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七年文学"作品带有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由两位女作家茹志鹃、宗璞分别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的"荒漠化",是开在文学"荒漠"中的人性之花。  相似文献   

2.
茹志鹃的《百合花》一问世,就被纳入到当时战争文化审美模式中加以读解,时至今日还在延续着。这种鉴赏方式,是那时特殊的文化环境的产物,它既有悖于作家的创作初衷,也使读者难以进入《百合花》的艺术世界,去领略其独异的艺术魅力。笔者力图从作家的创作动机出发,以还原式的阅读方法,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进行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茹志娟的《百合花》以女性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极力弱化战争的背景而专注干男女之间在瞬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通过体察和感悟细微之处的美好,寄托和张显了作对于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温情的渴望,展示了女性化的神圣情怀,并以转瞬即逝的遗憾使作品洋溢着浓浓的情意和淡淡的感伤。  相似文献   

4.
茹志鹃的《百合花》具有女作家独到的艺术触觉和对生活细腻的感受,艺术魅力更多地来自于一种特有的女性化的叙述情调。小说对英雄、战争、人情的超常描写,显示了女性作家特有的审美意识、情感及方式,对后来的女性化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示范性与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百合花》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小说成名作。感世伤怀的创作动机,感伤哀婉的人物塑造,感伤清丽的艺术格调,使这部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广泛的时代共名话语下显示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感伤的美学风格,这在建国后30年的小啊说创作中都是难能可贵的,因而也确立了其"文学精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宗璞的小说《红豆》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但也引来了不少争论。本文作者主要从人性情感的角度来欣赏和评价江枚和齐虹之间的爱情,从中领悟到仅仅只是精神与灵魂相交融并不能让爱情长久,彼此的理解、支持与尊重才是永葆爱情之关键。  相似文献   

7.
《百合花》是在一种温馨而又让人感伤的情感氛围里着力于对美好人性与人情的诗意赞美。本文通过细读,发现《百合花》的叙事策略在文本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把美好人性人情的故事与战争英雄的“传奇”成功地拼接在一起。因而对英雄精神有节制的颂扬与对普通民众情感的真实书写的完美糅合赋予了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有多重阐释空间的短篇小说,在十七年文学环境中曾因“感情阴暗”遭受发表挫折,1958年在《延河》杂志上发表后又倍受争议。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它被众多读者不断评说,并进入中学和高校教材,在阅读、评论、再阅读、重评的螺旋式研究中确立了其经典小说的地位,且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主题诠释、人物研究、创作背景及接受研究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9.
<边城>和<百合花>在叙述视角的应用方面各不相同.在人性美的诠释方面,<边城>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其特点是叙述客观、有可信度,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较内隐;<百合花>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其特点是叙述生动而真实,但带有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学史中,《百合花》的主题往往被界定为“歌颂军民鱼水情”。实际上,去除简单化和功利化的认识,《百合花》的主题有其多义性和丰富性,它表现了茹志娟作为一个女性作者对于战争和人性的独特体验与思考。《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形象完全出自于作者的虚构,她掩盖了作品中对女性潜意识的抒写,以便于迎合20世纪50年代读者的审美期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1958年3月,《百合花》于《延河》上发表后当即得到茅盾先生的高度评价:"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1])历经六十年的风雨洗礼,《百合花》的主旨终于由"十七年文学""歌颂军民血肉关系"~([2])回归到当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3]),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所形成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终于得到人们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宗璞的《红豆》自刊载以来就备受争议,但它的艺术魅力却未因此而大打折扣,相反在至今五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红豆》却依然散发着魅力与光泽。原因之一便在于它突破了主流文学的禁锢,通过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流露,人物个性的彰显以及对生活中爱情琐事的描摹来展现人物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和内心挣扎的深刻性,从而凸显人性和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3.
《百合花》作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早已成为文学教育中常谈的经典。它能从为数众多的革命历史小说中脱颖而出,茅盾的评价功不可没;但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并能在不断重写的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凭借的却是它为批评提供的多种阐释的可能性。梳理《百合花》的接受史,在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叙述的互动中把握它的超越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它的美学意蕴及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犁的《荷花淀》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虽创作年代、背景不同,但作品风格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两者同中有异,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基于不同的性别经验造成的审美感受和认知,使文本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话语方式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名篇《百合花》通过护送女创作员、借被子、以生命保护群众等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年轻、高大、英俊、高尚的通讯员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美好、光辉的典型形象。作品充分展示了创作员、新媳妇与青年战士之间深切感人的同志友谊,军民深情,人间挚爱。那美丽、崇高的人物形象,那美好、真挚的人间情爱,恰如新媳妇献出的新婚棉被上那洁白、美丽的百合花一般,交汇成感人至深的美与爱的颂歌。  相似文献   

16.
在十七年宏大叙事的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堪称别开生面。作家巧妙借助战争题材,不仅反映了解放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包含了更多的内蕴,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人、人情和人性,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相似文献   

17.
《百合花》作为茹志娟反映战争生活的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其最突出的特点乃在于对战争叙事的个人化书写,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个人化的叙事意图、非宏大的叙事视野、非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塑造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06,(1C):78-78
1998年10月7日,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在上海病逝。其艰苦的身世中,有许许多多不幸之中大幸的故事,尤其是她与小说《百合花》的风波。更令人嘘唏。  相似文献   

19.
《百合花》是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在文学界,《百合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茅盾先生曾在《百合花》发表之初有言:"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当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1]1981年《百合花》第一次回归高中教材,该文前承鲁迅先生的《药》,后启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材地位可见一斑。四川师大的汤道榕教授曾为此撰文:"《百合花》被重新选入今年秋季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这确实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20.
《荷花淀》和《百合花》作为现代诗化小说的双璧,清新俊逸、语言优美,富有抒情诗的意味,在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并且推动了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