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古文字考释法等研究方法对殷墟甲骨文及卜辞中所见商代摔跤雏形进行了考证。主要结论:中国摔跤运动最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在商代被广泛称之为"鬥",其本义就是指两人徒手相搏,有技击、对抗的性质;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有关商王及贵族亲自参与的"鬥"活动,是早期"武事"活动的主要内容。到西周时期,由于地域与方言的影响,摔跤被称之为"角",成为官方讲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秦统一六国以后,广泛称之为"角抵",并成为官方讲武的唯一内容。商代晚期甲骨文中的"鬥"与西周时期的"角"以及秦统一以后的"角抵"运动是一脉相承的。从时间跨度上讲,甲骨文中记载的商代晚期的摔跤雏形"鬥",要比秦统一以后的"角抵"早约1000年,由此可以追溯我国摔跤运动到3300多年以前商代晚期。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记载了众多的祭祀方式,酒祭是其中之一。酒祭体现了先民的酒崇拜,同时,频繁的酒祭也反映了商代发展比较好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水上交通工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代时期气候温暖,黄河中下游流域河流湖泊交错纵横,因而商代水上交通十分发达。甲骨文常见涉河(黄河)、涉滴、涉等记载。甲骨文所见之舟非独木舟,而是像首尾上翘、平底、用木板拼接而成的木板船。从甲骨文还可知,商代舟船行驶工具有篙、航桨和风帆三类。  相似文献   

4.
“字形义”是汉字有意义的部件所反映的直观意义,“本义”是汉字创造时通过形体所表现的词义。本文以甲骨文为对象,分析字形义与本义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提出判断本义的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5.
殷商时期王畿之外分布有大量的方国诸侯,它们与商王朝之间是十分脆弱的主从关系,双方通过一定的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习俗和规定来维系这种并不稳定的联盟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甲骨卜辞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确存在着诸侯朝觐商王以及商王礼待来者的礼仪内容,包括商王朝对朝觐者的迎入之礼、诸侯至王都之后所行的将币和助祭之礼、商王对朝觐者的赐命与飨燕之礼等。后世文献典籍所见的朝觐礼仪在3 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大多可见其史影,周因于殷礼的传统观点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6.
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它作为殷商王朝的历史遗产,向后人透露出商代先民的造字理念。一方面它表现出了甲骨文字尚处于文字初创阶段,有着正反无别、偏旁不定、繁简无定等情况;另一方面则又体现出商代先民已有一系列造字理念为造字指导,如反义理念、省略理念、以三为众理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偏旁互换使用的理念等。本文即从甲骨文构形入手,探讨甲骨文字所体现的商民的造字理念。  相似文献   

7.
考诸甲骨文、金文,"我"有两源:一从手从戈,一从禾从戈,以"割手"、"割禾"为造意,以"戈"为声;"戈",方言读guó,与"割"的方言读音一致,故"我"乃"割"之本字,有宰割、宰杀之义,甲文里有此用例;"我"被借作自称之后,另造"割"表本义;手的古文作、禾穗作,垂的古文作,三者相近,导致混同,故有许慎这样的说法。,从爪从戈,是"我"之金文字形。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作为上古时代的真实镜像,蕴含着深厚的华夏民族精神。本文通过研究位于中原地区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拓片所记载的内容,来说明甲骨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甲骨文里的"自然崇拜"观对后代"天人合一"思想数千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古文字考释法等方法分析甲骨文中游、泳、舟、鱼的构形,结合甲骨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分析甲骨文中游、泳、舟、鱼的词性和用义,旨在揭示商代时期的水上运动.主要结论:殷商时期人们从事的水上活动主要有游和泳、划船以及捕鱼和钓鱼运动,这些活动在甲骨文和卜辞内容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0.
