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点摘编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共同实体;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共同体是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的行为共同体。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契约性;其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学校就有沦为“学店”的危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伦理精神前提:第一,道德的真诚———对教育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2.
学校课程制度是一定伦理观念的实体化与具体化。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受一定伦理观念的规约,伦理性是学校课程制度得以产生的价值与观念先导。伦理性是奠定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道德基础,有利于学校课程制度功能的有效实现,并能够为学校课程制度运行提供有效保障。学校课程制度的执行和运作是学校课程制度建立后的关键环节,应当遵循公平、效益与服从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以发展,就必须以现实提出的问题为对象,研究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新领域和新问题。代际伦理这一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突出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新领域和新问题。它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代际伦理支持问题、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及其代际沟通问题、代际公平和代际正义问题、家庭代际伦理问题、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代际伦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时代精神与中国师生关系观的变迁及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某个时代主要的思想价值取向与整个社会的精神主流。时代精神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师生关系思想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因此,每一个时代的师生关系思想也都有各自的特点。那么,每个时代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李向成 《教书育人》2001,(12):12-12
在创新教育研究中,人们常常使用创新意识、精神、思维、能力几个概念,现实中一些人对这几个概念所表达的含义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对创新教育理论的准确把握,下面本人就这几个概念谈一点认识。 笔者认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四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在创新教育中各自发挥不同作用。一般说来,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导观念,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具有创新观念,没有这种观念,就不会产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更谈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心理方面的特征,是凝聚在人的心理层…  相似文献   

6.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里,列宁指出了情感与科学知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否需要情感参与?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如果没有情感注入,教学将成为无血无肉的、干巴巴的理论传授活动,当然引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也就不会有旺盛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坚韧性。反之,强化教学中的情感,就能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于这种意识,并不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都能理解、都能做到的。这就需要加强教育,提高认识,自觉地进行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热…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认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小康""、和谐"的价值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明荣知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教育伦理是在教育科学和伦理科学之间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把握教育伦理的本质,既要揭示出教育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内在联系和规定性,又要揭示其与其它教育观念以及一般伦理观念的区别性。一般说来,教育伦理就是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一定社会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教育观念中的伦理化反映,是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主体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是一定社会道德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反映。  相似文献   

9.
赵红全 《红领巾》2004,(2):110-114,128
中国道德制度的现代转型势所必然,其必然性缘于现象、物质、观念三个层面.在道德建设的方向上虽然面临着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之争,制度伦理无疑是未来道德建设的重要一面,价值关怀与社会伦理是其两个向度.在中国道德制度的现代转型中必须坚持公正、人道、普遍性、历史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革、资本积累、世界市场和需求的扩大、技术准备以及思想文化变革这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了工业革命由以产生的世界历史条件系统,其中,“主导条件”是制度变革,而内驱力或精神动力则是观念变革。没有制度变革或制度变革不力,且精神动力“乏力”,“世界历史条件”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和条件的发展及其作用就要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整个“世界历史条件”系统就不可能获得最优化发展,即不可能朝着有利于催化工业革命的方向发展。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产生的世界历史条件的思想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变革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但制度变革是其“主导条件”,观念变革是其精神动力。如果制度变革和观念变革严重滞后,就必然会严重地阻碍当前中国社会的变革,从而最终会导致这一变革的失败。据此,作者探讨了当代中国制度变革滞后的原因以及进行全面制度改革的出路问题,阐述了观念变革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工程伦理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大伦理观",包括工程主体价值取向和工程活动对环境、社会影响的两个维度。工程伦理的社会性特征决定我国工程伦理研究不可像美国那样简单地将工程伦理等同于工程制度,因为美国是法理型社会,其伦理是制度伦理,而中国是伦理型社会,有着几千年的精神伦理传统。中国工程伦理既要探究工程伦理本质精神,又要探索工程伦理建制。工程伦理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主体间性研究必须置于工程伦理研究中心,工程伦理研究必须从责任伦理、团体伦理向主体间性的伦理指向转化。  相似文献   

12.
完全否定与完全肯定经济全球化,都是片面的,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站在制度伦理决定具体伦理,市场经济较小农经济先进的伦理立场上,必须赞成它,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政府的制度创新,迫切需要制度创新伦理,制度创新伦理,是一个民族及其民众为融入全球化而实施制度的创新时,应持有的道德观念与规则,它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制度创新伦理建设,包括伦理观念创新,行政伦理建设,制度创新伦理内在化三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应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配合。  相似文献   

13.
制度是伦理精神的外在物化形式,它的存在和演变无不以一定的伦理精神作为依据。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因此,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伦理精神的指引。同时,政治文明的进步又以一定的伦理精神相吻合为标志。因而制度伦理内在地包含在政治文明之中。  相似文献   

14.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斗争精神不仅能够战胜各类风险挑战,而且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因此,具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斗争的意志与理性、斗争的至善与应当、斗争的自由与义务、斗争的正义与勇敢等构成了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在造就人们的斗争意识和斗争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斗争行为的规范和价值要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实践中人民立场的道德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5.
伏羲指上古畜牧业时融合许多部落文化的一个时代.伏羲文化指涵盖伏羲时代精神及物化的精神为主要内容、由后世不断丰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远古文化,对中国传统哲学、婚姻家庭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华夏民族的融合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本文从伏羲文化的价值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了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制度:德育的价值关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因内含一定时代的伦理精神而关照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建构着人的价值世界,并通过昭示一定的伦理要求或默示某种价值准则而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养成,由此,制度伦理从而成为德育的环境支持。制度对德育的价值资源从一定社会制度、学校制度和学校德育制度来获取。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渴望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源.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就不会去主动深入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也就不会有发展的希望。同样,创新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源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一、管理创新的内涵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1.观念的创新。早在1998年,我国就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率先提出将教育定位于服务的观点,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模式。以制度为保障,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的论述,20世纪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兴趣和学术争鸣。韦伯新教伦理命题的精深之处在于其研究经济蕴涵的伦理动因,为伦理寻找合理性的解释,以及他关于天职观念或人的职业责任心的论述。韦伯新教伦理命题的偏弊之处则在于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起源时期的复杂情况,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资本主义和天主教国家的资本主义排除在自己的理论视野之外;忽略了资本主义精神贪婪和追求享受的一面,含有为资本主义或者资本主义精神辩护的政治色彩;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情结使得他对非西方国家的伦理探究走向了"负面的理想型分析"。超越韦伯伦理思想的狭隘视域,要求我们在批判韦伯欧洲中心论价值观的同时正确认识西方伦理文明的合理因素;在批判韦伯欧洲中心论价值观的同时应当防止用华夏中心论取代欧洲中心论;最关键的是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批判继承祖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优秀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伦理文明的合理因素,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博采众家之长,真正创造出一种既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既有民族特色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20.
对克隆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克隆羊出生后,克隆人的问题引起了一阵轰动,大部分人对克隆人持否定态度。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这种态度进行了批驳,阐述了在技术许可的前提下“克隆人”产生的必然性,提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形成的,应该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变,因此在克隆人问题上应审慎思考科技发展和传统伦理的关系,在科技和伦理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