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汉语中表“倒仆”义的主要动词的考察,考察了它们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期表“倒仆”义的词繁复多样,其中“颠”的使用率稍高;战国末期开始活跃的“僵”和“仆”,进入两汉成为表“倒仆”义动词的常用词;汉代出现的“倒”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率激增,替代“僵”和“仆”成为表“倒仆”义的主导词。这样的情况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2.
否定副词“没”和“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否定副词“没”(包括“没有”)和“不”,都能用在谓词(动词、形容词)之前,对谓词进行否定,构成状中关系。如:“没说”“不说”“没对”“不对”。粗看起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差不多。其实,差别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历岗 《小学语文》2010,(3):56-56
问:“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五年级下册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在这句话中的“倒”字应当读上声还是去声?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只要P,就Q”句式分析,准确解释0和理解充分条件的含义,了解这一句式的语用功能及修辞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汉语“不就X”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论述了“不就X”的主观量及历史渊源,认为:(1)该构式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看轻义”,语用上有“不屑、轻蔑、轻松、容易、不重要”的含义;(2)整体上表示主观小量义;(3)“不就X”来源于“不就是X吗”结构,语气词“吗”的脱落与“是”的省略为其提供了句法上的可能,汉语双音化趋势与类推机制是“不就X”成为独立构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谈的“有”是“无”之反,其它用法不属本文探讨范围。“谓词”指动词、形容词(包括其词组),根据它们常做谓语的特点,以此统称之。现代汉语中,“有+谓词”很少见,只有同义、近义对举或与“无+谓词”式对用时才偶然使用,如:“有说有笑”。在古汉语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这种形式是较常见的。例如:  相似文献   

9.
研讨了“时量+N(P)”中能够进入的N(P)的语义特征——具有过程性或时段性;以省略插入点、“时量+N(P)”作何种句法成分、成分易位应对的情况,具体辨析了“时量+N(P)”有状中与定中两种句法关系;其语用价值是表达的省略、简练性,“时量+N(P)”也有活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08,(12):47-47
清朝王爷的夫人叫“福晋”。恭亲王府的大管家为了讨好福晋,写了很多“福”字贴在王府四处。谁知家丁干活不仔细,把大门的“福”字贴倒了。福晋一看,可就恼火了。大管家急中生智,忙说:“大福到(倒)了,是吉庆之兆啊!”福晋一想,是呀,“倒”谐音“到”,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不禁眉开眼笑,对家丁不但不罚,还给予了大赏。后来,大家期盼幸福来临,也跟着把福字倒着贴。  相似文献   

11.
“一A就B”格式是一个具有多种语用意义的格式,对它的研究多是从关联词、虚词用法和复句的角度进行的,缺少对语用意义的揭示,不便于留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实际上该格式包含丰富的语用意义,而产生语用意义的主要条件是“一”、“就”的语法意义和说话人的主观尺度。这种格式的表义范畴,能表达短时义、长时义、量多义、规律义、非凡义、容易义和因果义等七种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是现代汉语中最重要的否定标记,通常用在谓词性成分前,但并非绝对如此。本文将对其一些特殊用法(如:名词性成分前,固定格式和单独使用)进行分类描写,并对它们各自使用情况进行语用和语义考察描写,揭示它们的否定语义和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解一些条件分式求值问题时,根据题目特点,通过取条件式或求值式的倒数来解答,常常能简化计算过程,获得简捷巧妙的解法.一、条件式倒一倒(第八届“希望杯”数学邀请赛初二试题)解由已知,得以上三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二、来值式倒一倒(1”6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四川省预赛题)解求值式取倒数,得三、条件式、来值式同时倒一倒(第四届“希望杯”数学邀请赛初一培训题)整理可得练一练_.(第七届“希望杯”数学邀请赛初二培训题;答案:六.)、l’、,。”’~18“”_(1988年广州等五市初中数学联赛题:答案::.)”~’…  相似文献   

14.
重庆方言中"倒"和"起"的意义和用法多种多样,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从"V得倒/起"结构中的动词着手,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可能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倒"和"起"的不同。发现:"倒"表示由此即彼的趋向性、持续的状态、施事、上限和能力或动作的结果;与此相应,"起"表示由下而上的趋向性、短暂的动作、受事、下限和能够支付完成动作所要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5.
浅谈否定标准“不”和“没(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对否定标记“不”和“没(有)”与动词,动词结构,形容词及部分助词的组合关系做了详细的描述,试图从“不”和“没(有)”的分布特征中对它们的语义做一番比较。“不”和“没(有)”语义上的对立互补,形成了一对语法范畴。  相似文献   

16.
非P不是命题P的否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命题P是蕴涵式,那么命题P有其否命题,命题P的否定式为非P(┐P),非P与命题P的否命题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可A可B”构式特点,认为谓词性短语“可A可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可以实现的选择义.这一构式义因为A、B间语义关系矛盾与否具体又包含兼选和限选,表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无相近义或相反义的A、B及体词性A、B进入“可A可B”,构式义最先凸现,A和B继而受到该构式的制约,整个构式或表兼选或表限选.构义、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程度副词“很”可与“有”字短语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它是一种常见的含有模糊数量义(或隐或显)的句式,分为若干小类。它们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9.
在考察"没A没B"结构语义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没A没B"结构的语用修辞价值。"没A没B"结构所表达的具体语义内涵随着它相配合的A、B两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在语用修辞价值上,"没A没B"结构具有概括性、开放性和能产性等特点,具有比喻、夸张义,带有说话人或褒或贬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20.
介词"从"和"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通过对汉语中意义和功能接近的介词“从”和“由”进行一个横向的比较研究,认为:这组同义介词虽然存在相同之处,但是它们仍然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开展近义介词对比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