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声与情在声乐演唱中是一致的、统一的。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与"情"只有达到完美的艺术结合,才能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4.
赵晓蕾 《新疆教育》2012,(23):180-180
歌唱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取决于声与情的完美结合,由此构成歌唱的核心,“以情化声,声情合一”则成为歌唱艺术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5.
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最能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方式。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音与情感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声音与情感结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发展,音乐学科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地提高,合唱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高中音乐合唱教学的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从根本上将,在演唱一首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将演绎的效果达到满意,那么就必须要准确把握"声"与"情",做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声"以及"情"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听众们评价演唱者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针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来讲,"声"所表达的是演唱者的歌唱技巧,而"情"所表达的是演唱者在表演声乐艺术作品过程中对于自身情感的表现,正因如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将"声"以及"情"进行有机结合,不单单能够使歌曲的听众与演唱者之间形成共鸣,而且也是民族声乐艺术演唱的一项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11.
民族声乐是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文章从声音、语言、歌曲的风格、画面感、民族音乐文化的积累几个方面入手,通俗地阐述了怎么样演唱一首民族声乐作品,怎样唱好一首民族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12.
吴先生一生倾心于报刊编辑工作,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其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凝重的办刊情结: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强烈的化使命感;时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与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人学的文学,其中自然蕴涵了丰富的情与理,情与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占有不同比重,它们在作品中的复杂交融,使得文学形成了不同类型,主要概括为:明理型、宣欲型、抒情型、综合型四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歌唱发声与气息力度之间的关系。指出歌唱的艺术是气息力度控制的艺术,气息力度的控制对歌唱发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理想的合唱音响平衡不是各声部、各和弦在音量和音色上的绝对平衡与否,而应根据具体音乐作品内容及合唱团的实际编制和演唱水平等因素来决定,并通过相应的艺术手段与技术手段使合唱的音响达到相对的平衡。拟就有关主调性合唱作品与复调性合唱作品的合唱音响平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文学的作品当中,我们常看到很多形象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它不但是英语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修辞的运用为英语文学增添了更多形象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声音的出现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本文从人声、音乐、音响三个方面述了影视艺术中声音的美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王鼎钧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他少时因战事离家,有着"历经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经历。从逻辑层面上看,对兰陵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对兰陵现代文化的自觉接受、对兰陵民俗文化的深刻体悟,铸造了王鼎钧心中深沉的兰陵"家园情结",从而对中国的怀乡文化进行了提升。从历时与共时交汇的角度看,王鼎钧作品中深沉的兰陵"家园情结",昭示了兰陵文化"融会南北、综合创新、多善为学、热爱故土、勤劳善良、惜情重义、礼仪繁丰"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钢琴演奏中情感与理智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更是一门表演艺术,表演需要情感与理智的融合。音乐的本质内容,音乐的表演,以及体验派与表现派合流的表演艺术,都证明了情感与理智相融合在钢琴演奏乃至所有艺术表演中的重要性,证明了情感与理智融合统一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日语的汉字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两种。音读词是根据中国汉音、吴音汉字的发音而形成的词汇。这类词汇在现代日语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现代汉语的发音与"汉音"、"吴音"的发音有很大的差别,使汉语汉字的发音与日语发音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但还是有许多规律可寻。论文主要从拨音、长音、"イ"收尾音、口付き汉字、拗音五个方面探讨《日本当用汉字》中音读汉字与汉语汉字发音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