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素句,根据记叙的需要,有时以“单素”、有时以“双素”、有时以“三素”、有时以“四素俱全”的形式出现。平时教学中,一提到“四素句”,老师们总认为是指“四素俱全”的介绍句,注意了这种句子的训练。这种练习可采用变序填空、写“四素”日记等方法进行。例如:( ),爷爷在湖边钓鱼。星期天,我和( )  相似文献   

2.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的记叙文可利用抓“四素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所谓“因素句”就是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俱全的句子.如,“放学后,同学们在实验室做实验.”这句话中人物是同学们”,事件是“做实验”,时间是“放学后”,地点是“实验室”.现以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17课《登山》为例,谈谈利用抓“四素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表达素养的协同提升。每个学生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表达潜力,这就是叶圣陶所说的"有生机的种子"。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从种子的基础工程做实、做牢。本文联系实际,罗列低年级学生原生态的表达状况;把握定位,探寻低年级实施四素句的实践价值;整合实践,明晰低年级实施四素句的运用策略;依托教材范例,紧扣四素句训练之本;链接生活实践,筑牢四素句训练之根;遵循认知规律,夯实四素句训练之基。  相似文献   

4.
写好一句完整的话对于不同能力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发现孩子的句子存在许多问题,或不完整或意思不清,这都是没有句子概念导致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让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四素句开始,到能写好四素句。这篇文章中谈了一些老师自己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语文>一年级下册写话二. 教学目标: 1.留心观察,按"四素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基本要求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2.初步养成"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等基本的写话习惯.  相似文献   

6.
朱瑛 《陕西教育》2004,(10):13-14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为送别诗。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朗读训练是感受语言的有效途径。在范读之前。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指导朗读的要点:诗的节拍,停顿,重音,感情。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四句,一二句语调有轻有重,语速平缓;第三句语调略为高昂,突出“更尽”一词;第四句“无故人”语调渐低缓慢。前二句用清音,后二句用浊音。这时的朗读是一种流动的形象,诗中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录】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推敲》。执教:贾志敏。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四个填空题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出示四个填空题:1.贾岛在()去(),结果()。2.他对诗中的()究竟是用()还是()犹豫不决,甚至于()。3.结果冲撞了()(,)和贾岛一起商量(,)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1.)(2.)(3.)(4)后人便把斟酌字词叫()。教师先请学生一句一句地说,每句至少请三名学生,说完两句后就请学生把两句结合起来说,最后请三名同学到黑板前指着黑板把四句话连起来说。每句话,教师都争取让学生说得比较正确连贯。下面是贾老师请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语文教师提出:一首绝句明明只有两个句号, 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四句?一首律诗明明只有四个句号,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八句? 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有没有根据? 有些语文教师认定句号是“句”的标志,于是在向学生讲解古诗时便把第一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前半句,第二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后半句,这种讲法是否妥当?科学不科学? 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有争论的问题,我想针对这一问题,谈谈古诗中的“句”的概念,以求得教学实践中认识的统一,讲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与初本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和修改,其中最为明显者是对诗律中的“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句的解释截然不同。先看修订前的说法;近体诗中的“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这主要是指下列两种句式中的七言的第六字可以改变平仄(拗),其条件是必须有“救”:(1)在(丙)抻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  相似文献   

11.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红叶似火、对答…  相似文献   

12.
释“素琴”     
《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句。“素琴”一词,文中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文中就是用此典并取其意,故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句。若琴有弦,那么,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  相似文献   

13.
教学开始时,我先要儿童背诵减1的三句口诀,然后接着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一去一的口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一上四去五与一退一还九的口诀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跟着在毛算盘的下面空着的黑板上写出(中间空一行,留着写减2的口诀用的):  相似文献   

14.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他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可以用准确清楚、简明扼要的语言总结全课,也可以追求“留白”,留给学生回味和想像的余地。归纳总结式结课归纳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的常用结课方法。它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使用义教小学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实验本”)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用书》在“教材说明”部分叙述课文分段情况时,有时用起讫的自然段来注明,有时则用从某句到某句的方式来说明。有时在同一篇课文的“教材说明”里面,有的逻辑段用自然段注明,有的逻辑段用起讫的句子或内容来说明。例如《画杨桃》一课,《教师用书》在说明课文分段情况时写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段……课文  相似文献   

16.
[教例简述]此教例根据宋子江老师的论文《也得细细讲个片段》(《语文教学之友》89.10)改编。教学内容为《苏州园林》第四段,课时安排为《苏州园林》讲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1.诵读《苏州园林》第四段,用序号标出段中的句子。2.讲析此段的结构,顺序。(这一段共11句。开头一句总说,笼罩全段,是一个中心句。②⑧两句说假山,④至(11)句说池沼。“假山和池沼”的语序,也就是这一段的说明顺序。)  相似文献   

17.
标点符号这个大家族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三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四种,表示句内的各种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第二册看图学词学句(25)课《庄稼的好朋友》一文寓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词与句关系紧密,句与句之间联系富有逻辑性。在教学中,我着重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特点,动静结合,理解新词。本课有四个表示小动物名称的新词。在教学中,我除了利用学生掌握的拼音知识读准字音、牢记字形外,还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按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分别把四种有益小动物静止时的外形特征看清楚、说明白。在这基础上,再进一步指导  相似文献   

19.
“识字学词学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主要课型。本册要求学会370个生字,其中的129个生字安排在“识字学词学句”中完成。这部分教材有以下特点:一是集中但不孤立识字;二是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三是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四是把识字与学词、学句融为一体。教学的着力点是:帮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学词学句,初步建立词和句的概念,并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材编排体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揭示了汉字的构字方式,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编排形式各课不同,灵活多变,有看图识字学词学句,有按事物类别识字学…  相似文献   

20.
李亚芳 《学子》2015,(3):46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文章的"砖瓦",没有对字词的理解,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字理教学,就能让字词学习呈现出别样的精彩。一、字理教学,引领学生触摸字词的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文字背后的内涵,触摸字词的温度。【案例1】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一句的教学。师:清凌凌的小河我们还可以说成怎样的小河?生1:清清的小河。生2:清澈见底的小河。师: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清澈见底这个成语而用清凌凌呢?你觉得用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