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利他主义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哲学上,利他倾向的自在力量展示为“他”对“己”的生成意义以及人性中的社会化取向;伦理学上,利他选择展示的实践理性成为破解囚徒困境、缔结和维护互惠的必要策略;经济学上,利他经济行为具备满足信息传递的特有效率与现实化的途径。作为实践理性的能动扩展,经济利他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觉自为取向,同时践履“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旨趣。  相似文献   

2.
传统利他主义伦理观在强调无私利他的同时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诉求而失去了其存在人性论基础。社会生物学认为利己与利他并非二元对立的两极,只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中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就人类来说,亲缘范围内的利他是无私利他,而社会范围内的利他则更多是互惠利他。人类的利他行为是知与情统一,是先天与后天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神圣祛魅、道德世俗化的时代,我们应从内容到方法对利他主义道德教育进行合乎现实与理性的修订。  相似文献   

3.
利他主义可以分为神学利他主义与科学利他主义。神学利他主义主要是新老基督教伦理观,其代表当推路德·卡尔文以及现代基督教伦理学家弗雷彻等人。科学利他主义的典型论者,如一些学者所说,是观点比较单纯直接的墨家、孔德、赫起逊;但其真正的大师,却应推观点比较复杂曲折的孔子与康德。本文拟根据对孔子和康德(必要时也涉及孟子、孔德、赫起逊)伦理观的考察重估利他主义。通过这个考察,将使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有许多可供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我国养老保障表现出的代际关系分析入手,认为在社会转型的情境中,家庭养老表现出来的利他主义可以转型到社会养老的利他主义。但这种社会层面的代际利他不太可能产生出家庭层面的代际利他那样的道德风尚。从理论上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进步,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这种利他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康德和内格尔反对休谟等人将情感或欲望作为道德的基础,试图为道德动机寻找建立在客观理性基础之上的依据,康德以自由的形而上学观念为先验前提,认为出于自由的绝对命令是我们需要无条件遵循的普遍客观法则,也是我们道德动机得以产生的根源。而内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理性主义道路,从主观理由与客观理由两个角度,论证了主观视角下审慎理由的无时间性特征以及客观视角下个人立场向非个人立场的转换。内格尔对于建立在客观理由基础上的道德动机与道德效力的推衍性问题虽然仍存争议,但是其对于道德动机结构的可能性证明仍然为我们在伦理学上研究利他主义行为提供了一条进路。  相似文献   

6.
消费者与金融服务业者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会对消费者权益有所危害。各国在金融法规革新时,都将如何提升对消费者的保护列为重要课题。在这些金融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政府都会遵循一些理论作为其制定的基础。按照凯恩的理论,这些理论基础主要分成两个比较大的流派,一个是利他主义,一个是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7.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主义道德虽然坚持了无私利他 ,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 ,却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抛弃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原则 ,而以无私利他要求人的一切行为。这样 ,一方面 ,它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便最为严重 :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 ,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他主义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小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最为恶劣的道德。反之 ,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 ,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此 ,一方面 ,利己主义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较为轻微 :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颇为迅速 ,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 ,肯定一切利己不损人的行为 ,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开放了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己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较大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较为优良的道德  相似文献   

8.
利他主义是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一种道德理论。过去我们很重视对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批判,但却忽视了对利他主义的研究。然而,不揭示利他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和作用,我们就不能正确认识近代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规律。简单地宣布它是保守的伪善理论,也不利于我们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与资产阶级利他主义区别开来。本文以近代英国利他主义为典型,来探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利他主义是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一种道德理论。过去我们很重视对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批判,但却忽视了对利他主义的研究。然而,不揭示利他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和作用,我们就不能正确认识近代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规律。简单地宣布它是保守的伪善理论,也不利于我们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与资产阶级利他主义区别开来。本文以近代英国利他主义为典型,来探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本内容。1 虽然历史上任何道德理论都包含着利他性的内容。然而利他主义作为一种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特定的道德理论,却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英国。  相似文献   

