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丽遐 《上海教育》2014,(25):73-73
徐丽遇: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目前的一个大热门——世界杯。我相信两位应该都是球迷对吗? 王从春:我很喜欢足球,是一个铁杆球迷。  相似文献   

2.
我不是铁杆球迷,竹竿都谈不上,但这不妨碍我像许多球迷一样喜欢世界杯.在我看来,世界杯是人类给自己的奖赏,更像是一种"乌托邦",见证了我们对平等、自由与创造诸价值锲而不舍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如火如荼的世界杯给炎炎夏日带来了兴奋和激情。在不分年龄不分国籍的球迷们醉心其中时,商家们更是抓紧了这难得的机会,苦心将各种与世界杯有关的创意融入产品之中。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些精彩的广告吧。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乌托邦是空想、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这种对乌托邦的理解并没有反映出乌托邦的真实内涵。实际上乌托邦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之为人,在于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对未来有所崇高的谋划,在乌托邦的指引下,人才能体现为人自己。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在迷失,精神在枯萎,工具理性在膨胀,时代呼唤着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5.
笑话世界杯     
《少年月刊》2010,(10):63-63
世界杯虽己结束,但是足球热还未散去,以下四则笑话就是球迷们评选出来的本届世界杯的笑话前四强,大家看看,谁的实力更强呢?  相似文献   

6.
文雨 《甘肃教育》2010,(15):1-1
第十九届南非世界杯已然落下帷幕,全世界的球迷也经历了一段悲喜交加的过程。但如果认真反思一下,应该是悲大于喜,因为这里所说的悲是深层次的。如果用网络语言来形容的话,世界杯本身也应属于“杯具”。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必然的“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的教育很复杂,都冠以素质教育的名,却未必都实在。因此,不理解的素质教育、有误解的素质教育、真理解的实践着的素质教育也就并存不悖。如此说来,素质教育似乎就是“必要的乌托邦”了。这里的“必要”很有些主观随意性,其实质也就模棱两可,因为“乌托邦”毕竟是理想的。我认为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和理想的,就其发展的现实趋向来看,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只是由于它虽然就在“现实中”,却还不是普遍现实,所以说它是必然的“乌托邦”。素质教育是以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是它的实质目标,具体的教育内容是它的形式载体。汉语中的本源意义上…  相似文献   

8.
本通过论述大学所固有的超越功利、超越现实及管理运作上的自主自治等三种性质,凸显了其“超越”的一面,旨在彰显出大学的“乌托邦”品格,以期引起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化中的相应问题进行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个球迷,却也被去年世界杯的滚滚热浪包围吸引着。 表弟是个铁杆球迷,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昼伏夜出,点灯熬油加入到浩浩荡荡的球迷队伍里。看热闹的我,看着看着就忽然有了—些感触。场上来回奔跑的0球员在没得到球的时候,一个个看上去像蔫了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地慢跑着。可一旦球到了脚下,立刻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带球,奔袭,过人,抢断,进攻,射门,一气呵成。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拦不住、跑不死的气息,仿佛—个小小的足球就给一具空壳注入了灵魂一样,整个生命都充满了活力,激情四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李雁 《文教资料》2010,(28):12-13
朦胧诗创作显示出浓重的“苦难”和“希望”的精神。它从政治与人的生存关系入手,以人道主义的立场思考“文革”十年乃至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偏差与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在新时期种种苦难的情绪的背后。还存在一种“希望的原则”,苦难被希望拯救.因而显示出鸟托邦精神的渗透。它由政治乌托邦的哲学基点所支撑.即由历史理性和人的主体信赖而建立的历史信赖,使苦难书写呈现正剧的色调。  相似文献   

11.
郑观应是我国近代史上由买办向民族资本家转化的典型,为商为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思想的矛盾、立场的复杂。他关心时局,勤于笔耕,与新闻报界联系紧密,并有自己独到办报观。不过,探析其理想中“日报”的性质特点,不难发现其“日报”观在当时只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理念。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对南菲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世界杯.世界重新认识了非洲,尤其是对南非有了全新的感受,此次世界杯期间,有大约45万球迷来到了南非观看比赛.而全球各路媒体更是将一个全新的南非形象随着镜头传递到了世界各地,这对于南非重塑彤象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为期一个多月的广告无疑让更多人了解了南菲这片热士和南非人民。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乌托邦”在国人的心目中几乎是“空想”、“不科学”等名词的代称,遭到学者们广泛的批判。作为“乌托邦”的一种,“审美乌托邦”同样遇到了人们或多或少的偏见,成为许多学者批判的对象。事实上,乌托邦并不总是虚无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超越。同样,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也并不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想的、消极的审美救世主张,它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在社会政治领域进行了多方努力却无效而终的情况下的一种理论自觉,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转向。因此,梳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关系与区别,对于正确认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价值与作用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余莹 《音乐世界》2010,(13):40-41
红色是韩国球迷的应援色。世界杯的红色旋风来袭,韩星们也蠢蠢欲动,加入到各种的应援活动中。最近某品牌找来几级艺人,穿上红色T恤,以不同的方式为世界杯加油助威。  相似文献   

15.
又是四年一次的轮回,又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激情6月。打开电视、网页,翻开报纸,一切的一切,都与足球有关。最集中体现的是各种产品的广告:从彩电到空调,从饮料到汽车,叫人不能不惊叹,身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三大体育赛事之一的世界杯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不知道又有多少上班族要彻夜不眠地观战,又有多少铁杆球迷为了一睹世界杯的风采而要与爱妻推心置腹地谈判。其实,世界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让资深的铁杆球迷为之疯狂,也让那些平时对足球不甚感冒的伪球迷甚至非球迷切身感受了一把世界第一运动的风采。环顾四周,在这个令人血脉喷张的6月,我们身边的一切似乎都与世界杯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个人写作的“乌托邦”,另一个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乌托邦”。前者是指我通过写作实现梦想和希冀,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之物:后者是指我们从一个“乌托邦”醒来又跌入了另一个“乌托邦”。而我的写作,我的语言、结构、叙述、故事、人物、形式,还有我对现实的认识等等,正是笼罩在这两种“乌托邦”下的个人书写。  相似文献   

17.
激情世界杯     
王吴军 《少年月刊》2010,(10):33-33
我喜欢看世界杯,并不是为了凑热闹,也不是非要看出球队和球队之间的优劣。更多的时候,当球赛即将结束的最后时间里.我还糊里糊涂的,不明白最终获胜的将是哪一方,直到那圆圆的足球被射进球门的一瞬间,当球场上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疯狂地响起之际,我才会忍不住站起身来.大声喊出一个“好”字。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电脑》2010,(9):12-12
绿茵场.足球赛.世界杯。多少球迷为之倾倒。它们或狂歌.或劲舞。或大喜大悲,或声震云天。我喜欢足球.却不是这种状态。足球一我的老师,你教给我书本外的语文.如此“雅”事“柔”语.当然得“轻轻地告诉你”。  相似文献   

19.
表迷世界杯     
张旭 《科技文萃》2014,(7):32-43
早存世界杯开战前几个月,全世界的球迷们就开始蠢蠢欲动,各种分析、各种预测满天飞。随着世界杯即将开战,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紧张、兴奋的气味,人们对足球的热爱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不单一般球迷对世界杯狂热,各行各业都对足球进入了狂热状态,就连互联网大佬马云都存进军足球圈,给恒大注资12亿。当然,手表品牌们也进入了一种狂热状态,有同球队合作的,有签约足球明星的,当然还有更狠的,直接跟世界杯进行合作。作为一个表迷,7月注定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