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定舫先生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时说:“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刘传功 《科技文萃》2004,(9):113-115
新华通讯社记者周定舫于20世纪50年代采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记>一文,至今已50多年了.这篇文章屡屡被收进初中语文课本.1980年12月20日,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根据初中学生及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要求,曾专门查询这篇课文中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大型浮雕的作者.他们给人民出版社去信:"贵社1959年出版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集>一书中,在提到8幅大型浮雕的作者时,有7幅均介绍了作者姓名,惟独从碑身东面起第二幅<金田起义>未署作者姓名,请帮助查询."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把电影中的蒙太奇引入语文教学,采用让学生拍“纪录片”的形式,进行说明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兹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以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题词和碑文、碑身造型,描述了反映一百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十幅浮雕。教学前,我首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些电影知识,如什么是蒙太奇,有哪些电影拍摄手法,怎样  相似文献   

4.
现行中师语文(北京教育学院师范教研室编)第一册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第一幅浮雕是‘焚烧鸦片烟’……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这里写的是“虎门烧烟”. 部编初中语文第一册亦有此文,这样写:“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  相似文献   

5.
长期来,好多种报纸都将林则徐当年在虎门处理鸦片的方法弄错了。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大浮雕误为“焚烧鸦片烟”.去年,课本已改为“销毁”。  相似文献   

6.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从教十多年,这篇文章教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均是从概括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等方面依次讲解,从未考虑过用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教,有时甚至觉得说明文本来就是板着脸说话,也许本应这么教。今年,再次执教这一课,受新课程理念的启发,我试图改变以往说明文阅读教学课死气沉沉、缺乏活力的状况,故在此课的教学设计上作了一些改进。在运用多媒体呈现十幅浮雕的画面并阅读课文中的相关介绍后,我开始了新的尝试: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开个故事会,怎么样?生(异口同声):行。(学…  相似文献   

7.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条理分明、饱含激情的说明文。学习本文,重点应放在领会作者怎样根据观察所得,恰当地运用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来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上面,与此同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中心思想的。导读过程: 一、读课文标题,思考并讨论: 1.本文说明的对象究竟是“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简要说明理由。 2.既然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为什么不把它安排在正标题中?(提示:将毛主席的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作为本文的正标题,有突出本文中心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爆发过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它们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国历史,必须了解农民斗争的历史,这是《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著者的用心所在。历史上农民战争的起因是什么?由于数百次农民起义爆发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背景不同,条件纷繁复杂。作者对此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大量史实和夹叙夹议的笔法,在读者面前生动再现了农民战争爆发前夕的社会现实,使人们看到一幅幅统治阶级腐败残暴和农民悲惨处境的历史画面,从而得出农民战争必然爆发的结论。本书在写法上深入浅出,生动可信。作者注意总体的论述,也没忽略对诱发每次重要农民战争的其它因素和对近代农民战争特殊性的探讨。全书重点突出,兼顾其它,能使人对农民战争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全面扼要的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波澜壮阔,起义农民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本身就是一部举世罕见的英雄史诗。既然写史,作者以较大篇幅用在对历次重要农民战争事迹的详细叙述上。在叙述中,有农  相似文献   

9.
【素材·语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这首古诗中,用了十个数字,巧妙地描写了郊野美丽的风光。为了将所说明的事物介绍清楚,在说明时也常常用到数字。数字,指的是表示数目的词。一篇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样写道: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  相似文献   

10.
高欣同学问:介绍建筑物通常应该按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空间位置转移的顺序,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主体部分却不是这样安排的,这是作者考虑得不周密呢,还是说明方式的灵活多变呢?  相似文献   

11.
[素材·语段]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这首古诗中,用了十个数字,巧妙地描写了郊野美丽的风光.为了将所说明的事物介绍清楚,在说明时也常常用到数字.数字,指的是表示数目的词.一篇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2.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新华社著名记者周定舫同志的一篇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最早发表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2009年9月又收录于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几十年来她已成为一篇经典性的范文,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同志赞扬陈毅同志说:“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是一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景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他于万里征战之余,所写下的大量气势磅礴,激情横溢的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实,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彻底革命精神和高贵思想品质。的确,将军而诗人,诗人而将军,在陈毅同志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陈毅同志曾为启东县烈士纪念堂题词:“立德立功,永垂不朽”。把这光彩耀目的八个大字借来评价陈毅同志自己的诗词,也是非常恰切的。我们读陈毅同志的诗词,难禁对他深切怀念的心潮,难平对“四人帮”恶毒地、疯狂地诬蔑、打击和陷害他的仇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之友》2000年总第221期刊登了辽宁于学滨老师的文章,对人教版初语二册第22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目提出质疑,认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不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更贴切、恰当。对于这一  相似文献   

15.
<正>他是一个战士,一个英勇的战士。为了革命,他不畏艰苦,顽强不屈。他是一位英雄,一位永远的英雄。为了人民,他不惧牺牲,奋勇向前。他的精神,将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中,永垂不朽。周六,学校礼堂内人头攒动,吵闹声不绝于耳。我选了一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语言实际中,经常出现谓语由表示“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等意义的名词和物量词组连用的句式。例如:1.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地穴,宽五步,长十步。(《地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2.这些大浮雕高二米,合在一起共长四十点六八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3.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晋祠》)  相似文献   

17.
一、披文以入情,备课时把握课文情感因素 心理学上称情感是“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把情感按内容划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类。而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所有说明文中,都蕴含着这些情感内容。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不要说文章的内容,仅睹其文题,就可感受到作者那种崇敬人民英雄和热爱新中国的强烈情感。又如《故宫博物院》,文章的感情基调是爱和赞颂,作者通过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集中的特点的说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和对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也没有忘记对封建统治者的揭露,在介绍养心殿时,作者用一段带  相似文献   

18.
当年郭沫若为黄继光纪念馆题字,先题"永垂不朽",后相继改为"浩气长存""气壮山河""火中凤凰""青年师表""人民模范",但他仍然不满意,于是改为"藩翰中朝",又觉得太生僻,就先后改成"血铸和平""国际英雄",再经仔细推敲,郭沫若最后改为"凯歌百代"。他认为,只有最后(第十次)改定的这四个字,才写出了黄继光精神的深远意义及巨大影响。郭沫若十改题字,表现出他的求佳思维。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井冈翠竹》一文,是袁鹰同志一九六○年写作的《井冈散记》中的第三部分。原来标题为“青山翠竹”。作者在结尾的一段中这样写道;“井冈山的毛竹,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从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民,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这一段话点明了主题,也交代了写作手法,表示了作者在这里是要通过歌咏井冈山的翠竹来咏人。中学教材的编选者把标题改为“井冈翠竹”,这就更加切合文意了。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视频资料: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作者———周定舫。2.本文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各叫什么名字?有何作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主标(交代歌颂对象,揭示文章主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副标(交代说明对象,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3.纪念碑的位置———首都天安门广场中心。4.纪念碑的总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5.纪念碑的兴建过程(谁决议?谁奠基?何时动工?何时竣工?)———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兴建;毛主席亲自奠基;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胜利竣工。6.纪念碑的规模———中国自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