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是否具有道德性以及"官员"应否道德化历来是政治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问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必然要涉及到包括政治实践活动在内的一切由自主意志抉择的、并具有社会性的道德行为,以及包括政治实践主体即"官员"在内的、具有自我意识和自主意志的所有主体.政治实践必然具有道德性,"官员道德化"是政治实践的必然诉求.在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官员"必须具有道德,"官员道德化"必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司法道德化是法律道德化的现象之一,从法的起源、功能和内容上看,司法道德化具有合理性。对司法道德化进行本体性考察,可以发现司法道德化具有隐蔽性和一体性特点。在现代法治视野下,法律对道德的天然依赖和法治的独立性特质之间的矛盾使得司法道德化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全面提升司法者法律职业素养、保障正当程序的实施、正确认识对司法道德化的限制,确定科学的思路,正确处理法律和道德在司法考量中的地位与关系,实现二者在司法过程中的平衡状态是防止司法道德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小学教师道德困境在理论层面界定不清,这影响了现实生活中教师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采用类型分析的方式,依据教师道德困境的起因源头与超越过程等维度,指出教师道德困境存在着“不道德”“非道德”“冷道德”“高道德”等四种类型,进一步分析这些道德困境可以相应地归因于成人主义的横溢、工具理性的扩张、社会冷漠的裹挟、文化传统的钳制等.廓清思想认识、实现制度保障、把握超越次序是超越教师道德困境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法律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两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指在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应把握法律的道德性精神,体现出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不能“借法行恶”,在违法律作用的初衷。所以掌握好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之间的“度”,可以使社会实现法治,维护正义,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的道德困境与伦理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也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医学、风俗、伦理、法律、道义等各个方面。因此安乐死面临着一系列道德困境,但笔者认为,安乐死的合法化是一个漫长的必然性过程,因为它是符合道德的,它是现代社会的呼唤。  相似文献   

6.
“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校越来越成为‘游戏’场所,教师越来越放弃道德教育责任;道德教育既必要,却又不可能。”这是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吊诡”现象。英国学者曼德斯教授称之为“去道德化的教育”。西方社会的“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处于改革和发展转型期的中国道德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创造性培养的同时,整个教育大框架应该警惕可能出现的“去道德化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行政伦理的困境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活动中经常面临的、典型的选择困境。伦理困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化解这些冲突,笔者从帕森斯的"社会演化论"出发,假设了责任性、合法性、正直性及回应性这四种道德律令,并认为这四种道德律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存在着哪种道德律令具有绝对性,它们只有和谐共生、互为补充并且作为一个整体,方能消解行政伦理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这个“化”字就是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或者区别已经消失,甚至于趋同。在我们这个伦理民族的国家里,在封建统治长达二千年的中国,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中国,这是很危险的。这种“化”不无可能走入另一个极端——道德就是法律,用道德去规范本应由法律去规范的人的行为,甚至于去规范人的思想,把思想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这种泛道德化法哲学倾向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高职教育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其中教师的职责发挥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工具理性的主导下,高职教师职业伦理面临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主体价值的至上性和道德责任的狭隘性等困境。为此,必须突破现代性的理论局限,合理定位高职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创建师生彼此关怀的伦理关系,并在强调道德反思与自明的基础上,实现教师道德责任的内化。  相似文献   

10.
关怀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范畴和价值。在关怀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三重道德困境,具体表现为关怀情境的脆弱性、关怀关系的多重性与关怀行为的复杂性。究其缘由,在于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缺失、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的功利性取向。助力教师灵活应对道德困境需丰富教师专业伦理知识,增强教师道德敏感性;完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引领教师的道德关怀;营造伦理本位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道德勇气。  相似文献   

11.
章从道德视角,对中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由于缺乏伦理关怀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梳理,意在强调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道德管理,强化人性管理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受教育的精神积极性,把高校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放在化的背景下去做宏观的考察和整体的把握,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在全球化、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予以高智慧的领悟,是高等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7):22-23
随着教师专业化建设在我国不断深入,目前,我国主要从教师专业自身的成熟度来强调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其中教师道德(伦理)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所以,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建设,必须注重教师专业理论的构建。本文对西方教师专业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探讨,以及对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和完善,谈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及其伦理困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消费主义是在工业文明时代所形成的一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炫耀性、时尚性和挥霍性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伦理后果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社会的消费不公和物的主人成为物的奴隶。因此,必须摒弃消费主义文化而提倡适度性的消费伦理,但要使适度消费伦理真正成为人们的消费实践,仍需人们长期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的法律化是人类的道德思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从而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法律的道德化是法律转化为更高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义务的过程,是法律得以被主体普遍遵守的必然体现。因此,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得以成立的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5·12四川大地震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学校。而教师保护学生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有许多教师为救学生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相比之下,出现的"范跑跑现象"只是教师中的少数行为,这是我们必须确认的一个前提。对于范美忠现象的评价,社会各界评论很多。我认为,教师道德的评价首先要对教师道德有个定性:  相似文献   

16.
17.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世纪性的成就。但人工智能在各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威胁人类主体地位、责任认定不明确、隐私泄露、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等。针对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伦理问题,论文提出了四个解决对策:健全人工智能的法律规范、提高民众的科技知识水平、加强人工智能的隐私保护、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的监管体系,以确保人工智能真正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8.
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困境被称为"斯密难题"。也许在理论上",斯密难题"是伪命题,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经济个体作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背反是存在的。对这一难题的解决,依赖于对人的社会性基础上的人的统一性的认识。从道德的角度看,作为社会人的经济人,完全应该并且可以使自己具备某些道德素质,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道德困境。事实说明,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道德和伦理之分思想的发展同他庞大的思想体系一样,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只有在黑格尔的辩证法视阈中才能理解道德和伦理的内容及其关系,并且把道德和伦理纳入一个整体之中,按它们自身发展的样子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20.
论教师职业的“去理论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工作具有浓重的知识背景。以往,制度化教育使教师在教学活动默认某种当然的理论,无视自身本有的“个人知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业越来越被认为是专业,凸现了教师是创造性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为此,教师需要再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