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中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中“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一节关于对教学的指导,笔者认为,把只传递知识信息的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结构,作为一种固定不变的僵死的模式,是应当摈弃的。首先从班级授课制来说,它最主要的弊病就是统得太严,统得太死,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主张教师不应当讲得太多,应给学生的个性以合理表现的机会,应该  相似文献   

2.
有的同志说,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主要是看教师能否正确、具体、生动地讲授历史基础知识,我同意这个意见。如果一堂历史课讲得不正确,讲得干巴巴,学生不要听,当然不是一堂好的历史课。因为正确、具体、生动地讲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智能的基础,这一点我看大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问题在于要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解决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这正是目前争论之所在。譬如有的同志认为:中学历史课只要讲得正确、具体、生动,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即使教师“一讲到底”也无坊。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讨论的。我们知道,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是密不可分的、互相制约的;教学方法应该服从于教学目的。“一讲到底”作  相似文献   

3.
朱建明 《文教资料》2013,(15):172-173
一例到底教学法在部分人文学科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对于是否应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堂上使用该教学法,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其中比较典型的三种观点是:一例到底代表传统课堂,是填鸭式;是教师包办课堂,违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低效的应试教育,违背新课程理念。这些观点不仅忽略了一例到底的合理内核,更是对新课程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陈小霞 《甘肃教育》2021,(4):164-165
数学“一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度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透彻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升。文章分析了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剖析了具体原因,就如何开好数学“一讲”活动进行了深度研究,寻找到了一些策略,经过实践验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行,值得一线教师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11,(8):50-F0004
最近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限制颇多.其中就有所谓“三不讲’,意思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远程教师培训.http://xkg2009.teacher.com.cn/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126969).  相似文献   

6.
由“一例到底”到“到底一理”折射出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政治课堂多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教学事例放在上课一开始就使用,并贯穿全课的教学方法。依此教学法一个案例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和说明教材的知识点,大大提高教师课堂的讲课效率;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由上至下"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讲授一统天下,已不符合新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7.
不知别地如何,在我们学校,不论授哪一门课,都是从一年级直送到学生毕业。这样一杆子到底有它的好处,即师生之间彼此了解,但至少在我们师范学校,我以为这样做利少而弊多。师范学校是培养师资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重要的还要培养他们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技能和为人师表的德行。这种技能、德行的培养除了靠有关课程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我们教师的影响。“堂堂一个腔,课课一个调”,不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教  相似文献   

8.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重要原则,已被语文教育界普遍接受.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感到这一提法很难解释语文运用及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为此,就教于同仁.何为“文道统一”?关于这个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也称文道统一原则.它体现了语文科的本质特征.反映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正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一条根本原则,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征和本质.语文教师就是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反复启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在武汉地区语文教学界,流行一种所谓“一篇一得”的教学主张。这种主张认为,每教一课书要让学生有一得且只有一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于这种主张,有关教学指导部门竭力推广它,语文教学杂志积极宣传它,许多语文教师争相实践它。“一篇一得”果真是语文课的一个带普遍性的教法吗?它果真是那么科学和灵验吗?恐怕未必。我对这种主张早就持保留态  相似文献   

10.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必须“讲”,这是真理,但为什么有时我们又是那么讨厌“讲”,反感“讲”呢?一言以蔽之,我们有时迷惘于到底应当“讲”什么?我们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要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要从学生探究的需要出发,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我们的“讲”要将学生引进一个创新的情境  相似文献   

12.
<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各环节都可以运用小故事资源,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升华学生情感等作用。应用小故事教学法,将使不同环节特色凸显,整个教学过程丰富有趣、意味深远。但是,如果小故事运用过多,可能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在一堂课中,应用小故事不要过于繁杂。我借用"一例到底"法,创设了"一例到底"小故事教学模式,现以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守护"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3.
一例到底教学法在部分人文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但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使用率并不高,语文教师更多的看到其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不匹配,而忽略了其合理的内核。一例到底教学法源于案例教学,源远流长,也是情境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恰当运用一例到底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模式是一个课堂改进、优化、升华的参照,在不断建模—出模—再建模的过程中产生的高效课堂,无疑是课堂文化的高层境界。一直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只是把学生当作"人力"而不是"人才"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出品格健全、个性十足、发展全面的学生。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广,产生了很多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其中"上海青浦教学模式"、"江苏洋思教学模  相似文献   

15.
正前些天,在2011年《数学教学》杂志第8期上,学习了张奠宙、赵小平两位老师的编后漫笔《对所谓"三不讲"的质疑》一文,感触颇深,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远程教师培训中曾提出的"三不讲",即:一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二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三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笔者也觉得有欠妥当,不能一概而论,现结合自身近几年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从具体案例处理的角度也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6.
“提出质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①专家对公务员录用标准提出质疑。(中国法院网) ②一些专家学者对“依法治党”提出质疑。(《每日文萃》)  相似文献   

17.
不知什么时候起,报刊上出现了“提出质疑”这一说法。先请看下面的例句(下划线为引者所加):①一位同事指着某大报上一条粗黑的巨幅标题《众委员共商国是》提出质疑……(《国事和国是》,某报1993年6月20日第2版,转引自《咬文嚼字》1995年第10期31页)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在《红楼梦》研究中“政治历史小说”一词风靡一时。如“《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是描写阶级斗争的书”(李希凡:1974年重印的《红楼梦》一书序言);“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来分析,《红楼梦》所表现的是以阶级斗争为内容的政治主题,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孙文光:《坚持用阶级观点研究〈红楼梦〉》。原载《红旗》杂志1973年第11期);“《红楼梦》是一部政治性很强、艺术性很高的政治历史小说”(陈熙中、故经之、侯忠义:《〈红楼梦〉——形象的封建社会没落史》。原载1973年9月22日《北京日报》);等等,不胜枚举。最近,北大中文系编的《中国小说史》第十  相似文献   

19.
一次辩论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有不少感触。下面就是这节课的片断:师:请同学们形象地比喻一下生命像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高中教材语必修三中选录了美国名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材中诗歌第三节结尾一句被译为“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漫步在甲板上,那里我的船长躺着,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对于其“漫步”一词我认为翻译不够妥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