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大量的译介不仅带来了新的故事情节,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以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叙事模式的不同,探讨晚清时期域外侦探小说的译介及其叙事模式在当时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其独特的叙事技巧给当时的译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在经历了一番曲折反复后,这些新叙事技巧最终被译者接受并移植到了译文中。清末民初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变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翻译史乃至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研究者通常认为周桂笙是晚清较早翻译西洋文学,尤其擅长侦探小说译介的一位译者。事实上,周桂笙确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先驱者”,他在翻译观念和文学作品接受方面都具有前瞻性。他在译界管理机制、言文一致的翻译策略以及域外文学接受三个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对西方文学的引入,作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4.
12∶1,这是晚清翻译日本文学家德富芦花的作品的一个数据,即12篇外交侦探小说①比1篇言情小说。前者先于后者进入中国。然而,德富芦花在中国的大名缘自《不如归》,这是中国向来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言情小说;而他翻译的外交侦探小说至今鲜有问津。"外交"反映了时局,"侦探"则带有"启蒙"与"科学"的色彩,二者的结合在晚清却惨遭冷遇,时至今日也被研究者所漠视。文章通过对《不如归》诞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及创作背景的发掘,填补当下研究中的一些盲点。同时,结合对外交侦探小说在晚清的译介的整理,探讨同处于近代转型期的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在切斯特曼规范划分的基础之上,提出一套由期待规范、责任规范和关系规范共同构成,将文化、译者与文本三种视角融于一体的文学翻译规范模式;并以此为方法论,对晚清至五四前后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三个代表性译本进行了描写性研究。从取便发挥的文言版到信雅兼备的文言版,再到忠实流畅的白话版,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译介始终顺应着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或处于上升趋势的期待规范,以充分满足各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为旨归,此为该小说在晚清至五四规范流变中的求生之道。  相似文献   

6.
许冬琳 《海外英语》2015,(6):286-288
侦探小说的翻译是晚清翻译活动中形式最为新颖,影响最为巨大的文学形式。通过呈现历史时代背景,该文探索了影响侦探小说翻译的社会因素,并分析了晚清侦探小说兴起的原因。在文章结尾,作者得出结论,晚清侦探小说的翻译主要受到意识形态,诗学观以及出版赞助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侦探小说的翻译是晚清翻译活动中形式最为新颖,影响最为巨大的文学形式。通过呈现历史时代背景,该文探索了影响侦探小说翻译的社会因素,并分析了晚清侦探小说兴起的原因。在文章结尾,作者得出结论,晚清侦探小说的翻译主要受到意识形态,诗学观以及出版赞助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而言,侦探小说是一种外来的文体。1896年至1898年《时务报》刊登了中国最早的侦探小说译作,译者为了弥合中西小说叙事传统的差异而对原作的叙事模式作出种种改变,包括转变叙述视角、调整叙述时间和删略情节内容。虽然这些改变使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有所降低,但从整体上看,这几篇译作确实逐渐挣脱了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束缚,越来越多地保留了原作的叙述手法,对西方侦探小说叙事技巧的认同也表现出一个进步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大量的域外小说被译介到中国,但是这些翻译小说都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例如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来翻译外国小说、改变原作的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将小说中的人物中国化等。通过勒非弗尔的重写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从诗学角度来分析译作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晚清小说对"戏拟"叙事手法的充分运用,表达出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的转变,其中蕴含着小说在价值观念、美学特质等多方面对传统的消解,对时代话语的文学表达,也是晚清小说家力图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尝试新的叙事方式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西方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特征,客观探讨了西方音乐浪漫主义时期中国晚清音乐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西方音乐浪漫主义对中国晚清音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虽然在成书形式上留有晚清小说的片段性特征,在叙事模式上采用"新小说"家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但仍有着高于同时期其他晚清小说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具有在晚明时期走向成熟与辉煌的小品散文的风格。本文将主要以晚明小品的艺术特点作为参照标准,分析这部著作随性适意、真趣自然、抒情感怀、韵高奏雅的审美风格。同时把该书放在晚清小说的环境之中,在对比中凸现其小品风格。  相似文献   

13.
在晚清的文学翻译中,尤其以侦探小说翻译数量最为众多,最受大众欢迎,影响最为深远。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晚清的侦探小说翻译热潮,根据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当时侦探小说翻译热潮兴起的缘由。本文旨在指出此次侦探小说翻译热潮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文学传统背景。  相似文献   

14.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创作的《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改编自清代公案小说《狄公案》。但两者叙事视角的选择截然不同。后者沿袭着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全知模式,前者则主要继承了西方侦探小说的限知叙事和纯客观叙事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中国小说的全知模式,由此将根植于中国俗文学的公案题材进行成功地演绎,为转折之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中心观念和夷夏观念的动摇,晚清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学习西方国家的强国之道。俄国的彼得大帝变法强国使俄国由落后走向兴盛的壮举,符合了晚清知识分子的强国构想。彼得大帝以君王英雄典范的形象进入中国。晚清知识分子在塑造彼得大帝形象时有意忽略他性格的残暴以及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新小说中的彼得大帝则由于传统叙事手法的影响甚至带有几分柔情色彩。  相似文献   

16.
晚清小说杂志《小说林》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学主张,有重要研究价值。《小说林》青睐的侦探小说译作以情节取胜,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结合典型案例和文献分析,考辩《小说林》的文学观念与其在侦探小说译作语言、心理、文本模式上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以中国公案小说为母本,融合西方侦探小说的创作手法,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出了著名的《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该系列小说摒弃了中国公案小说过多宣扬伦理道德观念的模式,重点着墨于对案件现场的勘察与线索的推理;抛弃了中国公案小说全知视角的叙事传统,在叙事视角上多采用限制视角;运用公案小说中常见的鬼神元素来烘托神秘的气氛,同时在故事结尾处又给予读者一个合理科学的解释,使其更富有西方侦探小说注重科学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研究与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西学东渐"与中学未能西进的历史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西学东渐"与西方的崛起晚清的衰落密不可分。正是晚清中西方社会文明的落差,使得当时处于高位的西学在有识之士的大力译介下,迅速为中国的知识分界所接受,成为西学得以东渐,中学未能西进的历史根由。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与西方大学讲义的译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朗 《教育研究》2005,26(4):79-84
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浪潮的推动下,来华耶稣会士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大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讲义,其译著包括《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灵言蠡勺》、《寰有诠》、《修身西学》、《名理探》等。耶稣会士通过译介西方大学讲义导入了西方大学的课程体系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并开创了晚清第二次“西学东渐”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欧美和日本文学大量输入中国,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的高潮。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文学因素。从政治角度看,是因为当时列强进逼,国家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情,以图输入西方新学来拯救祖国,文学翻译便是这一庞大的文化输入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从文学方面观察,则是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学深感失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