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可如 《现代语文》2007,(5):115-115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旨,诗人在这首诗的原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则题数句白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知。这组诗多酒后偶然题咏,非一时之作。其内容多寓感慨,多抒心志,与饮酒无关。本诗为陶诗《饮酒》诗中的第五首,诗中既写了拥抱自然,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旷洁朴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人与自然相与为一的哲理。  相似文献   

3.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译文】我简陋的房屋虽然建造在繁华的地方,但却没有世俗交往来打扰我宁静的心境。请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只不过是因为我心志高远,远离尘嚣,所以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相似文献   

4.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教版教参在研讨"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时认为:"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①纵观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的政治态度、相关文化背景及<饮酒>(其五)的内涵,笔者的看法是:此诗不足以证明陶渊明不情愿出仕.  相似文献   

5.
张静 《文学教育(上)》2008,(12):102-103
《饮酒》诗共有二十首,是陶渊明归田以后所作。诗前有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这组《饮酒》诗,虽是诗人“闲居寡欢”、酒醉以后所写,但并不都是用以“自娱”,以求欢笑。透过“顾影独尽,忽焉复醉”的字面,不难看出深藏在诗人心头的烦恼与郁愤。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尚人格,千古以来被人们传诵不衰。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文如其人,人文相属。且与自然相合,情景交融,境界高迥深远,深得文人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饮酒》(其五)作为其田园诗的代表作,既是陶渊明人文境界的最美绽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  相似文献   

7.
陶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隐选圣洁之诗人.<饮酒>(其五)最能代表其风格冲淡之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其人格的核心,其精神永昭后世.  相似文献   

8.
郭刚  杨青舟 《阅读与鉴赏》2009,(6):59-59,6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酋中的名句。因为作品将寻常景象写得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对官场之厌恶、对自然之挚爱,流露了真实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想,所以成为世代传诵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因于平淡中见淳美且语言含蓄、意在言外。所以引起无数后人对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重新思考而成为千古名句,尤其“悠然”一词。因精当表现作者的闲适、自在和不经意更被历代文人及失意官僚咀嚼了近两千年。当然,从文化层次分析,还因为两旬之关键词“菊”与“南山”有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10.
陶诗《饮酒》二十首第五首中用"见"或"望",历来存有两种意见。持见者认为非"见"不可出意境;持"望"者则语不甚详。现在梳理两派意见的基础上,从《饮酒》二十首的欣赏分析入手,指出从诗人当时心境及组诗的风格协调方面考虑,应用"望"字。  相似文献   

11.
黄晓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99-100,181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陶渊明可谓实现人的审美化生存追求的典范。这突出体现在他的诗文作品中。以其诗作《饮酒&#183;其五》为窗口,可探析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体悟他的审美化生存追求。陶渊明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人间,却与尘俗保持了心理距离,做到了"心远",坚守了内心的淡泊宁静,他向往自由和谐的自然之境,并融入自然,深得其中"真意",达到了精神的超越,追求生存的本真与澄明,真正实现了审美化生存追求。陶渊明对于今天人们实现审美化生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注释:【饮酒】组诗名,共20首,都是酒后偶然写下的,后编在一起,取名饮酒。【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君】陶渊明自谓。【尔】如此、这样。【悠然】自得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14.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政治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在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后弃官归隐,终身不仕。诗、文、辞赋俱有晋代大家。赋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在于它堪称“中国第一诗”。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是表现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的这首诗也正是完美地表现了这一根本精神。纵览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中国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有着“纯诗”品质的杰作。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饮酒诗在其去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酒与陶渊明构生了一种典型的诗酒文化范型。在《饮酒》之五中,诗人着意表现出了一种无所利念、无所欠缺的圆满之人生境界,也彰显出一个悠然、恬适的陶渊明。在宿命、时代、个人三重困境的交相羁束之下,诗人屡屡碰壁,几经反复,最终定心“自然”,守拙归真。在辞彭泽令后的二十多年里,酒成了诗人的最重要的伴侣,诗人“寄酒为迹”,借酒遣怀,精神也得以进一步超脱,个体在重重困境中得以不断升华,直至“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17.
在《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将情、思、理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诗中的反差、矛盾,直接抒发心远之情;同时,诗人情动于中,在意脉转折中融入南山之景,借客观之景抒主观之情,其隐逸之坚定、心远之情感、悠然之境界自然呈现出来。从这首诗中亦可窥见诗人融合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隐逸思想。在情思结合的基础上,诗人还将其升华到哲理的层面,探讨了“言”“意”之关系,展现了追求自由本真状态之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20首,在陶渊明诗集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思想性这一方面赏析了《饮酒》诗。对《饮酒》组诗思想性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抒发出理想无法实现的忧愤;表达出对黑暗现实和颓靡世风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政治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在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后弃官归隐,终身不仕。诗、文、辞赋俱有晋代大家。赋以《归去来兮辞》、《闲情赋》、文以《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最著名。诗现存百二十余首,  相似文献   

20.
探讨采用文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以教学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例,指出将吟诵、书法、音乐、绘画、酒文化等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意蕴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升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