尽管褒贬不一,"说新闻"这一新闻传达方式还是以其独特的吸引力走入了人们的电视生活。在这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的实践中,应该注重播音员"说"的素质提升,以及整体运作团队的业务培养,同时要处理好整体新闻节目中"说"与"播"的关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说新闻"节目形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甲骨卜辞反映的晚商体育文化是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包括射术、御术、骑术、田猎、奔跑等.晚商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学校的产生、战争的需要、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商末第五期(黄组)卜辞中伐盂方卜辞属帝乙时代,伐人方卜辞属帝辛时代;周祭祀典组的"王廿祀"卜辞属帝乙卜辞,"在上"组的"王廿司"卜辞,属帝辛卜辞。商代晚期帝乙帝辛卜辞不同时期使用的决辞是有区别的,"兹用"使用在帝乙时期(包括文丁时),"兹御"帝辛时期。乙辛卜辞的贞人可分为两类:类、黄类。类的贞人有、、泳;黄类的贞人有黄、泳。以乙辛时代分,贞人、☆属帝乙时;贞人黄属帝辛时,且仅见于帝辛九祀至十一祀伐人方卜辞之中;贞人泳则属帝乙帝辛时的两朝老臣。从乙辛祭祀类卜辞的情况看,祭卜辞的时代在文丁、帝乙时期,下限为帝乙时期,帝辛时期无祭类卜辞。乙辛祭祀类卜辞正好印证了古文献中所谓帝辛时不祭祀上帝先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洹子孟姜壶铭中齐景公为田文子举办国丧礼,完全是因姻亲关系而为其女公公举行的.这与周原甲骨刻辞中周文王为岳丈帝乙、外公文丁建立宗庙并在其中祭祀殷先王的现象是一致的.西周时期姬姓国家中祭舅礼的淡化,是因周人宗法制完善后弱化母族母系地位势力而导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新路颂并序》摩崖,今存西和县石峡乡坦途关双石寺西崖南壁,唐开元间镌刻,可识文字约200字。铭文收录于《西和县志》,但释文脱误、意增多达50余字。颂铭之主人公"太守赵公",极有可能就是"汉阳太守赵承",其任职在唐开元九至十二年(721~723)前后。此可补《唐刺史考全编》之阙。《新路颂并序》摩崖是考察陇蜀古道的重要交通碑铭,也是研究杜甫自秦州南入同谷行踪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5.
枢密使初设于唐中后期,由宦官担任,皇帝分割相权而设的内廷差遣.至五代始用文人担任,逐渐走向外朝,其权力也伴随五代武人掌权的特征而膨胀到极点.宋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枢密使正式成为一种制度,但在枢密使的任选及其职权上有了限制.至明朝,丞相的废置不设,枢密使制度也随之走到了尽头.枢密使制度从内廷走向外朝的过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殷商甲骨卜辞记载了大量的祭雨仪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殷商时期对于神人关系的理解,如神人以合,敬神即敬人等。这为殷商以后的神人关系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神人共处的体系和礼仪制度,对中国以巫文化为中心的民间祭祀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秦石鼓文形体趋于理性建构 ,规整匀称化程度较高 ,“造意古朴”的同时“变化灵活” ,体现出继承晚周文字“崇古尚典”并沿着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过渡性特征。石鼓文在点画用笔上已形成典型的“圆笔”风格篆法 ,结体取势上“上紧下松” ,章法布局上“均衡和谐、规整简明”。秦石鼓文的这些形体特征和书写风格在汉字演变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北魏墓志文献中的词汇为研究对象,运用词汇学、词典学的相关知识,对《汉语大词典》部分条目的例证进行有益的补充,同时还可以为大型辞书编纂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郑立君 《美育学刊》2020,11(1):69-77
东汉以来有关汉代画像石祠堂、画像石及其图像、文字和社会价值意义的品评、考释、发掘、保护等跋语和立碑勒文,即后人的题刻,历代都有,特别是有许多现当代人用各种书体在拓片上题写的跋语。但直接在原石上镌刻跋语和立碑勒文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东汉、北魏、北齐、唐、宋和清代,现存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画像石祠堂和嘉祥县武梁祠的隶书跋语与碑刻较为显著。汉代画像石上的后人题刻各有不同的思想意图,用以题刻的隶书水平也是东汉至清代隶书艺术发展的镜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