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别材、别趣”说,作为他的诗歌审美特征论,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特殊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自觉探索,“别材、别趣”说从题材内容、审美效果、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论述了诗歌的独特规律和审美特征,论述了诗歌创作中的情理关系,纠正了宋诗之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盛唐是传统诗歌的顶峰,如果再要发展,只有变化。退之诗多议论,是诗的散文化;义山诗多材料,是诗的骈文化。至苏东坡、黄山谷出,“粹书以为诗”,“议论以为诗”,唐人之风尽变矣。严羽生当江西鼎盛以后,四灵蹶起之时,“什么叫诗”和“怎样学诗和作诗”?争论最为激烈。《沧浪诗话·诗辨》所提出的“别材说”,既反对“资书以为诗”又反对“捐书以为诗”,是从诗材的角度谈“什么叫诗”。“别趣说”既反对作诗尚理也反对一例言情,是从诗趣的角度谈“什么叫诗”。“兴趣说”和“妙悟说”,则是进而谈“怎样学诗和作诗”的。本来问题很清楚,由于严羽以禅喻诗,后人就越谈越玄了。本文企图对长期争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依据材料,证明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沧浪诗话》精义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羽在《沧浪诗活》中提出:学诗要“以识为主”、“传道亦在妙语”和诗有“别材”“别趣”。所谓“识”,即对诗的艺术鉴赏力。所谓“妙语”,是严羽对诗的创作和鉴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别称。“别材”“别趣”则是严羽对诗的内容和审美特征的概括。严羽将这三项作为学诗作诗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律,而这也正是他的诗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4.
《沧浪诗话》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严羽把“书”与“别材”,“理”与“别趣”分别对立起来,从而把“书”和“理”排斥于诗的“别材”、“别趣”之外;但同时,他又强调了读书穷理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对读书穷理怎样影响诗歌创作和为什么说不读书穷理,则不能达到诗歌极致的问题,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鉴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关系到对宋诗的评价,也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散文重要》有这样一条注:[诗有别材]见宋朝严羽《沧浪诗话》。原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意思是作诗要有特殊的才能,跟读书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样解释“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是望文生义。这样的解释使人会产生误解,以为作诗只要有特殊的才能,而丝毫不需要多读书。殊不知这样解释与严羽的本意是大相径庭的。我们知道宋诗的弊病在于用典多议论多。及至黄庭坚更是强调“无一字无来处”  相似文献   

6.
沧浪“妙悟”说与审美的直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用“妙悟”说诗,是在对诗歌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上找到了与禅悟的某些共通之处。严羽将诗的独特的审美特征称为“别材、别趣”,而要领悟、体味这种独特的艺术美,须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这就是“妙悟”。严羽还对审美的整体性、反复性有所论述。  相似文献   

7.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  相似文献   

8.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9.
《光明日报》今年七月三十一日刊载刘逸生《也说“洞房昨夜停红烛”》一文,对此句诗的解释提出了新的看法,刘文说“洞房昨夜停红烛”一句难倒了不少人。什么叫“停红烛”?许多选本都把“停”解释为“放置”“安置”或“停  相似文献   

10.
1 对《沧浪诗话》中某些关键性的论述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国后出版的各种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研究著作也都对严羽的诗论作重点阐述,而且都承认这是宋诗话中最有系统与理论深度的诗话,但对严羽提出的“别材说”、“别趣说”、“兴趣说”和“妙悟说”依然聚讼纷纭,歧见颇多。笔者早年阅读《沧浪诗话》,虽时有所得,而面对众多治学名家的阐释,茫然无所适从。今读郭晋稀先生的《诗辨新探》(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  相似文献   

11.
严羽论诗,标举“兴趣”。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谈到‘兴趣”以及与之含义相当的概念如“兴致”、“意兴”等的地方甚多,而其它不少论述也往往与“兴趣”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和联系。“兴趣”在严羽诗论中的地位由此可见。所以历来研究严羽诗论,人们既瞩目于它那“以禅喻诗”的特色,又很看重其中的“兴趣”说。而究其  相似文献   

12.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13.
诗要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感情是诗的根本,必须有感情,诗才能起到“感人心”的作用。这种看法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样,都强调真情实感,在“情动”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接触所描绘对象的感情领域,并把这种“情”寓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一首诗令人读之不厌,回味不止,甚至被感动到“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相似文献   

14.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把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的"非关"翻译成"has nothing to do with","材"翻译成"material"。针对这两处英译及评论展开论述。认为"has nothing to do with"改为"not be bound to/does not stick to"更加符合《沧浪诗话》原文之意。把"材"翻译成material,符合严羽的本意,有其合理性,但却没有看到更深层之意,翻译成"material and talent"较好。  相似文献   

15.
诗趣简说     
趣味,对诗歌来说尤为重要。宋代严羽曾说:“诗之法有五:日体制,日格力,日气象,日兴趣,日音节。”(《沧浪诗话·诗辩》)他很重视诗趣,首倡诗有“别趣”“兴趣”说。严羽所说的诗趣,主要是指含蓄蕴藉之趣。其实,诗趣并非只此一种,以下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16.
诗六义辨说     
“六义”的名称最先见于东汉卫宏所写的《毛诗序》,他在序中谈过《诗经》的功加之后,接着就论述《诗经》的体制和表现方法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在《毛诗序》之前,《周礼·春官·大师》已有“大师教六诗”的记载,其中“六诗”的内容和排列顺序与“六义”全同。由于同一赋、比、兴、风、雅、颂,《毛诗序》称六义,《周礼》称“六诗”,于是后人对“六义”或“六诗”就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各家的解释虽不同,就其大略而论,基本上只有“六诗皆体”和“三体三用”两说。兹依次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也谈文言文中的“互文”杜光义,张林山“互文”是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多用于古代诗文,它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两句之间的不同虚词可以互相解释。如张相《诗词曲语汇释》卷一“却”字条,把“却”解释为“于”,引了下面的互文作证据:李咸用《早秋游山寺》诗:“静...  相似文献   

18.
从《易经》直到杜甫、殷等有关“神”的说法.是严羽“入神”说的先声和渊源。“入神”说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想,认为只有李白、杜甫之作才达到“入神”这一“诗之极致”的境界。“入神说”对明清、近代文论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杨维增、陈庚两同志在《江西社会科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发表了《宋应星〈思怜诗〉探析》一文,对宋应星的《思美》、《怜愚》两组组诗作了全面研究,这是很有意义的。他俩说“(这)是研究宋应星和明末社会的珍贵史料”,无疑也是对的。但其所论述为观点,不无商榷之处。本文拟提出些不成熟的看法,重点在谈索解较难的《思美诗》。  相似文献   

20.
<正>王若虚说:“扬雄之经,宋祁之史,江西诸子之诗,皆斯文之蠹也。”在这以下又说:“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滹南遗老集·文辨》)。这话虽然未免过甚其辞,却也指出了宋人散文的一个特点,即:不象扬雄之经那样艰深,不象宋祁之史那样生涩,也不象江西诸子之诗那样奇险,而是写得平易自然。王若虚所谓“真文字”,当指平易而言。《文辨》另有一条云:“凡为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可以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