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登载了袁枚佚文两篇,颇有参考价值。笔者近来翻阅清代嘉道时期寒士诗人与闺阁诗侣别集,发现此类佚文当仍复不少;且另有一值得注意的现象,即袁枚所作序跋墓铭之类,在刊入具体诗人别集时,删节增改颇多。现辑录两篇,亦加标点,以资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读2002年《文献》第三期祝尚书先生《南北朝唐五代佚文辑考》(简称《辑考》),发现所辑佚文中至少有两篇并不是"佚文"。《辑考》所辑的第一篇"佚文"——晋张说的《游九龙潭宴别序》,并非晋人张说的文章,而是唐朝宋之问的作品。它的完整题目  相似文献   

3.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最近因为写《陆小曼传》,查阅了不少资料,在上海图书馆看旧报时,发现徐志摩、陆小曼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徐志摩在1929年9月29日《罗宾汉》上发表的《严正声明》,另外一篇是陆小曼在1932年3月24日《晶报》上的《陆小曼的一封信》,疑是佚文.为此,我立刻查阅了《徐志摩全集》和《陆小曼诗文》,里面没有收入这两篇文字.  相似文献   

5.
《嘉定钱大昕全集》(以下简称《全集》)1997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钱大昕逝世二百年来最为完善和精审的版本,但因钱氏著述宏富,遗文搜集异常困难,故《全集》外,仍有散篇佚作。笔者最近于浙江图书馆所藏《士礼居黄氏丛书》(清嘉庆道光间吴县黄氏刊本)中发现其一篇佚文,特为拈出,以补《全集》之阙。  相似文献   

6.
近在系统查阅民国时期的天津《大公报》时,发现了一批孙中山佚文。这些佚文,不仅80年代陆续出版的《孙中山全集》未载,即后来问世的《孙中山集外集》、《孙中山集外集补编》等书亦未予以收录。现以报载时间为序整理刊出,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茱萸 《出版广角》2015,(7):40-40
我曾将古今中外不少谈藏书的文章汇集在一块,开了个帖子贴在豆瓣网上。这堆文章里有不少妙文,早的如见载于史籍之隋代牛弘的《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以及宋人李清照撰写的《金石录后序》;晚近一点则有黄宗羲的《天一阁藏书记》,以及袁枚的两篇短文《散书记》《散书后记》等。我给这些文章加上了不同的副标题,以点明它们所关涉的真正主题,譬如牛弘那篇,就是“他提及书籍的五种灾厄”,而袁枚的那两篇则是“起灭无非缘,聚散不关情”。在我看来,这些文字全部关乎对书籍收藏和失散的执念、嗟叹或(故作)旷达,在出版尚未迎来工业化(更遑论数码化)进程的时代,书籍意味着某种只能为很少一部分人享用的资源,在时空中进行着艰难的传递。这得失心背后牵扯的其实是对文化传承的关切。  相似文献   

8.
钱大昕是我国清代最有名的学者之一,其著作宏富,成就特出。1997年由陈文和先生校点之《嘉定钱大昕全集》是其著作之集大成者。然而,仍有不少遗漏。近几年钱氏佚文的整理工作亦取得不小成绩。在此基础上,本人从《四库未收书辑刊》中得其《廿二史言行略序》、《妥先类纂序》佚文二篇。  相似文献   

9.
牛僧孺的《玄怪录》,长期以来未见传本,《四库全书》只在存目里著录了一卷残本。因此郑振铎先生曾据《太平广记》辑录得佚文三十三篇,汇集出一个残本,刊于《世界文库》第十卷。六十年代我在北京图书馆见到了明陈应翔刻四卷本《幽怪录》(幽字,宋人避玄字而改),书中收故事四十四篇,与《百川书志》所载相符,惊喜不已,就抄出了一部分它独有的佚文,准备校补。过了十几年,我才把《玄怪录》全书进行了校点.交中  相似文献   

10.
刘宏 《湖北档案》2002,(4):36-38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游历湖北麻城时,根据官府案牍写过一篇题为《书麻城狱》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兼名苑》是一部汇集事物别名异称的类书,其书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便已遗佚。只有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和段公路的《北户录》有少数几条佚文,但在日本典籍如《辅仁本草》、《倭名类聚抄》等书中却散布着《兼名苑》的大量佚文。李增杰、王甫两位先生钩沉中日古籍中的遗文佚句,辑录成篇并作了详细的校注,即嘉惠学林的《〈兼名苑〉辑注》。读完掩卷,觉得书中在追溯语源、词义考辨、名物认识以及文字校勘等四个方面尚有补缀之处。  相似文献   

