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极为珍贵的西夏文献中的有关西夏道教方面的新材料,结合部分汉文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本文对道教在西夏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道教虽然无法与始终占主导地位的佛教相抗衡,但亦曾经流传于西夏,并且逐步有所发展,得到了西夏政府的承认与扶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西夏道家、道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作者的考证,文字的校勘,通俗歌词的考察,西夏道教总体情况的初步探究等方面。相对于佛教文献而言,其研究较少且相对薄弱。有关文献宗教性、文学性、道佛关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3.
西夏道教研究,是西夏学中一个有待开拓的新领域。以前,人们仅仅从《续资治通鉴长编》、黑城所见汉文文献等史籍中极其有限的材料得知,道教曾经流传于西夏,至于具体详情则无从知晓,因而也就谈不上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西夏文文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译释出版,法典中40多条有关道教的新材料,使西夏道教的研究出现了转机。通过对《天盛律令》中有关对道士的规定和处罚等材料的条分缕析,可以探究西夏道教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以及道教在西夏流传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佛教经典在翻译、释义等方面不断吸收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由此也形成了佛教中的一类特殊经典——疑伪经。从佛道二教的关系来看,疑伪经中能够明显地反应出佛教对道教思想的吸收与融摄。注重修行的天厨思想、关注生命的益算增寿思想以及星辰人神化的星斗崇拜等方面,都能够反映出佛教疑伪经对道教思想的融摄。这是理解中国佛教特质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西夏道教研究,尚是西夏学中一个有待开拓的新园地。本文对新近公布的黑城文献中的有关西夏道教经籍,进行了梳理和诠释。这些道教典籍,反映出西夏道教与宋金时期道教发展的历史基本同步。西夏道教虽然亦有政府支持,但很难进入上层社会,所以仍表现出较强的民间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西夏法律思想定型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盛律令》是现存最为完备的一部西夏法典。它形成于仁宗天盛年间,作为西夏时期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或集大成者,标志着西夏法规体系、法律价值体系、法律制度体系、法律形成风格等基本定型。在此背景下,西夏的法律思想也趋于成熟并巩固下来。律令所反映出来的法制观、价值观及伦理观与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吻合。在法理、立法、执法、法律监督方面都反映出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构成了西夏时期法律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大宝积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的《密迹金刚力士会》是《大宝积经》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十为《密迹金刚力士会》的第三品,其内容主要阐述如来身密、口密和意密。其西夏本残缺,留存部分只剩下讲述如来身密的部分。以《大正藏》汉文本为底本,采用"四行对译法"对西夏本的《大宝积经》卷十部分进行翻译和校对,对原文中出现的讹、脱、衍、倒等情况逐一进行说明及论证。密迹金刚力士为佛教的护法形象,西夏时期的壁画多有体现,在佛释迦涅槃经变的绘制中,西夏中后期因受到辽金佛教以及藏密的影响,西夏的密迹金刚形象显示出"显密圆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自北宋天圣九年(1038)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起到西夏宝义二年(1227)西夏末帝李睍被杀,西夏共存在190年。在这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佛教一直是西夏所崇奉的宗教,拥有国教的地位。在西夏王朝中期,尽管执政者企图提倡儒家学说来抑制佛教势力的过分膨胀,但这种政策的执行是短暂的,也是无力的。从西夏王朝建立到灭亡,佛教对这个政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可能与西夏特殊的国情,以及西夏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西夏王朝存在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疾病和自然灾害等问题,再加上多次对外战争,使得西夏国力和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稳定统治,统治者需要佛教,同时普通民众也需要佛教的精神慰藉,所以在整个西夏王朝统治时期佛教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敦煌莫高窟北区发现的西夏文文献涉及27个洞窟,多为残片,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这些文献证明西夏的僧人们在北区众多生活洞窟中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其文献品类很多,包括蒙书类书籍,社会文书,佛教、道教文献等,其中有的为国内独有,如《碎金》等;有的为世界仅存,如泥金写经、大型西夏文本印等。文献版本也多种多样,有写本,有印本,印本中又分刻本和活字本,活字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印本,也是海内孤本。有的文献证明元代敦煌曾藏有一藏3600余卷的西夏文刻本大藏经,为国内仅存,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西夏时期存在大量的奴婢.其来源于四个方面:俘掠、买卖、获罪、债务.这些奴婢的法律地位低下,奴主对其有较大的处分权.西夏通过对奴婢的役使用于官私产业,诸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部门都有一部分由奴婢进行生产,尤其是农、牧业生产方面,奴仆劳动有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部分生产性奴婢成了西夏封建政权和剥削阶级增殖财富的工具.对奴婢制度的研究在一定方面亦反映出西夏封建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