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言》一卷,最早见于万历四十五年焦竑所编《升庵外集》卷六十三,本为"部类"之名,卷首题"成都杨慎著、瑯琊焦竑编"。清乾隆年间,罗江李调元辑刊《函海》丛书,依据《升庵外集》,将《俗言》一卷单独刻入《函海》中,卷首题"成都杨慎撰、瑯琊焦竑刊本",并将《俗言》编入《升庵著述总目》附刻于《函海》内。至此《俗言》由"部类"之名成为一部专书之名,后世沿习以为升庵专著。  相似文献   

2.
桑东辉 《兰台世界》2012,(28):88-89
"革命"一词出自《易·革·彖》:"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后世人多将革命与革卦及其下一卦鼎卦联系在一起,乃至革故鼎新成了"革命"的代名词.把"革命"一词笼统地归之于《周易》首创似不确切.准确地说,"革命"理念出自《易传》而非《易经》,代表着《易传》作者的思想,而与《易经》革卦的内容迥然而异.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活动于战国中晚期的思想家,今传《孟子》一书。《史记·孟荀列传》云:"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列为《四书》,成为读书人必须研读的典籍。《孟子》旧注中存在一些疑问,颇有争议。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记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曰"定于一"。其义同于《周易·系辞下》所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如同篇有"独何与",凡二见,当读为"孰可与"。  相似文献   

4.
刘道锋 《编辑之友》2011,(4):108-110
一"吊唁"溯源《说文解字》:"弔(作者注:即"吊"之异体字),问终也";又"唁,吊生也"。"吊"是追悼祭奠死者,"唁"则是慰问遭遇丧事的生者(即死者的亲属),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吊"和"唁"是在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两个语词。但在古代汉语早期,"吊"和"唁"都是单用的。"吊"单用表示"追悼祭奠死者"的意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左传》《国语》《论语》《仪礼》《周礼》《礼记》《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等  相似文献   

5.
冯雪冬 《新闻爱好者》2011,(13):114-115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一标题中的"给力"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关注,网友用各种亲密的语言给予《人民日报》极大的肯定,如"《人民日报》很给力"、"《人民日报》微笑了"等在网络  相似文献   

6.
研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与《朝日新闻》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特点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苏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河岸》,是继《动物凶猛》、《呼喊与细雨》、《启蒙时代》等小说之后,关于"文革少年"遭遇小说的又一重要文本,它提供了一种用"记忆"修复历史创伤的叙事范本。《河岸》以一位少年的"创伤性记忆"为基础展开,叙事保持了苏童一贯的风格,节奏自由舒缓,语言和细节充满现代诗  相似文献   

8.
《政策解读》是2011年改版后《北京档案》新推出的栏目,一、二两期刊登了"《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办法》解读"(下称《办法》)和"《北京市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解读"(下称《规范》)。仅从《政策解读》开栏后的最初两文来看,笔者即感觉这个栏目开设得好。何为"解读"?《现代汉语词典》对"解读"有三个释义:一是解释阅读,二是分析研究,三是  相似文献   

9.
我,一个电影里经营广告的"新"兵。在电影界,成功电影元素中融入"商业"与"艺术"往往会成为一部大片,不论是荡气回肠的《神话》,还是气势恢宏的《赤壁》,还是像《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样朴素地展示人性善恶的伊朗电影,《青青校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典刊于石碑,始于后汉"熹平石经"。其名目卷帙,《隋书·经籍志一》著录甚详:"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计《周易》一卷、《尚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传》九卷、《论语》一卷。熹平石经历年既久,风蚀兵燹,崩残湮毁。后世学者及鉴赏家们有收藏石经残石、残字、拓片者,如北宋赵明诚所撰《金石录》谓:"今余所藏遗字,有《尚书》、《公羊传》、《论语》,又有《诗》、《仪礼》。"晚近罗振玉、马衡、徐森  相似文献   

11.
与重大热点问题对话主流煤体如何提高在公共舆论空间的对话、发问和引导能力?我以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来阐述这个问题.这些作品分别是2008年一、二等奖作品《"田"字新解》和《一个胡小燕,无法承载两亿农民工的期待》;2009年一、二等奖作品《国企频繁制造"地王",为转型升级埋下"地雷"》和《开胸验肺,拷问制度之弊》;2010年一、二等奖作品《善待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和《呜呜祖拉吹响"中国制造"警音》.  相似文献   