12.
近读清人袁枚著作,发现这位才子,常以饮食之道论诗文,或以诗文之道论饮食,盖诗文大家亦一老饕也,乃证昔放翁言“功夫在诗外”,而习诗文“世事洞明皆学问”,“功夫”无所不在。札记数则,以飨读者。不广尝则脾困袁枚在笔记小说《新齐谐》(即《子不语》)序中自称:“余生平寡嗜好……文史外无以自娱”。说得太谦虚了,不说别的,他的《随园食单》专记菜谱,难道不是嗜好使然?这篇序中还有一段话:“……嗜味者餍八珍矣,而不广尝夫蚔醢、葵菹,则脾  相似文献   

13.
《太平御览》与陈旸《乐书》等宋代著作中引用了一种名为《乐法图》的乐书。它曾被学者当做乐图类著作,实际上是乐纬《叶图征》的异名。考察被署为"乐法图"的佚文,可以有三方面的收获:1.了解文献之间的借鉴关系与流传脉络;2.勘正《太平御览》《乐书》等著作在引用此数条佚文时的错误;3.与现存《乐叶图征》佚文对勘,对《乐叶图征》相关佚文的误字进行订补。  相似文献   

14.
<正>1995年8月,《冰心全集》八卷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3月,又有九卷本的《冰心全集》再版。两版虽收录宏富,但仍有遗珠散落。其后,冰心的佚文不断被发现,至2007年,已达60余万字。该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自己走过的路》,即是其佚文的选本。同年12月,王炳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佚文三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人俞安期汇编的《启隽类函》,所收《上张洪阳阁下启》、《贺王翰林启》和《代谢少司马汪南溟启》,不见于《汤显祖全集》中,系汤显祖三篇佚文。本文对这三篇佚作的真伪、写作年代以及汤氏与收信人的关系等作了考订,为汤学研究提供一点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与宗室诗人裕瑞交往的两份文献《思元主人诗序》和《答豫亲王世子思元主人》均有袁枚亲笔手稿传世。本文通过分析这两件手稿,不仅新发现一首袁枚佚诗,而且根据手稿的内容和收藏状况,进一步对袁枚与裕瑞的交往加以考释,并对裕瑞一首悼亡诗的阐释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是写本文化研究的一个实例,期望以此来推动写本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厉鹗(1692-1752),字太鸿、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世称樊榭先生,浙江钱塘人。厉氏毕生嗜学,著述宏富,除学术著作《宋诗纪事》、《辽史拾遗》、《南宋院画录》、《湖船录》、《东城杂记》、《南宋纪事诗》、《绝妙好词笺》外,还有作品集《樊榭山房集》等。迄今为止,收录其作最全的本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樊榭山房集》整理本。最近,笔者在翻阅“粤雅堂丛书”过程中,意外发现厉鹗一篇词跋,附在《元草堂诗馀》卷末,该篇由五则跋语组成。检上海古籍本,未见,是为佚文,兹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广弘明集》十四句本多出之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二句可视为谢诗《宋书》本之佚文;《法苑珠林》舍身篇末之十六句颂文属于释道世本旧作而成新篇的文学创作,更多出之既知人我空,何愁心不谨二句有学者考证其为谢诗之佚文,实误。嵇公理既迫句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沿袭黄节《谢康乐诗注》之误注,解嵇公为嵇绍,学界多受其误导。以内容逻辑与人名称谓而论,嵇公实为嵇康,理迫当解为好谈理而弊于理之窘迫境况。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卢文弨的文集已刊行有《抱经堂文集》,但收文不全,散佚颇多。笔者通过整理《抱经堂丛书》和《知不足斋丛书》相关序跋和附录文字,辑得卢文弨佚文六篇,排比并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中四库开馆斯间对《永乐大典》所作的辑佚工作,主要包括下面几项程序:签佚书单——抄出佚文(散片或散篇)——粘连成册(即辑佚底本)——校勘——誊录成正本。其中最初步的工作是签佚书单。此项工作系由纂修官逐册阅读《大典》原本,用事先制好的签条标明该册所要辑佚的书名、页码及佚文条数(有时只标书名,不标页码及佚文条数),粘贴于各册之上,然后交缮书处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