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为例,从审题、论证及布局等三个方面,把握辩证原理,权衡辩证关系,理清辩证逻辑,让考生从形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转换,让逻辑更加严谨,主题更显深度,从而培养其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2.
由于网络应用写作载体和作品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使得应用写作思维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出与传统应用写作不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思维时空、思维结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时代应用写作思维特征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写作学科的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网络时代,写作行为将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方式。写作学科正在受到网络化的严峻挑战。电脑写作将改变几千年来传统的写作方式,本的传播和阅读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写作中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将让位于一种新的非线笥网络思维模式。传统写作理论将被重构为更加开放的、科学的大写作理论。网络化为写作学科的转型,提供了全新的观念和理论。我们要关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崭新写作课题。写作学科在中西方新的科学理论、方法的冲撞和渗透下,将呈现出数字化、应用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写作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写作要有一定的文体意识,而又不完全受制于这样的限制;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能作文,自能修改,教学中一定要加以训练.写作教学,要辩证处理好阅读与写作、入格与出格以及表达与评改等三种关系,善于和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出误区,从而使作文教学真正闪烁出它独特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浅阅读“模式正日渐入侵校园、入侵课堂,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模式,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浅阅读”倾向,寻求课堂教学的纵深发展,是一个严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合作学习模式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对提升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起到重要作用。高质量的写作要求作者能够批判性地阅读自己的作品和接受同伴、教师的批判性的反馈,从而更有效地发现作品中潜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和提高写作质量。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以"批判性"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学习"为重要组织形式,使英语写作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交际合作、激发思维的过程。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贯彻写作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视觉文化是以图像方式显现的文化形态,在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视觉快感的同时,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浅阅读、浅书写的盛行,语言被边缘化、游戏化、图像化。这种浅阅读、浅书写现象,其实就是现代人丧失精神家园而娱乐至死的困境的表征。浅阅读、浅书写对现代人的危害表现在迷失精神家园、侵蚀价值意义和影响思维品格等方面。超越浅阅读和浅写作的途径在于经典阅读和深度写作。  相似文献   

8.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的互动的整体。语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精美读写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把读的过程转化为写的冲动,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中,实现"以阅读帮助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的良好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开拓思维,积极设计丰富的读写一体化活动,以激发学习者的热情,明确借鉴、学习的方向,在文学作品的熏染中逐步培养言语敏感度和审美鉴赏能力。鉴于此,笔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并尝试开设"主题阅读写作课堂"。本文即从言、意、形、旨四个方面,探讨了开发利用课本资源以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与网络越来越"亲近",网络改变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阅读的习惯,使大学生的阅读呈现出轻阅读、快阅读、浅阅读等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大学生知识文化的沉淀不足、阅读观的扭曲和"单向度"人群的扩散。我们可以通过引导经典阅读的氛围、培养课堂拓展阅读习惯、增强网络阅读能力等方面入手进行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学习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计算思维是网络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学生阅读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从有字阅读到无字阅读,从整本书阅读到片段阅读,均为网络时代阅读所呈现的形态。依托网络技术,指导中小学生面向未来开展阅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比不同的方法及效用,注意无纸阅读的影响与局限,选择适合的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开展网络无纸阅读,促进学生德性积累与思维成长。  相似文献   

11.
正自人类进入书籍时代以来,经典书籍就是阅读的首选和重点,这本是常识。进入到网络时代以后,阅读的情况有了新变化,人们开始从经典阅读越来越向轻文化阅读或者浅文化阅读转变。诚然,网络时代不可逆转,社交媒体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革命式的便利。从早期的QQ、博客,到后来的微博、微信及社交网站等,总有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就是要帮助学生成就"思辨意识",形成"思辨性思维",最终养成学生能思辨性地思考、阅读、写作、说话等行为的习惯。思辨性阅读,阅读是关键,思辨性是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是小学生的必备能力,是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养。新课标背景下,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不仅可以强化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还有助于深度挖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思辨元素。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教材内容入手,梳理和分析教材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元素,并从巧设问题、大胆质疑、画面引领和实践探究等层面,钻研和分析培养策略,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多项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阅读深度化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阅读的跳跃性、碎片化,网络文学的商业性、娱乐性,导致了不少学生的浅阅读、浅思考、浅写作.利用校园网络创建集资源共享、交流互动、成果展示三位一体的“语文读写社区”,通过资源整合的集成度、交互活动的融合度、阅读成果的表现度来保证阅读文本、阅读思维、阅读转化的深度,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期,数字化阅读理应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实际效果却与阅读之原本诉求背道而驰,被认为是"浅阅读"。数字化媒介是阻碍深度思维的主要原因,会间接地导致数字化阅读的其他要素发生"劣变"。深度阅读与深度思维之间存在着催生与促进的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中深度思维生成的策略,以期提升大学生数字化阅读效果,促进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1]而"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写作活动来提高。事实上,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根,它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活动,特别是基于特定阅读文本的写作训练,反过来也会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阅读方式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分流了受众,也使新一代青少年学生越来越"不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愈来愈多的人们呼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远离书香!不能否认,上网也可以阅读图书和浏览其他多媒体信息,但实际上,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上网后,用于阅读的时间较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很多,即便是阅读,也很少阅读图书,而是进行快餐式的"浅阅读".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和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课外阅读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生的感受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问卷调查、日常观察和作文指导的基础上,概括出高中生的阅读和写作的现状,并针对教师与学生在写作教学与写作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网络阅读给高中生写作带来的影响,总结出高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结合教学实际和教育理论,对处在网络时代下的高中写作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敏 《大中专文苑》2021,(4):117-118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纸质媒介的阅读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写作状态。大学生的阅读由单一化逐步发展为多元化,由深阅读逐步变为浅阅读模式,由阅读单向化逐步变为互动性,这些阅读模式使得学生的写作充满惰性,抄袭现象严重。本文就当前出现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和初步的改...  相似文献   

20.
吴蕾 《甘肃教育》2023,(1):42-45
阅读圈是利用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文本的阅读途径,阅读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以《丽声北极星》分级阅读绘本第三极的绘本故事The New Teacher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阅读圈的形成、实施和反思这三个阶段的策略。在准备与创建阅读圈时要精选阅读素材,均匀分组分工,提供语言支架;在实施过程中的步骤为唤醒旧知,享受阅读,拼图交流和分享成果。同时,针对文本,还可以优化定制多样的阅读圈;教师也要转变角色,提升多元的思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