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精神引领、精神支撑、精神滋养的重要功能,是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红旗帜、活素材、营养剂,实现长征精神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时代之需。在推进二者融合的进程中,出现了教材建设不完善、教学设计不精准、网络载体利用不充足和校园文化建设不充分等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坚持教材育人、课程育人、网络育人和文化育人相统一。融入高校教材建设,深入挖掘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积极运用长征精神;融入网络载体建设,广泛宣传长征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自觉践行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现代民法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制度,体现了现代民法对人权、人格尊严的重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应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已初步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且在司法实践中有所运用和探索,这是我国法制建设成就的体现。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法学界和司法实物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解答》及《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可操作性规定显得不具体、不明确、不完善。本文将就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责任构成和责任形式等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司法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民族之林。”而红军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二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华,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体现。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既具有精神生活的普遍性,又具有大学生的独特性,主要聚焦于理想信仰、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层次。消费主义是消费手段与消费目的不一致的反映,是消费异化的一种现象,潜移默化中消解了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人际交往,要扬弃虚假消费、符号消费和攀比消费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引导大学生增强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追求和形成健康合理的精神交往,推动大学生精神生活向有序、高质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着“逻辑自洽”法则 ,对作为大学精神内核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作出了分层剖析和新的概括 ;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具体内容 ,即创新精神、自由精神和协作精神 ;提出了大学精神既是客观的 ,又是主观的 ,强调了大学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 ,其内涵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同一事物的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 ,大学精神不等于大学个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已经确定了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已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文化遗产。鲁迅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服膺,是其思想的高峰。我们学习和研究鲁迅不能离开这条主线和主脉。忽略和淡化鲁迅精神的本质所在,是不可取的。我们目前面临着继承和弘扬鲁迅精神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有问题吗?有,而且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连我们有什么问题,或者问题出在哪里,都不知道。什么问题?丟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学校里教的,永远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是不可以的,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以为,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是这四种精神之总和。不能怀疑,不准批判,不会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实证,当然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是,文科生变成字纸篓,理科生变成机器人。谁都不会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8.
精神损害是随着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确立而为人所常提及的概念,各国立法和判例对此称呼不一。损害的客体是什么,与财产损害有何区别,其具体内涵如何,本身有何特点,作在梳理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认为精神损害不只是侵权行为下才会发生,于合同不履行时也照样可能存在,宜将精神损害区分为“事实上精神损害”和“法律上精神损害”,以更好地理解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规定,并根据现实的需要完善这方面的立法。最后得出结论,“精神损害是一切非财产利益上的不利益。”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精神旗帜,也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中职生涯教育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匠精神培育和生涯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着与专业结合度不高、“双师型”教师缺乏、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为确保融合教育取得实效,可从完善生涯规划课程、生涯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四个方面形成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很少认真思考: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个体精神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培育的精神力量是小康社会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内化整合功能是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民族精神的能动实践效用是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真正腾飞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人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人生幸福的感觉;社会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建立,有了共同精神家园就有了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和谐、进取的社会发展态势。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寓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单体寻找到精神家园的需要。本文自人的文化需要出发,运用文化学方法,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提出了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人生动力与精神家园、社会发展与共同精神家园、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培植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与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精神支柱。如何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心理及生理测验研究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以进行太极拳锻炼3年以上(含3年)的老年人和无锻炼者进行横断面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太极拳运动不仅在心理上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从生理上增强了躯体感觉、肌肉力量、身体柔韧性和协调反应的能力,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各种流派争叱风云的当代文坛,王安忆的创作实力是无可厚非的。她始终都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本构建形式,在写作过程中反复论证自己的创作观念。从先锋文学到“新写实”再到女性文学,近四十年来,王安忆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她真诚地与世界对话,在对外国文学的反复肯定与不断修正中通过小说文本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观,完成了主体心灵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乡风文明"在本质上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工程。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其新农村及其乡风文明建设对全国新农村及其乡风文明建设的成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主要以河南省的调研数据为基点,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状况给予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Christopher Jarman, handwriting consultant and former primary adviser for Oxfordshire, traces the search for a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handwriting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and questions the references to handwriting in the statutory orders for English.  相似文献   

18.
传统节日精神内涵是传统节日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是民族文化精神内蕴的体现。保护传统节日精神内涵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题中之义,有利于防止传统文化出现断裂,增强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以及国民教育体系中传统节日精神内涵教育的缺失等原因,导致传统节日精神内涵正在流失,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需要我们从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的高度予以重视,探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保护传统节日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专业化战略不仅仅是一种战略类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境界。将专业化战略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升到价值与精神层面,从勇于取舍的决断精神、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经得起诱惑的坚守精神等五个方面剖析专业化战略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及思想价值,以期为企业战略运行提供精神力量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实证视域的农民精神富裕解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农民精神富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方向性、主体性、现代性和真实性四个衡量指标来看,当前河南省农民精神富裕取得了成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对精神富裕具有内在的强烈自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现代意识逐渐形成,对各种精神资源的拥有和享受真正源于内心的体验。同时农民精神富裕还客观存在一些偏差,如理想信念弱化虚化和功利化,思想道德和伦理准则失范,精神贫困和富裕的"贫困"并存,精神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精神富裕的现代性方面还存在很大完善空间等。对于农民精神富裕的进一步提升,当前应进行激发机制、供给机制、矫正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