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巴黎大学作为中世纪欧洲首批建立的大学之一,有“欧洲大学之母”之称。巴黎大学源于教会学校,成立初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学校管理和课程安排都深受教会影响。随着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化成为巴黎大学发展的趋势。巴黎大学自治权的逐步取得、加强、衰落直到消失的过程,客观上为巴黎大学世俗化奠定了基础。巴黎大学世俗化进程打破了教会对法国教育的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相似文献   

2.
法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创建于中世纪的巴黎大学被誉为“大学之母”,成为各国大学的办学模式。“13~15世纪是法国高等教育的黄金发展时期”,期间,巴黎大学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者前来任教或学习,它颁发的学位,在西欧乃至整个基督教世界都享有盛誉。19世纪以后,虽然德国、美国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先后赶超过法国,法国高等教育失去昔日辉煌,但其成功经验仍是研究一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绕开的经典案例,我国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仍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国家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历史:宗教·道德·公民 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前,法国学校教育就是宗教教育。至16、17世纪时,法国的教派斗争相当残酷。当时法国教育的现状是:教会斗争的双方都企图把学校变成宗教斗争的工具,几乎全部学校都控制在教会手里,教师都由教会神职人员担任。因此,学校教育所注重的不是普通知识和技能,而是宗教教育。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尔维修、狄德罗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教会背景使得它们对宗教教育有着天然的追求,但它们毕竞生存在中国的环境中。金陵大学作为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是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重要代表。对它的宗教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中国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闻慧 《教育与职业》2004,(16):40-40
近两年来,更多的中国学生把留学的目标选在了法国这个浪漫的国家。原因种种,诸如签证、经济等等,不一一赘述。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法国的学校,让有志去法国的学子们有个大概的概念。 一、巴黎大学不如南京大学 说起法国的学校,估计10个有9个人知道巴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无数名人们曾经治学的场所等等。可惜,眼下的巴黎大学恐怕还不如南京大学的教育质量。原因很简单。60年代以后,法国的大学进行改革,高等教育系统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大学系统,包括巴黎大学、里昂大学等等。另一条是GrandeEcole系统。大学系统相当于社区学院,任何人…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巴黎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社会角色概念,分析中世纪巴黎大学可以看到:诞生之初,大学与教会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大学满足了教会对宗教人才与信仰知识的期望;大学在行为模式方面具有极强的宗教性.在随后的发展中,世俗权力对大学控制不断增强;世俗希望大学培养世俗人才以抗衡教会;大学在行为模式上也趋于世俗化.巴黎大学处于宗教角色与世俗角色冲突之中,然而这种冲突却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组织结构等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巴黎大学     
一、简述巴黎大学被称为“传播法兰西精神最活跃的发源地”。它不仅是欧洲大学之母,数百年声名显赫的历史,更使其成为法兰西民族的荣耀。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在教育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遍布欧洲大陆各地的修道院,其实就在执行着学校教育的功能。巴黎大学的前身初创于9世纪末期,最初也是附属于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教会机构。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颁布“大学”称号,与意大利波隆纳大学并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以“帝国大学”为名,设立了中央集权式掌管法国大学教育的机构,这种状况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活力,使之难以主动…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吴琼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是指基督教会及天主教会在中国(主要指大陆)所办理的女子高等教育。它包括教会女子大学中的教育,也包括其他教会大学中的女子教育。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既为中...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的私立中小学中,基于种族或宗教原因而产生的私立教会学校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以英国私立教会中小学中较有代表性的私立穆斯林学校和基督教福音派学校为例,多元文化主义与右翼势力的合力决定了前者的历史轨迹,财政难题则成为后者由盛转衰的关键。穆斯林学校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坚持男女分校等穆斯林传统,以此保持自己的民族宗教特征并进而培养穆斯林儿童的自信;基督教福音派学校的最重要特点则在于其将宗教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将基督教教义、基督教文化融入到知识道理中传递给学生。然而由于资金、政策等问题的制约,导致私立教会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着软硬件各方面的困境,政府扶持是改善这种状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重庆作为近代中国长江上游重要的通商口岸、西南地区经贸中心,较早地吸引了传教士来此布道,逐渐成为基督教会在华西地区的传教中心。传教士在重庆创办了数量不菲的教会学校——幼稚园、教会小学、教会中学乃至各类专门学校,形成了重庆近代教育史上特殊的教育类型。近代重庆教会学校在传播宗教神学、扩张文化宗教势力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学校教学课程、组织管理及教学方法的现代转型都客观上发挥了作用,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重庆近代新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近代教会办学的一个特色。主张以优美的校园、深邃的校训、深情的校歌和生动多样的课外生活来陶冶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尽管基督教中学校园文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诉求,但其中蕴含的教育经验,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仍具有历史借鉴和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上海震旦大学是与圣约翰大学齐名的西方教会大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震旦大学从天主教大学逐步转变为一所世俗性的高等教育机构,而且具有鲜明的法国教育特色,反映了法兰西民族对文化教育事业的一贯重视。震旦大学在学科设置上与法国传统学科的呼应、对本国语言的重视,政府和工商界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支持,是法国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传统,充分体现了植根于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禀性。震旦大学是近代中法教育交流史上的一项重要合作案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甘肃省一个基督徒较为集中的村庄的田野研究,探讨了乡村青少年基督徒在社会化过程中,教会、家庭的宗教教育及其与普通学校教育之间的博弈对青少年宗教信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日学校在青少年信仰教育方面显现出某些优势,世俗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家庭宗教教育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相比之下,由于学校自身的一些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在学生信仰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文化水平落后,基督教会及修道院不仅肩负起教化蛮族的重任,还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典籍。为了传播基督教,教皇格列高利派了两支修士队伍,一支远赴大不列颠岛,一支前往西欧大陆进行传教。八世纪时,英格兰本笃会教徒包尼法修斯面对大陆基督教会的腐化和不完善,试图改革法兰克教会,并得到了法兰克国王丕平的支持。其子查理曼在位时,为了提高教士们的知识水平,开办宫廷学校,恢复了"七艺",统一了《圣经》文本及拉丁文,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为之后的两次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教会大学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伴生物。从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融合演变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游离、逐渐纳入、完全融合三个阶段,这一变化过程受到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政治以及时代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来说,教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对我们当前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1906年初建至1945年被日军关闭,印度支那大学经历了组织结构的频繁变化。在学术标准的视角下,这一组织形态的连续变化涵盖了印度支那大学由“伪大学”向“巴黎大学越南分校”的机构性质转变。在协同主义殖民理论的视域下,印度支那大学机构性质的变迁迎合了它关于“加强培养越南本地合作者阶层”这一基本职能的要求。1906年至1945年印度支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反映了法国移民、越南民众与殖民者三种力量的冲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借助印度支那联邦的集权教育管制,这个过程由法国利益加以统摄,达成了相对的统一,印度支那大学成为法国协同主义殖民政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武昌文华中学是武汉近代史上久负盛名的基督教中学。民国初期,武昌文华中学经历了独立发展的十年。同时,受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影响,其不得不加快了"本土化"的步伐。在此复杂的背景之下,武昌文华中学形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严格的学生管理、多彩的文体活动、规范的军事训练、丰富的社团活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