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社会声誉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基于文献综述可知,大学社会声誉的评价、效应、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是该领域的中心议题。近年来,从利益相关者互动、品牌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等视角展开的过程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国外研究进展启示国内学术界亟需通过系统探索并结合本土情境,加强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囿于办学时间较短等因素,中外合作大学尚未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可,亟需对其声誉进行维护管理,社交媒介平台为塑造和传播大学声誉提供了便捷条件。基于极端性标准选择个案,对某中外合作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进行质性内容分析发现,组织作为具有能动性的行动元,围绕商品话语、素养话语、知识话语以及国家话语建构了话语策略“工具箱”用以塑造大学声誉,而隐匿于话语景观背后的家长主义、科技至上主义、国家主义等意识形态是更为深层的源动力。因此,理解中外合作大学的发展应进一步丰富研究对象和内容并考虑社会嵌入性,同时注意教育组织目标的多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在,社会声誉已日益成为判断现代大学综合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它主要由大学的学术声誉、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新闻媒体评价、国家声誉等指标构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可以成为大学的无形资产,进而显著增强大学的竞争优势,提升大学的竞争地位。因此,培育和维护自身社会声誉是现代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身份信用卡”是《社会运动学》关于“货币改革”的重要工具,也是形成数字化社会机制和管理数字化社会的有效工具。因为人类社会是由分布在各地的“自然人”构成的有机网络运动体。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金融生活日趋频繁,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作者试图把“身份信用卡”与“户籍管理”结合起来探讨,建立数字化社会管理机制,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实际问题。 一、“身份信用卡”与天人合一 纵观历史,横观世界,人类社会是随着人们交往的发展而发展的。由若干自然个体从短距离、小范围,向长距离、大范围…  相似文献   

5.
厘清“聋人大学生的社会身份”一词的内涵及研究脉络,对准确定位聋教育实践中的研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聋”和“社会身份”二词的概念背景进行梳理,及回顾社会建构视角意义上涉及“聋人身份”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聋人大学生社会身份”的定义,同时简要讨论前人文献对于高等聋教育中社会身份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师声誉是指大学教师的声望和名誉,是大学教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的总体印象.是其获得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大学教师声誉是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9.
"卓越教师"是对当代教师教育领域中拔尖人才的一种身份指称,也是当代教师教育范式改革创新的主要价值目标。"卓越教师"是国家新世纪"卓越人才"创新培养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人才形象,它的卓越性主要表征为两个方面: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有德者;现代教师教育技术的践行者。与传统师者形象相比,其身份规定性主要体现为各项素质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10.
11.
学校声誉评价日益成为学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是学校声誉的核心价值要素。教育质量通常仅被理解为"学业成就",由此形成评价学校声誉的"学业至上"价值导向,并导致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误区。学校声誉评价的价值导向需要从"学业至上"向"社会满意"转变,使学生的发展真正切合社会期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迅猛提高,如何正确高效地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如何快速地维持和修复组织的公众形象损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危机管理的理论领域,阐述了危机事件及其分类、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应不同危机情境有效的危机反应策略,为危机事件的传播和沟通提供科学阐释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方社会的新社会运动引起了政治领域对于身份问题的广泛关注,一种专注于构建和维护特定身份的文化权利的政治形态应运而生。身份政治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寻找自我身份的结果,它从新社会运动中独立出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斗争形态。身份理论重视诸如性别、种族、年龄、语言等属性,将人的身份形成从经济所有制转向日常的文化生活,避免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经济还原论和决定论,在更为开阔和多元的视野中去考察人类社会内在矛盾的多元形态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研究型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学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以理性选择、社会网络和合法性认同三大机制作为解释研究型大学社会声誉形成的理论基础,进而选取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海交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展开跨案例分析。研究发现,4所大学都基于一定的使命与愿景,选择了符合自身特点或顺应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但在声誉管理过程中,4所大学的主导机制与策略选择各有侧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大学正面临着由跟踪模仿向特色发展转变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16.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的公众人物,是以“智慧”化身、“忠贞”代表的文化形象出现的。诸葛亮文化形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其形成是社会群体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共同心理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社会地位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在多层社会系统的建构下,两课教师具有多种社会身份和多重社会价值,而任何忽视两课教师身份与价值多元性的认识和做法都将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  相似文献   

18.
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进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一种关于市场、竞争与管理的新秩序,这使得大学教师进行学术工作的学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且使得原来已经"超级复杂"的学术工作变得更复杂。"学术身份"作为分析工具可以用来探究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改革对大学教师学术生活的具体影响。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学术身份"是在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因此学术身份重构的结果可以凸显教师个体在不同层面所承受的各种改革压力,同时可以总结大学组织、学科以及教师个体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情境变革,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全球化时代大学教师身份重构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郭楠  曲欣 《教育学报》2013,9(3):67-73
聋人高等教育体制既缺乏明确的课程体系,也缺乏清晰的文化符号,因此重听大学生的社会身份始终存在模糊和边缘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导致其学业和生活中的诸多困境。国际手语夏令营作为一种教育仪式,主要通过三种手段推动重听大学生对聋人身份的认同,即:使用聋人群体内的文化符号(手语)、提升重要他人(聋人精英领袖)的影响力、强化共同的情感状态(作为聋人的自豪感)。当然,夏令营这一仪式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影响力难以保持,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尚需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明晰。  相似文献   

20.
亢小峰 《教育》2012,(4):33-33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不论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整个社会,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是这一阶段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学校教育范畴的重头戏,近年来这个队伍却遭遇了新尴尬:男性教师如万绿丛中的“一点红”,一个极富女性化的称谓——“男阿姨”,显露出其社会身份“错位”。在幼儿教师性别失衡的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