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重点新闻报道,是新华社地方分社和其他中央新闻单位驻各地记者,十分关注、经常探索的重大课题.从新华社地方分社来说,尤其肩负着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和“消息总汇”的根本任务,在探索这个重大课题上,只有把根扎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实践中去,向广大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才能  相似文献   

2.
开发音像资源 服务社会市场卢云有65年历史的新华社,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一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这两“翼”在海内外发挥着它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巨大的作用,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和“消息总汇”。新华人以此为自豪,同时又感到深深的遗憾:每当中央电视台新...  相似文献   

3.
我想就近几年党组对新时期加强新闻信息报道的思考和探索做些归纳,以进一步交流、沟通,不断充实完善. 一、新华社必须坚持以新闻信息报道为中心 新华社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国家通讯社、消息总汇、世界性通讯社",这四项职能就决定了新闻信息报道始终是全社工作的中心.为此:  相似文献   

4.
今年,新华社党组提出“抓作风,改文风”的工作部署,这的确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事关新华社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的战略之举。作为新华社的从业人员,我们必须从新华社是党的、国家的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是为人民服务的高度去认识这一举措的重大现实意义,全身心地去艰苦实践。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以来,新华社遵照党中央对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指针,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集中精力抓新华社主体业务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新华社提出的新的要求,积极发挥新华社“消息总汇”的优势,努力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发挥舆论引导的主干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舆论引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引导舆论的具体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进步。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新时期新华社的职能主要有四种:一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二是国家通讯社;三是消息总汇;四是世界性通讯社.从新华社的性质和功能可以看出,它的"国家意义"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7.
汪联权 《新闻窗》2008,(5):124-124
新华通讯社,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通稿、专线稿、专特稿,国内、国际参考报道等传统形式的报道和以网络、音频、视频、手机短信等新形式的报道,担负着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国家通讯社、消息总汇和世界性通讯社的职能。这些报道形式以及各种新闻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新华社全球卫星广播网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新华社坚定不移地当好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坚持不懈地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的新闻规律.特别是近年来,新华社励精图治,加快战略转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努力,成为了中国新闻界一种精神引领,是中国新闻同行的榜样.我对《新华社2008-2015年工作设想》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工作设想》明确了新华社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回答了新华社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在近几年推动《工作设想》落实中,新华社的精神状态呈现出了崭新气象.一系列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的圆满完成,一篇篇精品报道的打磨推出,视频报道、金融信息平台、新华网、现代多媒体数据库等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一个个对外合作项目的如期启动……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通讯社日渐突显.  相似文献   

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第一次视察新华社 在1991年11月7日新华社建社60周年之际,江泽民、李鹏、李瑞环、乔石、宋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新华社视察,对新华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1月4日下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新华社时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新华社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向国内宣传和国外宣传的任务,中央对新华社的工作十分重视,也对新华社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11月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国内最大的新闻机构,国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迎来了她75岁生日。从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之日开始,新华社就紧紧跟随党中央转战南北,从瑞金到廷安,从西柏坡到北京,新华社都承担着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的职责。伴随着革命的烽火和新中国的成长壮大,今天的新华社已经越发的成熟和强大,她不仅继续履行着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的光荣使命,同时还肩负着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消息总汇的职能,发挥着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新华社的新闻信息用户已遍布全国所有地市级以上媒体,覆盖率100%,遍布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率达90%以上,有效地引导了国内舆论,积极地影响了世界舆论。  相似文献   

11.
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新华社浙江分社发展最快的五年。 作为国家通讯社派驻地方的机构,新华社浙江分社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增强当好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自觉性,全面超额完成总社下达的各项报道任务。在组织报道中,努力把握大局,以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在今年年初制定《新华社2003年新闻业务改革实施要点》,确定今年新闻业务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开展新世纪第一场‘业务练兵’,使新华社的报道形成崭新的文风,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华社党组提出,要用一年的时间,开展“业务练兵”活动,通过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的调研、提倡报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写作风格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新华社党组副书记、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于1991年11月18日在新华社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学习和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对新华社指示的讲话(标题是本刊编者加的),征得作者同意,摘要发表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2月7日下午到新华网考察,看望从事网络新闻工作的同志。他强调,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发展我国的网络新闻事业,尽快建成有规模、有影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新闻宣传体系。由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目前,每日发布新闻1100多条,页面浏览量比一年前增长了3倍,正逐步成为“网上消息总汇”。丁关根在新华社社长田聪明、总编辑南振中陪同下  相似文献   

15.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近年来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的指导方针之一。在今年新华社工作会议上,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代表新华社党组正式提出,要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就国内而言,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对新闻文化的需求;就海外而言,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是受众对新华社播发新闻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落实新华社党组的要求,近年来,新华社在两会报道、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报道过程中,进行了多项受众需求调查和媒体用户调查。2007年1月29日至2月9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了解群众对两会的关注点与信息需求,为两会报道更好地把握需求、服务百姓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新华社巴塞罗那奥运会宣传报道动员大会上,穆青同志提出要通过这次报道,进一步扩大新华社在世界上的影响。郭超人同志说:“要让全世界的读者和观众看到新华社作为社会主义世界性通讯社的风格。”根据新华社党组提出的要求,报道组一开赴巴塞罗那,就同西方四大通讯社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集团作战”与“以一当十”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隆重举行系列纪念活动.今年4月以来,在新华社党组统一领导和社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报道领导小组具体指挥下,参与报道的全体同志充分发挥新华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品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圆满完成各项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军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斗争的同时,也对新闻宣传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很多具体工作他都亲自参与、悉心指导.特别是"对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的领导,显示了毛主席对新闻工作的历史贡献".这一时期,作为解放区的新闻总汇,新华社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全国人民团结抗日,夺取抗战胜利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新华社在组织机构、业务建设、干部队伍及优良传统作风的形成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初步奠定了现代通讯社各项业务全面发展的基础.毛泽东对新华社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这一点从他的一些具体指示和细微关怀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探讨“非事件性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5月,新华社开了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是研究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此后,在新华社的业务刊物上,刊登了几位同志的文章,对非事件性新闻的作用、特点和写作要求进行了探讨。因为这些所谓的“非事件性新闻”,大量的是经济新闻,对这种新闻的探讨,对改革经济报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是寄晨同志最早提出来的。他在1963年第一期《新闻业务》  相似文献   

20.
1931年11月7日,一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受命发布这一惊天消息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这一天,就成了新华社的起点.从缴获的一部半电台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穷乡僻壤到都市大邑………新华社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患难与共,风雨同行.在作为党和国家耳目喉舌,倾听和反映人民群众呼声,讴歌和颂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业绩的同时,也成就和壮大了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