的文学形象相比…  相似文献   

18.
歌德的《浮士德》和荷马的《伊里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享有崇高的声誉。别林斯基说:“无可争辨,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里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丹纳指出:“近代两部巨大的史诗,《神曲》与《浮士德》是欧洲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缩影。《浮士德》确实是一部时代生活的广阔的史诗,它规模宏大,包罗万象。但是在诗剧中,歌德正是以其艺术家对生活本质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手腕塑造了浮士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典型形象才获得如此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里离不开母亲形象,可是在她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称职的母亲形象,她作品里的母亲多是狠毒、自私甚至是残暴的.在张爱玲的内心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是那种"巫母"形象?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决定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20.
谈文学翻译     
文学作品是作家殚精竭力,取自身心而奉献给社会的“精神产儿”。与肉体产儿不同的是,它经作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后,便由社会公众来“监护”和“培育”,其最终是“夭折”还是“成器”,并不太迁就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拳拳之爱。一部文学作品的命运,既取决于包容各种情趣的文化群体中是否有人欣赏或钟爱,还要不断经受历史风雨的淘洗与时间天平的衡量。如果它走出国界,涉足异域,置身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