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张惠鲜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51-54
晚清时期,作为广西边防的主要负责人,苏元春重视通过发展教育以加强边防实力,其典型事例莫过于创办同风书院。对于苏元春所遗留的相关资源,后世积极加以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广西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邵雍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4):1-4
苏元春早年参加过天地会张高友部,这段经历使他在以后的宦海生涯中比一般的文武官员更了解会党以及与之有密切联系的游勇,在实施剿抚兼施的策略时也往往更加有效。苏元春对陆荣廷等会党游勇剿抚兼施的处置策略是广西各种政治军事势力互相斗争、互相平衡以至互相妥协的结果,有着客观的合理性。它为边防建设提供了现成的兵员和劳力,减轻了边防的压力,有利于维持清政府在广西的统治。苏元春治军不严与他管辖的地方部队有关,他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得过且过,部队时有失控,在所难免。说他"纵兵殃民"是言过其实。广西会党游勇泛滥成灾自有其外界的和自身的多种因素,其中中法战争的战后遗留问题,资产阶级各派在境外对本地会党的联络争取是广西特有的省情,苏元春一些做法不是也不可能是广西会党游勇问题的勃发的惟一因素。 相似文献
4.
石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6-21
姚文栋是晚清近代外交的早期研究者和实践者。他出洋游历,外交眼界开阔,于海防危机之外,较早洞悉中国滇缅边防的战略地位和潜在危险。为此,他实地查勘滇缅边界,积极献策滇缅边界防务,务实推动中英滇缅边界谈判的成功实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6.
7.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既是外国教育浸润影响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教育自身适应时势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是中西教育交融演变的产物.晚清书院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无疑也对近代学制的建立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面对外来文化教育的强烈冲击,晚清书院开始进行自我调适与更新,其在办学体系、办学宗旨、课程内容、管理体制、图书资源等方面基本具备了向近代学校转型的主观内在条件.清政府的两次书院改制诏令更是直接促成了传统书院迅速向近代学校的转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把创办学校教育作为在华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以晚清来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示范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参与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晚清留学教育的概况、原因、特点,并分析了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即:扫除了教育近代化的心理障碍;促进了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开辟了留学教育的道路;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人力保障;推动了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立;促进了新学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蔡永明 《Journal of Zhangzhou Technical Institute》2001,(3):40-46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纳入近代国际政治的格局.洋务思想家作为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英,通过上疏、著书、办报等形式,将其近代外交观念传播于晚清朝野,由此影响到晚清基本外交制度的某些变化以及传统外交观念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朱从兵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4):103-109
铁路筹建与清末广西边防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一方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动力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历史特征.由于中央政府与广西地方政府着力统筹的全局存在着不同的出发点,因此,尽管都认识到铁路筹建在广西边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认识到铁路筹建和边防建设的紧迫性,但包含完整铁路网在内的近代战略交通网络并未能在广西最终形成,也没有在近代国防体系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这是近现代广西社会乃至西南社会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白剑光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4):43-47
伴随着八国联军侵华和清廷对各国宣战,西北地区的边防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为了防止俄国军队从陆路入侵科布多,履任不久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在其辖区大刀阔斧地挑练蒙兵、发展屯垦,进行了一系列的"筹防"活动。瑞洵的"筹防"活动,与随后不久开展的清末新政"裕度支"、"精武备"的宗旨是相契合的,实际上是新政在科布多地区推行的前奏和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杨天保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4):58-63
广西玉林市"江岸村"苏氏第十六代孙苏宗经(1793-1864),是晚清道同年间最清廉的士人。出任广西地方教育官员时,苏宗经守道安贫,宦囊如洗,创造了宦海"空囊"的廉政新境。清末乱世,地方匪患猖獗,"囊空原不忧强盗",他因之而脱险;即便为太平军捕获,他依旧高歌"贫极还可贺"。这样一股"清风"气尚,既深深影响了同代的晚清人,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砥砺廉耻的活教材。同时,苏宗经问学不辍,史识独到,个人诗文、学术及其理念,载诸方册,亦是真实呈现晚清岭南地方精英经邦济世的好史料。 相似文献
14.
杨天保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1):41-49
“养廉”方面,苏宗经首重“养胆”。先是“最宜苦处能尝胆”,养成一份敢言贫穷的胆量之后,“见义尤应奋”,士人还须具有自觉的胆略,敢于任事,实现“廉吏何尝不可为”的抱负!其次。苏宗经倡导士人要管好自身的口、腹,“清贫本是素餐人”,做到不为物役。最后,苏氏“养康法”的逻辑就在于,处理好了“三池”(胆、口、腹),一个人才能解放自身,确保“一点丹心正不偏”,为民众做实事I并在家有“三声”(书声、织声和孩儿声)和“三乐”(生为男子、当太平世和家无病人)的状态下,做到知足常乐。 相似文献
15.
清末在西藏兴办的近代式的普通教育,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它给西藏封建农奴制腐化的社会注入了一些近代式的文明因素,近代式教育的文明之花从此开始在西藏萌芽。某些合理的教育思想难能可贵,同时清末西藏教育革新的开展,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16.
庚子之变尚未结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开始推行"新政",希望借此挽救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这次"新政"包括对官制,兵制,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新政困难重重,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有严重困难,所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而整个"新政"中成绩最好的无疑是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从1901年11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到1907年升任外务部尚书兼北洋大臣,前后六年间,直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教育,金融,军事等都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袁世凯日后权势日重,声望日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次新政同时进行,所采取的政策,指导思想等也均相同或相似,但是结果却差距很大。因此希望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作为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边防思想对明代边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守备为本”的边防方针、屯田练兵的边防保障措施,成为明代边防的传统国策,他所设计和规划的边防方略使明代边防形成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李茹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7):43-47,76
晚清长江上游地区的慈善事业在清前期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虽然旧有的善会善堂仍是传统的延续,但由于受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的冲击,新式慈善机构亦纷纷诞生,从而开启了该地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检视该地晚清慈善事业不难发现:尽管其近代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滞后于沿海等地,但二者近代转型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沿海等地慈善事业近代转型来源于社会力量自发推动,而长江上游地区的新式慈善事业几乎皆得益于政治力量的推动,其慈善事业近代转型中凸现出强烈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9.
晚清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萌芽和产生时期。对晚清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潮流,研究的方向主要定格在:1.对晚清图书馆产生原因的研究;2.对晚清单个人物与图书馆的研究;3.对晚清图书馆个案研究;4.其他一些突出问题的研究,如对晚清图书馆分期、图书馆法规制度、图书馆建立状况、图书馆社会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多方位、较全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至于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理论、方法、内容、史料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