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初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居于南边的匈奴降附汉廷 ,迁入内地。汉晋中央政府对内迁南匈奴的管理 ,经历了以羁縻、安抚为主 ,到宽严并济、分而治之为主的政策转变过程 ,这些政策的推行对该期南匈奴社会的领导核心、经济生活、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居于南边的匈奴降附汉廷,迁入内地.汉晋中央政府对内迁南匈奴的管理,经历了以羁縻、安抚为主,到宽严并济、分而治之为主的政策转变过程,这些政策的推行对这一时期南匈奴社会的领导核心、经济生活、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乌桓、鲜卑部族最初属于东胡联盟,东胡破灭后,余部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开始以乌桓、鲜卑之名出现于中国史籍。西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一直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鲜卑族逐渐南徙,靠近汉边。考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与汉匈力量的转变密切相关。此外,他们长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化较深,又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不得不南下寻找适宜的牧场。乌桓、鲜卑南下附汉,对汉匈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历经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陆,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本文主要论述了东汉初期,东汉政府为了维护边境安定对北匈奴所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东汉对匈奴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东汉时因自然灾害和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 ,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南、北匈奴采取了不同政策 :对南匈奴主动附汉的请求 ,予以接纳 ,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 ,徙居塞内 ,因其故俗 ,以资安置 ;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却采取了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以夷制夷 ,加速了匈奴的分化瓦解 ,导致南、北匈奴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匈奴民族从此再未统一 ,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的原因是为维护其政权统治。当时南、北匈奴之间的矛盾 ,及乌桓、鲜卑与匈奴的矛盾 ,为东汉以夷制夷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胡”的称谓由来已久,但杂种胡出现于匈奴帝国解体以后。东汉建武以降,所谓杂种胡一方面指南匈奴、五部即南单于部族以外与匈奴有关系但与南匈奴、五部又有区别的匈奴部落;另一方面又指从南匈奴、五部分化解体过程中产生的部族。它们虽与南匈奴、五部曾有血缘关系,但经过演变后与后者有着显著的不同,也以杂胡相称,最终南匈奴、五部从历史上消失。杂种胡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匈奴帝国解体以及南匈奴、五部分化消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元朔四年汉匈河南地战役后扼黄河渡口置西河郡以强化北部边疆纵深防御,将其经营为集结军队的军事基地和重要产粮区。东汉时西河郡为北疆防御北匈奴的前沿和监护归附南匈奴的军事机构,北匈奴势力消失后,东汉因国力衰退西北疆土内缩而内迁西河郡。西河郡的设置变迁与两汉王朝军事实力变化及奉行的边疆政策相关  相似文献   

8.
匈奴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南匈奴在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则采取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维护了其政治统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专题学习中是个难点问题,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把握好三个重点。一、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有: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这类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东汉以来,我国西部、北部边陲的许多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汉和帝初年,南匈奴“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多口”,逐渐向东、向南迁徒于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中原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在一起;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等共几十万人,氐族和羌族有五十多万人陆续内迁到今天的甘肃、山西、湖北、辽宁等地,唐初突厥族开始南下,五代至宋契丹人南下,宋元时期女真、蒙古族先后南下,明朝时瓦刺、满族也先后南下,同汉族等杂居相处。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地区,其流动的主体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分裂割据的时期,游牧于北方的氐、羌、匈奴、羯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进入中原。伴随而来的是,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和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就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秦朝统一中国、对西海有所影响,汉武帝击匈奴,打通域,西海归入汉版图,历西汉、东汉、西海地区的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民族日渐融合,农业经济占据主要地位,汉文化也传播到了青藏高原,秦汉统一政策对边疆地区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极大推动和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匈奴以牧业立国,鄙视农业,但因生活的需要,从汉地引进了粮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匈奴自身的农业也发展起来,这是受汉人影响的结果。匈奴俗本贱老,但自呼韩邪单于后,南单于名号中皆加“若鞮”(意为“孝”)二字,这是受汉帝说“孝”的影响。“相”、“都尉”本为中原官职名,后被匈奴所袭用.也是受了汉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匈奴内附之后,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儒家所提倡的正统观、家庭伦常、忠孝观逐渐取代匈奴旧有的风俗观念,成为其行为与道德准则。究其原因,匈奴自认夏后氏苗裔、汉室之亲,有责任匡扶一统、承续礼乐文明,故重回中原之后,进一步实行儒家纲常伦理。除统治阶层的积极推广外,儒家文化教育和学习、汉匈交往与通婚、汉匈各阶层的接触与融合、生产方式由畜牧业转向农业,都加快了儒家纲常伦理向匈奴的输入,带来匈奴族文明程度的提升,加速其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正> 东汉亡后,三国鼎立,经过四十六年(公元220—265)的战乱,魏灭蜀后权臣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都于洛。 自东汉中叶以来,我国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入塞匈奴凡十九种……其中屠各族最为豪贵,他们统治匈奴人不下三万户,再加其他内附的匈奴部落,总数当有数十万人”。羌族,“东汉以来散居关中诸郡与汉人杂居处……关中人口百余万,氐、羌和鲜卑等族约占半数”。(见《中国通史》第二册397和401页——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5.
