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操的游仙诗是曹操借用游仙题材抒情写意,在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上明显超越了秦汉游仙诗;诗中表达他对本然生命之获得充分满足的潜在渴望和建功立业、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渴求。曹操的游仙诗出之于艺术理性,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理性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把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封建正统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是一代枭雄。无论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湮抹的一笔。作为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统一北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了人民的生活。本文通过探寻曹操廉政思想的脉络,发掘出他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它是当时世界东方的一大明中心,并以其辉煌灿烂的化开始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5.
曹操诗歌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其体式上的“突破”与“创新”。内容上的将“小我”之壮志与悲“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艺术风格上的“慷慨悲凉”。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其精神实质最凸显地体现在这里。具体地说,“曹公古直”,其诗绝少华关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考查有关曹操的史料的基础上,概述了曹操的法治思想,着重分析了曹操法治思想的特点、形成原因等,同时认为,曹操法治思想是曹操得以顺利统一北方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模式形成深厚的文化意蕴,产生整体观、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对异文化的兼容并蓄等价值观,形成对当代世界带有普遍意义的统一多元、和谐共处、仁爱宽容与平等互利等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曹操的游仙诗首次从文人的角度描绘了神仙世界,独创了抒情言志的空间,所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曹操的生平和游仙诗着手,论述其游仙诗中所传达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一与巩固时期,同时也是封建统治阶级法律思想的大转型时代.这次大转型产生了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它不但引导当时社会的进步,而且对以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活动起了指导和支配作用.秦汉时代的法律思想演变主要有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和一个反正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行政权的发展使得其迅速突破宪法设定的权力运行模式,并对私权产生极大的危害。文章着重从行政权突破宪政模式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两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借助政治上的领袖地位,广泛收罗文士,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创作的一代新风。曹操所撰教令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内容刚直豪爽,事理通达质朴,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2.
曹操诗歌的忧惠色彩.源于其思想中对统一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功业难成、有生之年无望统一中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二者的矛盾,本质上却又能统一在对统一天下的自信与执著追求上.这一矛盾心态是汉末文人普遍的心理状态,但对于曹操--时代的领跑者,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和难以调和.这一矛盾不仅仅是曹操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曹操正是将整个生命都融入了这一悲剧,才形成了他诗歌荡气回肠的磅礴气势,也正是这无人能及的磅礴气势,使他的诗歌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群魅力.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内蒙古地区在这一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使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秦汉时期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且也奠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基本格调。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为以后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娜 《文教资料》2008,(31):171-172
本文论述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模式的重要性,探究了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培养中的殊途同归性,并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曹操的用人思想,概括起来有两句话:为我所用,唯才是用。为了充分网罗人才,为我所用,曹操采取了“广施恩惠,打造爱才的形象;建立制度,积极营造求才的氛围;来者不拒,充分表露惜才的情感”等策略,聚集了大批人才,为其成功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曹操本着“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用人思想,坚持唯才是用。但是,曹操的唯才是用,是以能不能为我所用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6.
曹操是历史上成功的“管理”者 ,其历史功绩世人皆知。在曹操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 ,管理心理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唯才是举”、“选将量敌”、“褒亡厚往”、“赏罚分明”等内容上提炼出许多管理心理方面的思想 ,特别是对“唯才是举”的重新诠释 ,使这一古老的用人方针 ,在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具有更为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孔子地大一统思想,指出了这种大一统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尚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一统"的口号,但是全书的具体内容、编排形式和特殊用语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大一统"思想倾向.作为我国第一部史书和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尚书>中蕴含的这种思想,对中国人格外强烈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肇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曹操知人善任,宽宏大度,讲求民主,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为后来取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中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与他对人才求贤若渴的态度和唯才是举的政策分不开的。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混乱、鱼龙混杂,加之他本人胸狭好妒、过分否定传统道德等原因,也错杀了一些人才,对他本人和他的事业都造成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不仅使曹操深受其影响,也使他认识到在治国理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在汉末乱世政治决策中他对儒家思想便无法弃之,这主要表现在择用人才、改变风俗、推行教化、发展文化等方面他都以儒家思想为准则来治国理政。然而汉末乱世不但政治秩序崩溃,思想意识也渐入混乱,因此曹操在拨乱反正再造统一中对儒家思想又不得不因时因事有所叛逆。这样,在创建霸业过程中曹操对儒家思想也就呈现出既有本着敬畏之心的遵从和利用,也有因时施政理念下的叛逆和反抗,从而对儒家思想表现出一种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