10.
艾利奥特·索伯(Elliott Sober)是当今西方最著名的生物学哲学家之一,其关于群体选择和利他主义进化的思想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索伯不仅用群体选择解释生物界利他主义行为的进化,而且用这一机制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发展。在人类社会中,群体选择表现为选择性互动模式和文化差异的选择。文章对索伯的群体选择理论及其在人类利他行为进化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中的选择性社会互动和文化差异如何推动人类利他行为的进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观新疆93级工商管理专业黄辉自古以来,伦理学家们围绕人生目的这一论题,辩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在继续着,形成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两大流派。我辈凡人,难逃"劫数"。不是利己,便是利他。可是真理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在共产主义社...  相似文献   

12.
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他人的“利他主义”,在高等动物和人类身人都存在着,但人类的表现更为突出。出以色列西伯莱大学心理学家爱伯斯坦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长期研究,从遗传学角度,首次发现了促使人类表现“利他主义”行为的基因,其基因变异发生在11号染色体上。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神经学杂志》电子版上。  相似文献   

13.
利他精神作为伦理学中受到推崇的道德之一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愈发失去立足之地。为此,应重审利他的概念,从人际交往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找到其立足的基础。进而学校情境中的利他行为应区分为递进的四个层次:无妨碍的利他行为、互惠的利他行为、利群的利他行为和无私的利他行为,以使学校教育能循序完善利他行为的重塑。  相似文献   

14.
合作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人类合作是怎样起源的?当下流行的“强互惠”理论试图克服利他主义理论(包括无条件利他主义和有条件利他主义)的局限性以谋求关于人类合作起源的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但由于从抽象的人出发,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人类的合作经历了从亲缘关系合作到非亲缘关系的合作,这是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结果。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人类合作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国家或公法领域里的程序,是人类进步和明的制度性标志。程序作为人类的化传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程序内在的经济传统,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了该制度所蕴涵的社会价值取向。程序思想从一开始,就以下述因素为价值纬度:一是程序以契约思想为基础,二是程序彰显利他主义,三是以经济伦理为内涵,经济效率为其重要表现。可以说,程序的诞生是人类本能需要的制度反映和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是人类本性和明发展历程的制度标志。  相似文献   

16.
社会生物学关于利他主义(altruism)的讨论,对于揭示人类道德的科学基础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动物界的利他行为未必能直接对应于人类的道德行为,但却能提示人们:人类社会建立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才能保证人类的延续和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威尔逊(E.O.Wilson)才把利他主义作为社会生物学理论的核心问题。 然而,社会生物学在解释利他主义时始终不能摆脱西方社会道德中的个体中心论倾  相似文献   

17.
资本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强势扩张的根源及其以悖论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为了扬弃资本的绝对利己主义异化状态,应该寻求超越资本利己本性并且引导其和谐过渡的力量。经济利他主义社会价值观,作为马克思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一线索。  相似文献   

18.
孔德关于人性的理论指出了人性的情感、才智和活动这三重性质,并认为人的情感决定人的理智及活动目标,也即情感是人类的灵魂。他将情感区分为利己主义的秉性和利他主义的精神,并分析了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及实现路径。文章对孔德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梳理并认为,该理论中关于利他情感对社会和谐发展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实现利己情感向利他情感转化途径的提出,对于经济飞速发展但社会情感相对滞后的中国和谐社会的实现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乔治·艾略特是一位富有哲理思想的小说家。她的哲学思想中的伦理思想对她的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艾略特的伦理思想深受费尔巴哈和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幸福观成为艾略特伦理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艾略特深刻思考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权利与义务、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资本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强势扩张的根源及其以悖论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为了扬弃资本的绝对利己主义异化状态,应该寻求超越资本利己本性并且引导其和谐过渡的力量.经济利他主义社会价值观,作为马克思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一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