"离石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华民族融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南匈奴内迁后,刘渊等匈奴贵族以离石左国城为中心,建立匈奴汉国,推翻了晋朝政府,互相你攻我伐,形成了五胡十六国大动乱.从古代天人环境、历史背景、民族状况、战乱原因等多方面对历史重新探析,可以看出"离石胡"等少数民族及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血统等方面的文明大融合.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次融合,民族之多,规模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从东汉末迄于南北朝,进入黄河流域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匈奴、鲜卑、羯、氐、羌外,还有丁零、乌桓、蛮族等。他们在和汉族融合之前,已不断互相影响与融合。匈奴人主要是南匈奴的后裔,另有匈奴分支屠各、卢水胡、南匈奴和鲜卑融合的铁弗,以及稽胡等。鲜卑有聚居在代北的拓跋部、辽西的慕容部,匈奴同鲜卑融合形成的宇文部,还有散居在青海的秃发部。丁零又称敕勒或高车,进入中原地区的称为丁零,他们主要分布在定州、相州和并州,翟氏这支丁  相似文献   

17.
阏氏是匈奴对近似于汉“皇后”的正式称谓,是单于妻、单于母、诸王妻的称呼,其来源和“胭脂”并无直接关联。她们在匈奴社会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在一定时期内对匈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原因多元而复杂,以往学者对其南下入侵的原因多有探讨,但对其南下内附的原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北方少数民族从部落联盟到民族政权的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阶段性、民族首领的扩张掠夺意识尤其是“大一统”思想意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中原历代王朝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政策、中原王朝的治乱兴衰以及立国思想等,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迁徙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生活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受到自身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制约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在历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迁徙,而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都对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北匈奴的西迁,征服了欧洲大部,对于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欧洲古代奴隶制的瓦解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开辟欧亚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要道做出贡献。南匈奴的内迁,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及血胤等方面的融合,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深入研究游牧民族迁徙的类…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认为,匈奴屠各来自休屠王部,身为屠各的刘渊应为休屠王部的后裔,他的南匈奴单于嫡裔身世系假托。考查历史资料,可知,西汉武帝时浑邪王部与休屠王部降汉,汉在缘边五郡故塞外置属国安置之。休屠王部部众被称为休屠,主要分布在凉、秦二州。十六国时期,有的休屠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大族。而屠各或异译为“休屠各”、“休著各”、“休著屠各”,可以混用。但是,休屠与屠各及其异译绝不混用。由于南匈奴单于与部众之间的矛盾长期积聚和不断激化,酿成中平五年南匈奴的事变,作为南匈奴“国人”,屠各在事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屠各种是匈奴占统治地位的部落,包括匈奴单于挛鞮氏及呼延、卜、兰、乔所谓“四姓”。《晋书.北狄匈奴传》关于“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的记载无可怀疑。屠各刘渊本是南匈奴单于嫡裔,绝非假托。南匈奴五部都以屠各刘氏为部帅,故五部匈奴都称为屠各,这不是所谓屠各之称的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