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报道正日益为大众传媒和受众所重视。实践界存在一个认识:深度报道要把问题做足。但在受众尤其是学者眼里,许多“做足”了的深度报道不过是篇幅长一些、事件讲得更详细些。理论界的评判标准是:深度报道应该反映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联系,透过现象反映出本质。纷争一直在继续。那么,什么样的报道才算有深度呢?从知性和理性的双重层面出发,寻找深度报道的内在规定性,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深”在哪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力丹 《新闻与写作》2004,(4):10-11,17
有人称,目前,媒体已进入品牌营销时代,新闻报道则进入了观点时代。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在传媒业被看作影响力经济,真知灼见成为构成媒体影响力重要因素的今天,具有高品质信息“附加值”的深度报道,受到广泛关注和厚爱势在必然。然而,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的媒体当作竞争的“重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深度报道应“深”在哪儿?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期刊登此组文章,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4.
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网络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走向深入发展.尚需在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方面进一步开拓.必须超越当前热衷于追求技术优势而忽视内容的深度开发的状态.必须重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深层次需求。深度报道被认为是继党派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代主流报道形式.已成为新闻媒体增强竞争力、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在下一轮的发展中.网络深度报道作为网络新闻内容的深度加工方式.必将成为网络媒体取胜的关键砝码.  相似文献   

5.
6.
大家往往有一种感觉:似乎凡是深度报道都是大篇幅的,动辄几千字甚至上万字,或者干脆来个连续报道,上中下一二三。仿佛深者必大,不大则难称作深。应该说,这个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很多深度报道的题材是繁杂的,要用较长的篇幅和较大的版面才能容纳。但是,作为分布在各地的驻站记者,我们并不是总有机会来承担这样的任务。在我们的日常报道工作中,我们更多面对的是一个个“小”:小地方,小题材,小事情。面对这一个个“小”,我们是否就无所作为呢?我觉得,其实小处不可  相似文献   

7.
肖泳 《当代传播》2000,(2):42-43
别林斯基说,风格是“在思想和形式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长期以来,对风格孜孜以求的一直是文学家、艺术家,新闻如此“易碎”,当它完整地记录下某时某刻所发生的事情后,它的生命也随之消失,人们似乎无暇留意到它的...  相似文献   

8.
陈江 《记者摇篮》2004,(11):24-25
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纸媒当作竞争的“重型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也就是说,深度报道的附加值比较低。深度报道应“深”在哪儿?怎样才能“深”挖下去,体现更多的附加值?这归根到底,取决于新闻报道的采集、创作和传播能力。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实质上是对新闻信息的拓展和延伸。拓展面越广,延伸度越长,深度报道的附加值越高,从而保证深度报道的较高品质。  相似文献   

9.
孙喜云 《新闻采编》2002,(3):17-19,13
最近一个时期,各家党报纷纷加重了深度报道的份量。 何谓深度报道?《新闻学简明辞典》解释其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某些论著称之为:“是一种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全息结合,富有理性思辩的一种报道方式。”有的则称之: “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  相似文献   

10.
经过时代变革,由解释性新闻蜕变而来的深度报道,已经发展成为报道领域极为宽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样式,其写作手法也日益多样化。随着报道领域和写作手法的不断丰富,深度报道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而深度报道中凸显的人文关怀也使其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新闻报道方式.从应用新闻学视角来探讨深度报道的内容特征和类型特征,则深度报道的核心在于深入现场、左右延伸、注重细节;立足此时、追溯以往、推测未来;针对此事、分析意义、给人启示.深度报道的采写要强调思维能力的修炼即“悟性”、判断能力的修炼即“慧眼”、写作能力的修炼即“手笔”.  相似文献   

12.
13.
金莹洁 《新闻界》2003,(5):19-20,46
我国学界对于深度报道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而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关照深度报道的研究目前还非常少。叙事与人类历史一起产生,遍及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地方。新闻报道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记录,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无疑也是一种叙事的作品。本文将以叙事学研究的几个重要内容来作为分析深度报道文本的切入点,以期发现深度报道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叙事技巧。一、叙事学分析深度报道的可行性非虚构非文学的纪实作品同样也要讲究叙事技巧,这似乎不必有太多说明。都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而流传千古的伟大史学著作《史记》除…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月6日,北海市清除银滩公园的最后三幢建筑物并将向世人免费开放,我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的两位记者一起被邀前去采访.后来<人民日报>发了300多字的简讯<北海银滩回归自然>,<经济日报>发了500多字的消息<北海:还银滩本来面目>,我在<光明日报>发了2000字的报道<北海还滩于大海的思考>(经<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刘昆站长修改).我的这篇报道被报社评为好稿,北海市有关领导也认为有深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采写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深度报道重要的特点是对事物的本质作理性的揭示。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解释性新闻,进入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在我国迅速崛起。改革开放年代,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我国的深度报道顺应这一趋势,进入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深度报道的特点1、重要性。重要性指题材重大,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新闻事件;意义重大,富有时代感,满足实际工作与广大群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又称之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或分析性报道等,和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深入的报道方式。它不仅向受众交待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新闻事实背后的新闻以及最后的结果,从而给人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袁明云 《新闻三昧》2000,(11):26-27
深度新闻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采写深度报道要像开发矿藏那样,透过事物的表象向事物内在的深处开掘。然而,这绝非易事。因为深度新闻常常深而不露,时而又深不可测。要寻觅它,捕获到它,仅凭我们的眼力还不够,务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繁纷复杂的事物现象中对事物本质作一番透视。寻觅深度新闻如探矿,识者为宝,不识者为“土”,我们只有具备地质学家那样“抓一把泥土就知道地层下的含矿量”的真功夫,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  相似文献   

18.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闻的意义,反映主观力量。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尤其对于主流报纸来说,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仅以解释性报道为例,在美国,“一些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版面。”(1)再如调查性报道,以“揭丑”称,在美国影响甚大,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小布什政府的情报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相似文献   

19.
樊高斌 《新闻窗》2007,(4):63-63
深度报道是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突破“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任哲峰 《青年记者》2007,(22):74-75
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和新媒体兴起后国内、国际之间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以及受众越来越高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改进深度报道,在质量、品种、写作技巧、时效等方面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新闻界需要认真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