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林慧 《幼儿教育》2014,(Z1):23-25
叙事性讲述是一种口语叙事,指用口头语言讲述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讲述者既要说清楚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为什么,又要说明白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周兢,1996)。日常的叙事具有即兴和片断式等特点,叙事性讲述与日常的叙事不同,叙事性讲述要求讲述者在独自构思后对事件或故事进行有组织的、完整的表达,它是一种在相对正式的语境中进行的独白语言。叙事性讲述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照第一  相似文献   

2.
狭义的“故事”当然只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类,可广义的“故事”却是所有叙事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根本上说,凡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叙述都可以说是故事。教学的理论存在,自然无法背离基于理性的逻辑思考而作出抽象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3.
杨春柳 《教育》2015,(1):64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将儿童文学大致分为韵语儿童文学、幻想儿童文学、写实儿童文学、纪实儿童文学、科学文艺、动物文学和图画书。在这些儿童文学的分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作品属于叙事性作品。理解作品的主旨比如,冰波的童话作品《月光下的肚肚狼》。肚肚狼是一只善良的乞丐狼,故事中他想尽办法希望变成王子为大家  相似文献   

4.
本事、故事和情节 ,是叙事作品分析中经常遇到的三个互相关联又性质不同的概念。一般地说 ,本事与故事、情节较易分清 ,故事与情节常混而不分。现代文艺学为深化叙事作品的艺术分析 ,吸取现代叙事学理论成果 ,对三个概念作了明确区分。简言之 ,本事是指作品的故事情节所依据的原本的真实事迹 ;故事是指对本事艺术加工后按时间顺序存在而有待进入作品的事件 ,或可从作品本文中抽取出来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事件 ;情节则是在精心设计的文本结构中按艺术逻辑叙述的故事或事件过程 ,情节往往打乱事件的时间顺序 ,更强调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叙事技巧。从…  相似文献   

5.
进入第三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叙事性作品涵盖很广.有人认为,叙事性作品应包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等四类文章.也有人认为,叙事性作品仅仅是指写人、记事这两类文章.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我认为,看一篇作品是不是叙事性作品,关键要看它的叙事性强不强.叙事者,讲故事也.这就是说,那些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就是叙事性作品.不管它的内容是写人记事,还是描景状物.  相似文献   

6.
学习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性评价,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助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教师在运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视角及教育评价上发生了五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件事情整整埋藏了六十个年头。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现在的中山市)的一个广场上。时间约在1943年。当时,一队日本兵驻扎在那里。一天,几个日本兵在喂马,  相似文献   

8.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叙事性现实题材舞蹈是以叙述某一特定事件为前提的,该舞蹈作品的创作构思,通常具有具体的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在叙述事件中能够表达得清晰、有始有终。叙事性现实题材舞蹈大多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具有比较深刻的时代精神,在创作过程中,常常注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作品的创作价值体现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将编导者对生活的感悟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感,甚至是得到深刻的反思。本文将通过舞蹈创编的元素讲解有关叙事性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的研究与实践,以原创舞蹈《来自星星的你》为例研究与探讨,由于此次选材的特殊性更加能够为叙事性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情节分析包含对事件、人物和场景的分析。情节单元在时间的线条上展开,占据一定的空间,容纳事件、人物和场景,是组成情节的最小单位。人物关系的演变体现了事件的发展,反映了场景的变更。基于人物关系演变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情节自动分析方法通过场景和事件对情节单元进行切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在历时的层面上推理叙事过程的开端、发展演变和结局。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人物关系演变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情节自动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一定程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船长》、《爱之链》、《姥姥的剪纸》,等等.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滋生学生的言语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船长》、《爱之链》、《姥姥的剪纸》,等等。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滋生学生的言语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叙事性作品结构故事、表现人物的重要方法与内容.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通过角色对话、身份代入、想象补白、比较辨析等有针对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把握言与意之间的三维关系,在言意兼得中领悟文本言语的准确性、智慧与艺术,获得言语品质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曲师生其奏的交响乐,是一首师生共唱的歌,更是一出精采的戏剧,一部广受读者欢迎的小说。 从语文课堂的情节结构组成的角度上来看,它更酷似一部精短的叙事性文学作品。所以用小说的情节为例来说明语文课堂的情节结构是生动、形象、逼真的。情节,一般指的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带有故事性,通常又称故事情节。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对于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着重要作用。情节一般分开段、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相似文献   

16.
“叙事性双语整合课程”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由故事引发各种有趣的问题、从而建构起活动内容的一种课程体系。叙事性双语整合课程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与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文学作品篇幅长短以及作品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单元主题网络,它包括文本、信息的整合;各种教育技术与方法的整合;家庭、社区和幼儿园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的整合。叙事性双语整合课程给幼儿提供了游戏与创造的良好条件,提供了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一、几点做法我园于2002年开始进行叙事性双语整合课程的实验研究,在全园选择了3个实验班(…  相似文献   

17.
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性作品大意概括这一教学内容,首先分析叙事性作品的内涵和文本特征,然后就小学生叙事性作品概括中的不足进行讨论,最后从寻找文章中心和区分主次两方面对叙事性作品概括的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浅析由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的两首钢琴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改编曲《兰花花》、《兰花花的故事》是汪立三和叶露生两位作曲家分别根据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的钢琴作品,两首作品的改编手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都在我国钢琴改编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和声、曲式结构、叙事性的发展手法三个方面对两首钢琴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人类是动物,动物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动态的,要生活就会有活动,要活动就总会有事情发生。所谓的“事情”就是顺着时间顺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事件。我们生活中天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事情与故事不同,可事情很容易变成故事。老师在教室里表扬了一个同学,你当时在教室亲耳聆听,这是一件事情。但当你一转身离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线索?现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在作品中,贯穿在整个情节发展中的脉络称为线索。“如果这里的“作品“是专指某些叙事性作品的话,那么这种说法是对的。如《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选择以“深情“作为全文的线索,把志愿军战士在离开朝鲜时对朝鲜人民的深情以及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这一系列事件和各种人物的活动精心地缝纫在一起,使文章中心突出、脉络清晰、前后连贯、情节完整。由此可见,线索在叙事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