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是一个读者兼作者,要谈“编辑”,的确是“门外汉”,因而此文曰《门外谈“编辑”》。虽在门外,而常与“编辑”打交道,从“通联”中,也捕捉到一些“编辑”的信息,摸到“编辑”的“脉搏”,听到“编辑”的“心声”,体味到“编辑”的“苦衷”。编者之“苦”,非在工作之繁重,而在“责任编辑”之“责”上。此处之“责”,并非编辑之“责任心”不强,而恰之相反,“责任心”太强之故耳!作为一个编辑来说,是唯恐编不出佳作来的.因而东奔西跑、四处函联,约组稿件,以充实自己所编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什么报刊,总是力求以有限的版面,刊登最多的稿件,增大报刊的单位容量,向读者提供最丰富的信息.那么,显而易见,对已经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一番删改,完成精加工的“头道工序”,就成为编辑工作中十分重要而又十分实际的问题.删改得好,可以使文章短小精粹,耐读耐看,以最小的篇幅,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删改得不好,有可能使本来不错的作品,成为等外品,甚至是废品,即使勉强发表出来,不仅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甚至会贻笑大方.这里确实有一个文野之分,粗细之分.一提“删”,有的人很容易认为,无非是对文稿大砍大杀,删得愈短愈好,愈简愈好.这种看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删,是有原则的,并不是不问什么情况,不管内容与对象地胡  相似文献   

3.
4.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图书馆究竟何去何从?图书馆要改革,应从何处着手?本文认为图书馆改革,着眼点应该放在摆正图书馆的社会位置上,而如何摆正图书馆的社会位置,则可以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位策略”。本文从定位策略及其意义,图书馆的定位和图书馆定位的意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图书馆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试谈“编辑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化主体意识的趋势,作为“欣赏主体”的正式发言人——评论家正在研讨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怎么又哄抬出一个“编辑主体”来了?编辑编辑,编编辑辑,作家是他的衣食父母,读者是他的最高主子,一仆二主,谈何“主体”?! 诚然,编辑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是充当仆人角色。他不创造文艺,不创造科学。作为文学编辑,他从作家那里求取作品,而后将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编辑力”一词的来源和内涵,深入分析了“编辑”的定义,提出了对“编辑力”的理解:“编辑力是指做好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上海出版局党委最近召开了几次座谈会,邀请部分副总编、编辑室主任,座谈工作重点转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动结束了事务还不少座谈中反映:运动结束了,出版社的会,现在不多了,“六分之五”的呼声,已不那么震耳了。但这是指一般编辑讲的,对于副总编这样社一级的干部来说,事务还不少,真正坐下来看稿子的  相似文献   

8.
王黎雅 《编辑之友》1990,(3):21-22,31
编辑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达到两种基本功的结合,即“动”与“静”相结合的本领。“动”即要求编辑具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量,要能挖掘作者潜心著述的杰作。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哪一家出版社都要出好书、创名牌,谁也不肯让那些闪光的东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时代的扑面而来,网络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击着传统新闻出版的各个领域。作为传播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如何在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变化中发挥好编辑主体作用,我认为.首先要认真研究网络时代编辑活动所发生的变化,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努力方向,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做一名新时代称职的编辑。  相似文献   

10.
11.
“两种编辑”的观点,是在近些年的编辑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它认为的“两种编辑”,一种是《辞源》修订本所说的“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的编辑。这是“第一种编辑”。另一种编辑,论者对其基本内容的表述是:“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这是“第二种编辑”。论者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展开论述了编辑活动和著述活动、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和非出版专业编辑等的区别,提出了编辑学中的“编辑”,不应当是“第一种编辑”,而应当是“第二种编辑”,等等。“两种编辑”论的提出,深化了编辑学的研究,这是很  相似文献   

12.
二十二年前,在一个内部刊物上开辟过“编辑工作的前途”的讨论。我曾写文章呼吁:希望有关领导要重视对编辑人员的培养。培养编辑要学用结合,为造就专业编辑人才创造条件;使用编辑也要做长远打算,尽量使编辑学有所用,用其专长。当年我还是个青年编辑,考虑问题带有个人打算,又充满着个人的幻想。而  相似文献   

13.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质检中心对市场抽选图书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编校质量检查,并公布了一批不合格图书及其出版单位.质检总体反映图书文字差错率高,存在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错误.这与编校工作的优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编辑是做什么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回答. 有人说,编辑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它道出了编辑的使命和责任.有人说,编辑是"为人做嫁衣"的.这个比喻广为引用,是由于它不仅道出了编辑劳动的特点,而且也隐含了编辑"默默奉献""成人之美"的高尚情怀.记得多年前作家蒋子龙在作品获奖时,曾经把编辑工作比作水泥柱里只使劲而不露面的钢筋.这与"为人做嫁衣"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走出“编辑的误区”门外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理性认识活动。科学本身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而概念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单元。要使编辑学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正确揭示其中每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关于“编辑”的含义,是研究编辑学理论体系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如果对“编辑”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科学的认识,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就会产生困难。对此,本文提出些很不成熟的看法,希能进一步展开争鸣。  相似文献   

17.
也谈“当代编辑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人做嫁”作为一句源于唐诗的成语,其意思是只为别人默默无闻地辛劳。现在人们多用以赞扬为别人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对于编辑工作者,“为人做嫁”除了适用于对他们精神的赞美,是否可以作为对他们工作性质的比喻,许多人认可,也有人表示非议(见《编辑之友》2001年第4期皋永利、胡春雨先生的文章《“为人做嫁”说不能揭示当代编辑的本质特征》)。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一个比喻运用恰当与否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关系到对于编辑工作本质规律、本质属性的认识。这是一个编辑学的基本概念的问题,讨论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为人做嫁”这个成语被当代人所理解的含义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做嫁衣裳”的原义。也不能简单地引申为对出嫁人只起到单纯的装饰美化作用,从而推断出“为人做嫁”比喻编辑工作就会把编辑降格为“只决定和只能对形式美化的工匠”。“做嫁”在这个成语中已不单纯是“做嫁衣裳”和对嫁衣的形式美化了。而是引申为“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辛劳服务”。这种服务带有促成某种社会需求关系的中介性质,我们可以称之为“中介服务”。如社会上的劳务服务、家政服务、讯息服务、婚庆服务等,都具有这种性质。就以满足人们男婚女嫁的这种社会需要的社会服务来说,没有“做嫁”者的服务(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18.
勤劳、勤奋,是人的美德。做工、种地、干工作、写文章,样样需要勤劳,需要勤奋,否则就会一事无成。编辑工作也不例外,同样需要勤劳,需要勤奋。勤劳、勤奋,归结为一个字,就是“勤”。作为一个编辑,从选题、组稿到审稿、编稿、发稿、校对,都离不开勤。勤的对立面是懒。假如一个编辑不勤,经常懒懒散散、疲疲塌塌,那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编辑工作比较复杂、繁重,分门别类,环节较多。因此,在  相似文献   

19.
倩男 《出版参考》2007,(6X):24-24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奔涌以及出版体制改革的加快,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出版要求编辑除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全神贯注地“静态”审稿的修养以外,还必须努力变得越来越“动”感十足。具体而言,就是要静中求动,必须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动”足脑筋,下够功夫。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张新闻报纸而言,编辑始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编辑的综合素质高、经营版面意识强、指导协调能力好,则报纸的政治性、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特色性必然就会相应好起来,读者的阅读率就会高起来。反之,报纸的质量就会下降。毫无疑问,抓报纸质量和品位的提升,就要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