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各项事业均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新闻传媒何尝不是如此。在十分强劲的对手面前,如何发挥广播有限的优势,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广播人不能不去思考。一、要发挥广播优势,开发受众资源应当看到,从传播方式上讲,广播的快捷是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发挥广播"快"的优势,就要为传播快捷提供可靠的保证。大家知道,广播是通过电波传送新闻信息的,在电波所及范围内,广播可同时传到千家万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随着广播媒体自身娱乐职能的增强,其它媒体的多样化,形象化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广播新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及时引入听众意识、市场意识和策略意识。 建立听众意识是广播新闻节目生存的基础 从我国受众接受媒体传播内容的习惯来看,新闻一直是重中之重。根据近几年来索福瑞的市场调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相似文献   

3.
新闻节目是广播媒体的主打节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是广播新闻肩负的使命。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大量涌现,传统广播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遭遇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广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广播要适应新形势,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融入新媒体,充分彰显自身优势,在新闻的内容生产、呈现样态、节目架构、传播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着力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苏文超 《视听》2016,(6):48-49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广播新闻事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广播媒体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面前。广播媒体要提高自身的新闻策划能力,才能够强化新闻节目的吸引力,提高广播新闻传播效果,扩大自身媒介影响力。基于此,本文期望在分析"互联网+"时代提高广播新闻策划能力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找到提升广播新闻策划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时代,传媒技术飞速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电讯、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深度融合,对受众实施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的海量信息传播,不仅使媒体传播方式充分拓展.而且使传媒竞争异常激烈.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冲击。党报理论宣传作为主流媒体新闻舆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更不容低估。要实现党报理论宣传教育人、武装入、影响人、提升人的传播功能,就应该认真研究探讨如何改进全媒体时代党报理论宣传.主动适应新闻舆论传播大势.不断提高党报理论宣传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张静 《新闻世界》2013,(9):57-58
广播与电视媒体和报纸等纸质媒体相比,具有及时便捷的特点,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广播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闻传播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广播必须要注重新闻传播效果的提升,这样,才能巩固听众群,吸引更多的听众;才能提高收听率,促进广播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媒体的新闻竞争主要体现在新闻的提量、提速、提质三方面,但提量、提速和提质既要发挥媒体各自传播优势,又要适应媒介融合的客观要求.当下传媒市场出现的新态势和新闻竞争新特点对单一介质的广播媒体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广播的新闻传播必须更新理念,创新表现形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连线报道以声音为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直接报道,具有很大的时间优势,并且现场感强烈,是广播少数几类可以与其它媒体展开竞争的节目。本文结合近些年来的广播连线报道实例,对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进行了分析,认为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要做到三个方面:增强记者素质,提升临场发挥能力;突出时间性,抢占新闻制高点;与其他新闻节目形式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广播媒体来说,早晨6点半到8点之间的早间时段一般都是收听率最集中,市场份额最高,竞争最激烈的时段,是各家广播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一批优秀广播新闻节目,如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辽宁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大视野》、上海东广新闻台的《东广早新闻》等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所谓"核心竞争力"一般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最具决定性的特点和技能。那么早间广播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何在?又如何提高呢?1.时效性是早间广播新闻节目核心竞争力的直接  相似文献   

10.
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编辑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广播新闻采编应积极抓住发展契机,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找出采编工作中的问题,创新采编工作思路.文章首先分析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的特点,提出广播新闻采编创新思路,通过综合判断稿件、加强新闻整合、提升策划能力、增强新闻编排、实现形式多元等方面阐述创新广播新闻编辑意识,以期...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深,人们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越来多。这对于传统的广播新闻编辑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广播媒介方式单一,广播新闻编辑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开发自身潜能,才能使广播新闻在日益激烈的网络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就广播新闻的现状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培养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齐玉芹 《新闻世界》2013,(11):56-57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广播新闻来说,广播新闻的价值是新闻对听众的意义。听众喜欢的、需要的、想知道的,就应该是媒体要大力报道的。本文列举了广播新闻目前遇到的困境,提出广播新闻要保持持久的影响力,就要从广播新闻价值这个理念出发,立足本地化,在增强新闻的实用性上下功夫,多触角地加强策划,塑造广播新闻实在实用的品格,打造广播新闻的品牌影响力,为城市广播媒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广播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编辑人员不但要完成新闻工作的基本流程,同时也要注重满足人们对新闻新鲜度的要求。下面本文就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编辑角色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目前,新媒体已经对数字技术进行了应用,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随着手机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新闻信息获取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那么广播新闻媒体编辑工作也就在这一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很多媒体也就开始对新的编辑思路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中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样一个新的媒体时期对广播新闻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广播新闻如何做到在众多专业广播电台中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为听众提供更优质的节目,是广播新闻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创新意识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发展实现路径的研究,首先,阐述媒介融合基本内容。然后,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将面临传播局限性挑战、受众逐渐流失挑战、内容滞后性挑战。最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为实现广播新闻传播创新发展,给出孕育新媒体思维、加深对广播新闻内容的解读、构建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形式等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媒体受众被严重分流,给广播媒体带来较大的挑战,广播媒体必须"变身",以迎合受众需求的变化,这样才能切实推动传统广播新闻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郑晓红 《今传媒》2013,(1):101-102
近年来,互联网、3G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予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传统广播沉重的一击,一直来广播都在夹缝中生存,早先是来自报纸和电视的冲击,如今是腹背受敌,来自互联网、3G等新兴媒体的影响更是势不可挡。目前的广播媒体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着。在这样的冲击下,广播新闻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向个性化方向延伸?这是作为广播研究者及从业人员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使得广播电视台传统的新闻编辑以及播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广播新闻传递信息的方式已经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不相符,融媒体时代的形成和发展衍生出新形式的、便捷性更强的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台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作出改革和创新,将新型的理念运用在广播电视台新闻发展中,使其在新时代顺利发展,而这需要新闻编辑积极学习、积极进行转型.对此,笔者分析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在融媒体时代转型的根本原因以及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广播新闻年会暨技术研讨会”和在青海西宁召开的“全国省级广播电台经济研讨会”,受益匪浅。挑战不是危言耸听新闻年会的中心话题是:面向周世纪的广播。广播要向数据化、网络化突进,传统的广播正面临系列化、对象化、专业化、有偿化、数据化、网络化和产业化的巨大挑战。广播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众所周知,本世纪初广播问世时只有调幅短波和中彼广播,在不断的技术变革中,先后开发出调频单声道广播、调频立体声广播、调频副信道广播,许多广播相继上星传输,还在地面发展了有线广播电…  相似文献   

20.
现如今,伴随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变化,各个媒体相互间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由此要求我国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亦需要适应现代环境的不断变化,正确面对在融媒体视域下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故而,立足于融媒体视域下的广播新闻编辑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融媒体视域下的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战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