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闻实习生,我爬上座落在北京永安路的那幢大楼——光明日报社。“他就是你的指导老师。”副总编辑王晨指给我。他叫林玉树。中等身材。头发谢顶,但满而红光。王晨说:“老林现在是群工部副主任,他上任半年多就开创了群工部工作的新局面,抓非法出版物等批评报道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1991年,元月中旬。西北陇原,滴水成冰。甘肃日报群工部,继中共甘肃省委1990年授于全省新闻先进集体称号之后,又荣获全国先进新闻集体桂冠。意想不到的是,佳音从北京传来,诉状也由法院送达,两位记者和甘肃日报社第一次被拖入“新闻官司”之中,群工部喜忧参半。一篇获奖的好稿成了被诉的根由下面这篇批评报道,由读者来信和记者调查附记组成,发表于1990年11月27日甘肃日报读者来信专版头题位置。此稿因其批评的尖锐性和事件的独特性而获甘肃日报好稿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然而,恰恰是这篇获奖的好稿,却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的“祸根”——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03,(4):39-41
犤简介犦胡成,重庆市垫江县人,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他曾先后在湖北日报政宣部、驻郧阳记者站、群工部、《湖北农民报》、《江汉早报》工作,现任群工部副主任、主任记者。他采写的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件、“湖北新闻奖”一等奖5件、“湖北新闻佳作奖”1件,并荣获首届“全国农民报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5,(Z1)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记审读员唐世禄文/杨天兴唐世禄,人称老唐,因离休前在兰州军区任群工部都长,大部分人又亲热地称他“唐部长”.我认识“唐部长”是在一次审读会上.那次,他的发言并不是长篇大论、侃侃而谈,但却严谨、缜密、内容详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  相似文献   

5.
群工部工作是党报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与桥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繁荣为党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同广大群众的联系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常年来默默工作的群工部门在今天的形势下如何运作,并有哪些改革呢?我们为此所作的调查,得到了各新闻单位广泛的支持。工人日报群工部盖雷平同志专门给编部写信说:“贵刊进行的这次调查很有必要,所设计题目也很切合群工部实际。这对于摸清各报社群工部现状,探讨群工部今后的工作思路,乃至各群工部之间业务交流,无疑十分有益。衷心希望贵刊能通过这次调查,对改进群工部工作提出建设性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一在美国,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的名字老幼皆知,家喻户晓。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75—1977年连续三年举办的关于美国领袖人物的典型调查中,他均当选为“美国十位最有影响的决策人”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位新闻记者。在这同一调查中,他还被选为美国电视界“最有影响的人物”。1972年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著名人物的信任指数,即在公众中受信任的程度的调查中,克朗凯特遥遥领先,他的信任指数为73%,而美国参议员们的平均信任指数为67%,州长们的平均数为59%,而当时的总统尼克松为57%。曾有人预言,如果克朗凯特竞选美国总统,他肯定当选。但是  相似文献   

7.
“讲解员向何处去”这是多年来困扰我国博物馆界的一个老问题。本文试从一个角度对此作一探讨。一.几个统计引出的问题1989年,我们对北京的六个大型博物馆和天津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员队伍作了一次调查。调查采用群工部的干部和博物馆的老工作人员回忆方式。对各馆历年讲解员的年龄、工作年限、去向等作出统计。尽管统计不很全面、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试看下列数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读者或通讯员,给报社写一篇稿子、反映一些情况或提一个问题,总希望有个回音和着落。这几年,各报社都注意并加强了和通讯员、读者的联系。云南日报群工部就是一例。春节后一天,我给云南日报写了篇读者来信,反映昆明烟丝厂出产的“桂花雪茄”烟,包装上印的汉语拼音有误,把“桂花”的“花”错拼成“hna”,建议烟厂改  相似文献   

9.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闻界面临各种新闻侵权诉讼,“新闻界的新闻”受到社会格外关注的今天,天条另类新闻引起了疲顿中的新闻工作者的莫大兴趣。 据红网报道:网报道:2001年9月20日,湖南衡阳日报社主任记者甘建华,以损害赔偿为由将曾经状告他名誉侵权纠纷而败诉的C夫妇二人告上了法庭。衡南县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并定于2001年11月8日(新中国第二个记者节)开庭审理(注),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开创了一条全面保护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的新路径。 这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向错告他人者发起的进攻,也是一次捍卫“中国记者”的荣誉之战。 …  相似文献   

11.
简讯     
南昌晚报理论群工部于7月6日至10日首次举行了“介绍暑期家庭教师服务周”,受到南昌各界人士的欢迎。在这之前,理论群工部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信,有的反映教学质量不理想,有的要求代找家庭教师,有的大学生还来信询问勤工俭学的门路。针对这一情况,他们本着为读者服务的精神,首先在《读者来信》专栏里登载了群众来信,接着又搞了服务周活  相似文献   

