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隆中对》也叫《隆中对策》。节选自《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三国志》,晋朝陈寿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四史”,在史学上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上也有较大的影响。《隆中对》这个标题,是选者所加的,“对’,在这里就是“对策”。中国古代皇帝为选拔人材举行考试,事先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应考的人,按策上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见解,叫做“对策”。后来下级回答上级所询问的关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问题,也叫对策。  相似文献   

2.
曹、孙、刘三方决策相比,《隆中对》堪称最完美,最神奇的决策典范。对《隆中对》的置疑和异议,只能引发人们对它作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不断加深对它们认识,增添其魅力。《隆中对》是决策典范,诸葛亮为实现《隆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后人景仰的楷模,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其魅力将是无穷无尽的。  相似文献   

3.
金菊 《现代语文》2009,(3):72-73
说起东汉末年的历史,人们头脑中的思路就像那时的政局一样纷繁复杂,但只要读一读《隆中对》,千头万绪就会理出一个大致条理。《隆中对》给予学生的显然不只这些,这里仅就《隆中对》中的“对”部分在教学实际中的显露,谈谈感想。  相似文献   

4.
《隆中对》是传诵千古的历史名篇,其所以能传诵千古,显然主要是由于自身的价值。但盛巽昌同志却认为,“《隆中对》能传世,是靠了陈寿在蜀任职而得以详述”(见《“隆中对”非诸葛亮一人之高见》,载《学术月刊》1990年第4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愿陈愚见,与盛巽昌同志共商。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好为”表示经常性的行为,显然可以观出诸葛亮对于《梁父吟》的喜好程度。诸葛亮钟爱的《梁父吟》为何物呢?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一文课下注为:“《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注解本身无误,但释文过于含糊,《隆中对》开篇即指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并非修饰之言,实属微言大义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类似可以开启学生…  相似文献   

6.
韩俊荣 《学语文》2005,(2):13-13,7
被誉为“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是集中展现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作为军事家的谋略的重要篇章,其中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敏锐的洞察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文从两个“三步走”和两种对比法,分别解读《隆中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它的主要素材依据是西晋时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仔细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课文中所选的《三国演义》“隆中对”与卷首节选的陈寿的《隆中对》,在文字上并无太多的不同。陈寿(22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他生于三国时的蜀国,后来担任晋朝的著作郎、治史御史。《晋书》中有《陈寿传》,称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武帝时,他奉命修《三国志》,鸿文巨著达六十五篇。后人将此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前四史,陈寿也由此成为一代著名史学家。《隆中对》节…  相似文献   

8.
就“隆中对”谈《三国演义》原著及电视剧改编的得与失孟繁冶,柴春发“隆中对”一经陈寿写进《三国志》,便广为流传,千古不朽。一千七百年来,有多少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为之折腰赞叹,感佩之至;又为多少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成为古而不老的话题,何以如此?因为...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0.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它与“论”无大异,故后来把说理辨析一类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它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变化有致,写法不拘一格。如《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六国论》、《过秦论》等。2.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体叫做“疏”,另有一种文体用于回答皇帝对政事的询问,叫“对”。如《出师表》、《陈情表》、《论积贮疏》、《隆中对》等。3.记古代的一种记叙文体,叙事、写景、状物成份较多…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2.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为重整旗鼓实现霸王之业,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茅庐。感于刘备的挚诚,诸葛亮依据当时天下形势,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整套惊世骇俗的战略和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不仅为“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的刘备点明了迷津,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纲领。因此,“隆中对策”的成败得失便成为世人评价诸葛亮的主要内容。历史上就曾有多人对《隆中对》的得失成败作过议论,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14.
刘备集团在夺取荆、益二州之前,基本上遵守了《隆中对》的战略,实施《隆中对》表现出较强的秘密性。此后,刘备在世期间,因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刘备对《隆中对》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变革,而其集团重要人物对《隆中对》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成为荆州之失与夷陵之败的重要导因。刘备死后,《隆中对》已失去了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其秘密实施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诸葛亮也对他自己制定的《隆中对》战略进行了改造,本质上已经违背了他最初的战略。此后,蒋琬、姜维继续改造《隆中对》战略,而费祎则消极对待这一战略,从而使《隆中对》出现了大变异。  相似文献   

15.
《隆中对》开篇就记述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教材于此作注说:“《梁父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传说他写过《梁父吟》歌词,又是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辞海》注《梁甫吟》乐府曲名。梁  相似文献   

17.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是伟大的战略家,长于战略策划。诸葛亮《隆中对》是一个全面而又周详的战略构想。《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分析,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联吴"的战略方针、战略措施,从总体上看是准确的、可行的,因而成为刘备集团立国和兴复汉室的基本指导思想。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败,导致了《隆中对》战略构想的中途夭折。《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最终目标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不在它本身,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主要是由于刘备和关羽偏离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所致。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隆中对》中“荆州论”思想的形成,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分析综合的结果。后来所发生的事实也反证了诸葛亮“荆州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所谓“天下有变”,怎么个变法,《隆中对》没有展开评论,也不可能具体指出。后世论者却有说他也“并不清楚”。其实,诸葛亮心中有数的。分析一下诸葛亮的言行和他北伐时三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便可知其“天下有变” 的梗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