12.
近日,偶于冷摊购得江浦陈洙所刻《房山山房丛书》民国九年(1920)汇刊本,包括《读易杂记》一卷、《康熙朝品级考》一卷、《大正博览会参观记》一卷、《汉魏碑考》一卷、《拙存堂题跋》一卷、《石泉书屋题跋》一卷、《跋南雷文定》一卷、《玉井搴莲集》一卷、《岱游集》一卷、《同文集》一卷等十种。其中,《同文集》乃一部日本汉诗集,甚少为人所知,今勾稽有关文献稍作考索,聊供研究域外汉文学者参考。《同文集》,题"崇明黄超曾吟梅编","江浦后学陈洙重选",查民国《崇明县志》卷十二"人物·文苑"载①: 黄超曾,字吟梅,县学生…  相似文献   

13.
传媒动态     
正上海报业整合首开"封条"?《新闻晚报》今年起停刊上海报业集团的整合,注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从而在业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震动。日前,《新闻晚报》获得正式通知:报纸将自2014年1月1日起停刊,报社全体人员将在集团内部通过全员竞聘,重新确定岗位。其实,上海报业集团甫一成立,《新闻晚报》的"退场"就已是意料之中。"当时,人们对整合后集团内部存在的同质化报纸,如两个晚报和两个地铁报等的取舍就有预期。"上海报业集团人士表示,在《新闻晚报》和《新民晚报》之间,人们更倾向于保留《新民晚报》。"第一,《新民晚报》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4.
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著名作家刘白羽同志说,"使我感到惊奇的,听说编这样一套书就一个人,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一个人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埋头工作,我很感动." 这"一个人"就是我的父亲吴早文,这"一套书"就是他一人策划编辑的《将帅传记回忆录》丛书. 首先问世的是《刘伯承回忆录》,之后是《刘伯承回忆录·二》和《刘伯承回忆录·三》,《徐海东将军传》、《艰苦岁月》、《往事沧桑》、《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千万里转战》(粟裕)、《非凡的年代》、《征战纪事》、《第二野战军纪事》和《记刘帅》.此为丛书第一辑12种.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通讯员任春)为"5·12"地震一周年之际,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下属各社新近又推出了纪实文学《赤子之心》,报告文学《废墟上的觉醒》、《震中在人心》,一线医务工作者优秀征文集《大爱无边》和纪实摄影集《一年》等图书,记录下令全国  相似文献   

16.
在谈到辑佚的起源时,王余光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说:"宋代学者曾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和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相鹤经》一书。"杨燕起、高国抗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也说:"辑佚出现于南宋。当时黄伯思从《意林》、《文选注》、《舞鹤赋》等书中辑出佚书《相鹤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在《辑佚的取材》一节中也说:"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所见《相鹤经》是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的,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2009年春季《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迎来自己18周岁的生日,此时又恰逢《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成功注册为上海出版发行行业中首个"上海市著名商标"。为了庆贺"双喜临门",《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研讨会于5月17  相似文献   

18.
冷看网络传播中的"恶搞"文化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2月,胡戈把陈凯歌的《无极》和CCTV《中国法制报道》进行重新剪辑制作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放到了互联网上."馒头"甫一出屉就来了个"开门红",胡戈火了,网友乐了,陈凯歌生气了.一时,众生喧哗,"恶搞"文化也因此声名鹊起.前有"馒头"开路一炮走红,后有来者浩浩荡荡.令人捧腹的《武林外传》把央视的电视剧门槛又踢矮了一大截;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馒头版"、"玉米版"、"记者版"、"小偷版"争先恐后地粉墨登场;刚在奥斯卡风光一圈的《断臂山》摇身一变成了《断贝山》,《七剑下天山》也上得了江湖下得了厨房,变身成《七剑下厨房》;前不久央视名嘴毕福剑因为孩子取名的事情也被网络"忽悠"了一番;动静最大的莫过于红色经典片《闪闪的红星》被胡戈"恶搞"成了《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虽然点击率一路狂飙,但随之而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强烈谴责以及胡戈的道歉使公众、媒体一改以往对"恶搞"文化一笑置之的态度,开始了对网络传播中的"恶搞"文化的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财有大道"兼具"保守传统"与"开放创新"两种精神特质的齐鲁文化,孕育了"义利合一"的大商之道。这一商道精神不仅在中国代代相传,也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一手握《论语》,一手握算盘,缔造了日本崛起的"商道圣经"。《论语》和算盘,正是齐鲁古圣先贤的两大创造。  相似文献   

20.
吴琼 《兰台世界》2016,(3):125-127
李无未先生于1998年发表《〈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一文,以"诸侯之邦"断句。"邦交"句读问题一直聚讼莫辨:如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最早断句"诸侯之邦";其后王引之《经义述闻》对此大加反驳,并校订《大戴礼记·朝事》经文的衍文讹误;继而孙诒让、王树枏都采用王引之的观点。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和分析,认为《周礼·大行人》、《礼记·朝事》句读应为"诸侯之邦交",在上博简《曹沫之陈》中也有"邦交"之文例,否定了"邦交"一词为较晚时期才出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