12.
东方网在国内网站中率先推出“东方直通车”栏目 ,在互联网上架起了一座市民与政府互动沟通的桥梁 ,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网上投诉、咨询的平台 ,以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能及时了解普通百姓的想法、意见和建议。经过整整一年的运转 ,“东方直通车”在网民中树立了品牌 ,赢得了信任。开通周年纪念迎来四方网民5月27日 ,在东方网暨“东方直通车”开通周年之际 ,为了回报广大网民对“东方直通车”的厚爱与支持 ,“东方直通车”和4家合作伙伴———《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的群工部以及东方广播电台“东方传呼”编辑组 ,在静安…  相似文献   

13.
我是几家报刊、电台的通讯员,经常与编辑部打交道。近两三年来,我逐渐感到,光明日报群工部的工作作风值得称道。我所投去的稿件,有的不拟刊用,但他们又觉得稿中所反映的问题值得重视,便很负责任地转请有关部门解决,并要求该部门将处理的情况通知作者。今年2月份,我寄去一篇建议为政法院校毕业生归队“开绿灯”的稿件,群工部把稿件转到国家人事局,先使国家人事局了解了这个情况,国家人事又将稿件转到辽宁省人事局,引起了省人事局对此事的重视。这使我  相似文献   

14.
胡耀邦同志在1952年来青年团中央任第一书记。他一到来,就十分重视青年报刊工作。他主持的团中央书记处会议,常常讨论团的思想工作和报刊宣传工作。从1953年秋天起,他在每个星期日晚上,召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出版社、团中央宣传部等单位的负责人,到他的家里开会。会上  相似文献   

15.
老少宜共勉     
有位新闻学教授在报上写了篇《中国人与中国文》,用几个病句说明青年编辑、记者在语言基本功方面素质差。教授对青年的关心溢于言表,对维护汉语的规范,也是至诚的。然而,我认真拜读后,发现千把字中,可能由于疏忽,病句竟也有几处。这不禁使我怀疑他所举的那些病句全出自青年笔下,抑或也有“非青年”的疏忽。限于篇幅,仅举两例。一,“须知报刊、广播、电视的语言,本来应当是规范化的,足以为人表率。”“语言”怎么能“为人表率”呢?二,  相似文献   

16.
收到永官兄的《档案学术评论概要》一书正当十月,上海的天气依然热烘烘的,毫无仲秋的高洁与干爽。气象台报告说,2006年上海的秋天来得特别晚,为几十年来所仅见。套用气象台的这句话,几十年来,在上海档案系统(而非高等院校),能够像永官兄这样,在忙忙碌碌的本职工作之余,拿得出一部正宗学术论著的,恐怕也只有他一个了,确乎“仅见”。由是我曾当面和他开过玩笑,称其为上海的“独养儿子”。  相似文献   

17.
1966年初秋,正当林彪、“四人帮”疯狂叫嚣“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之际,有一天晚上,广州沙面江边,有一个青年在堤上踯躅。突然,他从书包里掏出了四只硬皮笔记本,嗖一嗖地丢进滚滚的珠江。笔记本没有马上沉没,在暮色苍茫的江面上漂流,漂流……。这个青年,就是南方日报的记者吴彩章同志。他不是什么“走资派”,但被一些人认为是“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而这四本笔记本里,正是他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学习业务知识和采访、写作心得的记录,也就是走“白专道路”的物证,万一给抄出来,肯定会惹麻烦的。所以,他不得不把几年的心血,忍痛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18.
刘叶秋先生是商务印书馆的老编辑。二十多年来,他兢兢业业致力于《辞源》修订工作,为这本大型古汉语工具书的再版,付出了平生大部分的宝贵光阴和精力,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编辑经验。工作之余,他对古代辞书和笔记小说研究颇深,发表和出版了不少论著。如果把刘先生的晚年,比作是一个丰收的秋天,那么换来这个丰收的,除了党的关怀,师长的教诲外,还有他正直谦逊的为人之道、严谨科学的治学之法和勤奋不倦的钻研之功。一、“正人”与“通人”刘先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已走过了六十七年,自然规律促使他从童年、青年、中年走到老年;时代的沧桑巨变,又使他尝遍了生活的甜酸苦辣。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能改变他处世做“正  相似文献   

19.
老少宜共勉     
有位新闻学教授在报上写了篇《中国人与中国文》,用几个病句说明青年编辑、记者在语言基本功方面素质差。教授对青年的关心溢于言表,对维护汉语的规范,也是至诚的。然而,我认真拜读后,发现千把字中,可能由于疏忽,病句竟也有几处。这不禁使我怀疑他所举的那些病句全出自青年笔下,抑或也有“非青年”的疏忽。限于篇幅,仅举两例。一,“须知报刊、广播、电视的语言,本来应当是规范化的,足以为人表率。”“语言”怎么能“为人表率”呢!二,“让这些同志当报社编辑,只能是贻误众生。”  相似文献   

20.
“他在每个阶段都在努力.年轻时搞研究,年老时反学术腐败,他始终坚持原则。他是对国家和公众做出莫大贡献的人。这是有意义的人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