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学了一篇又一篇课文,为什么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是不强?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语文教师。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努力探索。终于,我有了自己的发现:从小处做文章,即从词语教学入手,引导学生沉潜到文本深处。潜移默化,学生就能嚼出语言文字的味道,读出文本的内涵。以下是我在阅读课中进行词语教学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处于高(?)入、低产出的现状,效率不高,为人所诟病。如何改变?惟有创新教法。一、开放写作内容,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常的作文课都是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来安排写作内容。教材作为通用的内容设计,而使用教材的学生又处于不同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差异非常大,显然在不同的学生及学生群体上适应性就有不足,因此不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此外,教材的编排体例多从文本出发进行作文教学构建,而从文本出发的作文教学往往运用文章文本写作教学的许多经验,但文本知识要转化成写作能力却是非常困难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学了这么多,但依然不会写作文,而且越来越头痛写作文。开放写作内容,就是要打破学生写作的对象由教师一统、教材一统的格局,突出学生  相似文献   

3.
有效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应然追求,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下足工夫。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若能扎扎实实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多“磨”一些,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多收获一些,课堂教学也会更有效一些。因此,教师应当研磨文本,深钻文本之“髓”;明晰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目标之“脉”;钻研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之“络”。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要求我们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即借用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赏析、品味、运用和对学生性情的陶冶。但离开文本的语文教学无疑是缘木求鱼,势必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流、无本之木,更是无稽之谈,文本教学说到底还是语言教学。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词语的教学,而关键词点拨在语文文本教学中势必会发挥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天民 《辅导员》2011,(22):35-35
有效教学已成为大多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的共识。一堂语文课有没有高效率和高效果,关键是学生对所学文本的兴趣如何,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就是设计一个精彩的导语。在进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对于所带的两个班级,我设计了不同的导语。在36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上届学生的两篇习作:  相似文献   

6.
同构性文本是指含有不断重复的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的文本。这类文本是第一学段教材文本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解读分析第一学段部编教材中的同构性文本的特点,正确认识同构性文本的教学意义,并根据它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指导,提升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面对开放性、多元化日益突出的教学文本,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教师对文本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我如何解读文本”已经成为决定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临界点。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知道技术层面的“做什么”和“怎么做”,更要清楚思想层面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是课堂教学采取如此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它集中体现出教师对教学文本的独特解读和把握。“思想”,指设计者对教学规律的科学认识、对教学文本的独立解读和对学生情况的准确判断等综合性认…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做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性质,而不把语文课上成阅读分析课、道德修养课、表演课、欣赏课或其他什么课。语文不是简单的学科,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它的内容是综合的。语文最终的价值文化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语文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具体到教学实践当中,始终抓住吟诵、阅读、积累三个环节,就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双红 《成才之路》2009,(20):13-14
新课标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在想我们也要对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革,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青春飞扬。几年的实践我打破了一些传统,在语文课上根据文本特点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新闻发布会的讨论法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课前5分钟的演讲关注大语文、编写手抄报的活动扩展语文知识,我通过以上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试图让我们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创设主动、生动、互动的语文学习局面。  相似文献   

10.
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贴近学生生活,且耐人寻味。教学本课,要根据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提示、课后习题及学生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本课的设计,通过一边读文,一边批注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结合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等语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从而达成学习批注、升华情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这首儿歌之所以被选人低年级教材,并不仅仅在于它浅显易懂有趣,还在于它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积累语言材料。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读书,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读书的能力。联系实际,超越文本,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方寸天地,拓展文本内容、空间,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模仿。因此,本设计根据文本的特点利学段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为主,让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第一要面对的是文本。既要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读,弄清知识结构,挖掘数学内涵,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又要能走出文本,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柑隋境,树立大教材观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不断优化教学设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反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对大单元主题情境任务的确定把握尚不准确,很难在单篇教学中进行分级任务设计。同时,教师为了完成主题大单元的任务,而对于单篇文本的教学形同雾里看花,导致单篇文本教学效益不高。基于这样的观察,立足单元视角下单篇文本任务群设计的意义、表征及策略进行了整体思考与实践,为单篇文本任务群教学打开一扇窗。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计思路 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基石。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通过对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火花,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能力,获得特定的感悟。《看不见的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情节性较弱,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较多,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的世界,运用多种方法在字里行间品味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文章有三条线:母亲、孩子和文章中的“我”。  相似文献   

16.
《学周刊C版》2017,(13):10-11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如文本解读单一化、文本解读错位、混乱和缺乏层次性的教学问题,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并限制了学生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师生文本互动、适当回归文本和文本解读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大概念视域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以“大概念”为关联点整合学习经验,积累语言,提升审美和思维水平,理解传统文化,进而破解文言文教学的常见难题。具体包括:综合课标、教材和学情等因素提取大概念;紧扣大概念设计单元目标;结合大概念解读文本、精选知识以确定教学内容;在评价设计中,注重考查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迁移能力;在过程设计中,注重创设情境和任务来引导学生关注“意”“法”间的关联,深读文本。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文本具有诵读价值、欣赏价值和写作范本价值.本文以古诗词文本的三重价值为依据,论述了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范式:诵读、欣赏和借鉴.这种教学范式发挥了古诗词文本的多元价值,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深化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深入钻研文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当堂巩固和检测这三方面来尝试。一、深入钻研文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以文本为凭借,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如何钻研文本呢?1、开口诵读。有老师曾强调要"开口备课",只有反复吟诵,放声朗读,读通、读顺、读畅,才能入情入境,品词品句。为了教好《沁园春·雪》,我反复吟诵,放声朗读,尤其是读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仿佛看到了站在莽莽雪原上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毛泽东,我分明感受到了他  相似文献   

20.
吴旭 《江苏教育》2012,(36):57-58
文本深层解读自有其内在规律,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作为教师,要想使文本讲话,就必须找到深入文本进行深层解读的钥匙,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疑难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教学,选点式品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