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今传媒》2002,(5)
今年上半年,媒体关于幼女受到 伤害的报道忽然多了起来。3月12日,《辽沈晚报》报道了幼女小兰被伤害事件,心理变态的恶魔祁军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摧残了14岁的小兰,社会影响极为恶劣。事件披露后许多媒体都作了追踪报道,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就在各界群众纷纷捐款救治伤势沉重的小兰的时候,4月23日,乌鲁木齐不到4岁的女童小雪又遭色魔强暴。近日,在陕西省又连续发生此类事件。 看了这些报道,相信读者跟记者一样,心情悲愤抑郁,无法轻松。一方面,这些无辜的女孩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不幸和苦楚,弱小的身躯和稚嫩  相似文献   

2.
3.
袁治强 《新闻知识》2001,(10):49-50
我们常讲,新闻要真实,要可信,应该说,新闻的真实与可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的本是统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面。新闻真实,指的是新闻报道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可信,则是指新闻发布后读者对它的信任度,按理说,真实的新闻应当是可信的,但实际中却并非如此,有些真实的新闻,读者却对其产生怀疑,这里面也包括大量的正面报道。比如:我们从正面大量地介绍一些工作做法和成绩,相当多的读者对这些正面报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不感兴趣,要么看一下标题,要么根本不看,这除了与可读性和写法、编排不活难以激起读者的阅读…  相似文献   

4.
5.
从2006年3月开始,直至2007年春天,兰州女子杨丽娟的疯狂追星故事成为被国内媒体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  相似文献   

6.
7.
徐迅 《新闻三昧》2003,(11):52-53
新闻所报道的题材分为若干类型,在受众所关注的各类新闻事件中,罪案题材总是报道的热点,中外莫不如是。在纸媒体上,案件新闯总是占有一席;而各类电视节目中,案件特别是犯罪案件也总是言说不尽的话题,而表现侦查破案的“警匪剧”也在电视剧中自成一类。如果你关注美国最著名的电视收视调查“尼尔森排行榜”,会发现一个名为《犯罪现场》的电视专题节目,永远在全美收视前十名的节目中占有一席甚至两席。  相似文献   

8.
9.
“正面宣传为主”是近年来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重要工作方针,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报道。但是不可忽视不少正面报道并未获得理想效果,有的甚至引起受众反感,因而正面报道中的负面效应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成晓伟 《视听界》2012,(5):117-118
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访谈类和法制类节目,更是将某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作为拉动收视率的法宝,忽略了对未成年人(包括报道主体和信息接受者)所产生的影响。在我国,未成年人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大约有3.8亿人,他们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意志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在报道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事件时,媒体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1.
12.
娱乐报道,现在越来越成为各家报纸吸引读者的重要版面,一次再次的改版扩版,纯文学副刊不断缩减,娱乐版面却还有日渐增加之势。有的报纸甚至加办娱乐周刊。北京、上海、广州这些报业特别发达的大都市报纸,面向大众探寻市场化的道路,均把增大娱乐新闻的报道量作为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等娱乐新闻版面都在 2— 3个版面,这应该说是报纸走市场化道路改革中的新尝试。然而纵观时下有些报纸的娱乐新闻,明星绯闻满版飞,低俗调…  相似文献   

13.
年年高考,年年报道,怎样才能报出特色和新意?总结2001年《大众日报》高考报道工作,我们发现,在以往高考报道经验的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正案)正式实施一周年.笔者注意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作为媒体,在这方面,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媒体对未成年人关爱不当,以至在报道未成年人时,会出现"误伤"孩子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近期以来,我国连发多起侵害校园师生安全的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这六起事件分析行凶者的共有特征,我国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新闻报道易产生的负面效应,并借鉴《华盛顿邮报》在报道美国校园暴力事件时的做法,对我国媒体如何有效地规避这些负面效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法律角度解释,就是指未满18周岁的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或者不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在中国,这一群体有3.8亿人。  相似文献   

17.
黄坚 《视听界》2001,(3):20-20
在电视新闻中,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最为观众所关注。电视新闻的生命取决于它的真实性,正是这种真实性使得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电视相对于广播、报纸等其他媒体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电视新闻镜头的直观性可以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通过电视机的屏幕仿佛就已置身事件发生现  相似文献   

18.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亿多人,占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特征也由单一性、松散性、突发性、偶然性向纠合性、紧密性、智力性、反复交叉感染等新的特征转化,很值得新闻媒体去挖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张雅旖 《新闻窗》2006,(4):105-105,92
未成年人的保护在全世界都受到特别的重视。我国在这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然而近年来,作为新闻媒体,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采访报道的时候,却屡屡发生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未成年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方面的侵害。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各种权益被忽视的现象较普遍地存在,然而,在媒体采访报道中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侵害使其造成的伤害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笔者对这一状况的关注发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想就此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并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在我国也较早引起业界关注。1995年10月27日,南方一家报刊刊登了一篇题为《做好事招来的横祸》的报道:广东省雷州市政协委员刘秋海救起一因车祸受伤的女青年,结果遭到误解,反被围攻、殴打,车子被非法扣留。事件报道后受众反响强烈,对忘恩负义者的丑恶行径和交警们执法的粗暴进行谴责,并由此萌生“幸亏我没遇上这种倒霉事”的暗自庆幸和以后“好事做不得”的自我忠告。同期另一报道,亦引发同样异常反响:某市长一年拒收贿款200余万元。消息一见报即引起强烈反响,群情哗然——其他领导干部都在大肆贪污受贿吗?评论界评价这两则消息:负面效应太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