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欣华 《文教资料》2012,(26):78-80
《文苑英华》成书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选录了箫良纥唐五代作品共一千卷。其中赋一共有一千五百多首,而唐赋就占了百分之八十。可见,《文苑英华》将唐赋的基本面面貌保存下来了,而且《文苑英华》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唐代文学作品的态度,本文立足于讨论宋人对于唐赋的态度及隐藏于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初唐诗人骆宾王文集,历代版本繁芜乖讹,清人陈熙晋主要参考骆集《文苑英华》本、宋蜀本、明万历颜文选本以及其他诸家本子,将其重编、辑佚、校勘、注释,成《骆临海集笺注》一书。陈氏所用之校本,主要以《文苑英华》所收骆集校宋本通校其集,是其整理骆集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唐文粹>与<文苑英华>均为编纂于北宋初年的文学总集,后人往往以为<唐文粹>是"铨择"<文苑英华>而成.从两书的编纂时间、过程,编辑体例及入选作品,文字校勘等三个方面证明<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之说是一种误解,说明<唐文粹>在后人收集和整理唐代文学和校勘诗文方面的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苑英华》其诗歌类分依据不一,但总体而言仍以文化观照为主。《文苑英华》诗歌类分排序明显受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有浓厚的儒家政治色彩,其选诗分类崇尚"雅正"之作,是宋初文化现象的影像。  相似文献   

5.
《文苑英华》连录唐代文学作品的文献价值大于选本批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具有保存唐代文学作品、保存唐代文学批评史料的文献价值,具有进行唐代文学作品辑佚、唐代文学作品校勘、唐人别集版本考证、唐代诗人考定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学者认为《文苑英华》这部文学选集是“网罗放佚”的非选本总集,这是一种误解。误解的形成与周必大“全卷录入”说有关,也与《文苑英华》体例特征、时代文学审美观的差异和前代诸多文集散佚有关。这种误解会导致强化《文苑英华》文献价值,忽略其选本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苑英华》中对歌行的编录,继承了中唐元稹、白居易的"歌行"观念,其中收录白居易、杜甫、韦应物等人的歌行作品较多。之所以将"歌行"独立成类,是编录官参考唐人文集而来,因为在中晚唐诗人的观念中,歌行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无可否认《文苑英华》在编录歌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主要原因在于编书时间仓促、唐宋人文体观念模糊及受政治影响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唐代科场试赋内容丰富,就《文苑英华》所收录之40类主题而言,与现存科场试赋直接相关者达17类。这些主题大都围绕帝王展开,是对前朝或当时帝王政治、文化生活的反映,体现出了试赋的时代特征。在唐代科场试赋中,符瑞类主题在实现朝廷选官的政治目的时,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观照,足见命题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现实需要。要对符瑞类试赋进行研究,首先需要明白何为符瑞和明  相似文献   

9.
《文苑英华》收录了本于唐人范传正所编李白"文集二十卷"中的二百六十余首诗文。因范编李白文集来源甚杂,致使《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有诸多异文。一首诗,至关重要的无疑是题目,而题目有异文,则关系重大。本文择出《将进酒》等七首诗题目颇为重要的异文加以辨析,或有助于李白文集的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小引敦煌遗书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的珍贵遗产,它给人们保存下来文、赋、诗赋、词曲、变文等极其丰富的古典文学作品.在敦煌遗书的整理研究过程中,变文、词曲等已分别汇成专集,赋类作品虽也整理,但多属零篇短简,某些已成孤本的赋作,海外刊行过校录本,由于传布未广,国内无从阅读,有鉴于此,本文试作一点整理,尽可能提供较为完整的校本.敦煌赋集是敦煌遗书内数量较多、内容驳杂的唐人写本,除见于《文选》的王仲宣《登楼赋》(P.3480)、张平子《西京赋》(P.2528)、成公绥《啸赋》(S.3663)左太冲《吴都赋》(苏1451)外,敦煌赋卷所载大都是唐人作品,《全唐文》、《文苑英华》等只载其中少数几篇.敦煌遗书内的赋卷,主要散见于伯希和编号者,有P.2488、2491、2539、2544、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华书局本《后汉书》《三国志》《魏书》《南史》《太平御览》等典籍,校勘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书·符瑞志》,得拙见数则.  相似文献   

12.
"子部文学"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一大门类,也是中国学术思想的集中反映。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这三本目录学著作中子部各类目的发展演变,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我国古代"子部文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学术思想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华民族文化元典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删订的《诗》、《书》、《礼》等“六经”和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典籍都是文化元典,在其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遗产;在此基础上,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为主线,辅之以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梳理并论证中华民族文化元典中人文精神的七个方面.当今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应当吸收和继承元典人文精神的合理内容和精华,重塑能适应21世纪的人文精神,使民族的优秀文化焕发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依据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明代登科录汇编》的影印试卷及明、清代人的笔记史料,对明代会试十三种考官的人数、种类及职官、科举出生、籍贯结构以及百分比率逐一作了分析,并对《明会要》的个别错误作了订正。文后,又论述了明代会试主考官显赫的荣誉性、考官来源的多渠道、考官所受的监督性、同考官的非教官化等四个明代会试考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由于物质层面的原因,先秦时期人们在接受教育、文献书写、文献流传等方面与我们现代人不同,而我们又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因而以历史的想象力还原历史的真实。在《庄子》研究中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庄子如何接受教育、交友、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流传等方面进行考问,试图理清或接近一些庄子及其作品的历史的真实,为《庄子》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引用《诗经》说明道理,是自先秦以来形成的传统,汉代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发展和突破。通过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传作品中保存的大量《诗经》章句的分析,我们可以考察两汉时期引用《诗经》的新特点,认识《诗经》对汉代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补录《全唐诗》及其续补著作失收作者胡生并诗三首,刘采春诗一首,《南岳魏夫人传》中诗一首,补道士吴子诗二首并删正作者名条;考订《全唐诗续拾》卷五七所收作者贾松实为晚唐曹松;考订《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所收李山甫诗本事及题赠对象。  相似文献   

18.
沈守正的《诗经说通》是明代众多《诗经》学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诗经说通》中,沈守正采用了"通其滞义、归之合并"等解《诗》方法,以文学文艺之眼光解读《诗经》,取得了较大成就,充分体现了晚明《诗》学发展的新特征。同时,由于时代等因素局限,沈守正在解《诗》时也难免存在不足和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9.
《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跟《礼记》中的《月令》文字相同,差别只是十二篇合为一长篇,又被《淮南子·时则训》全文抄录,仅文字上略作修改,其中所记天象、物候多来自于《夏小正》。主要受对《月令》的解读影响,从汉代开始,学者对于《十二纪》纪首所用历制的认识便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高诱、郑玄等认为《十二纪》纪首(亦即《月令》)以孟冬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所用正是秦朝的颛顼历,而更多的汉代学者囿于经学思维,认为《月令》乃周礼,所行即周制。唐代孔颖达疏解《月令》时,为维护"三礼俱出于周"的正统观念,对郑玄的解说曲加弥缝,承认其说《月令》"官名时事多不合周法",但否认出于秦制,而认为是吕不韦宾客所传的圣王旧章。孔颖达之说深刻影响到后世读书人对《月令》亦即《十二纪》纪首的一般看法。另外,由于《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天下之前,且后世一些学者对"改正朔"的理解过于机械,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十二纪》纪首所行非秦制,甚者以此为据强调《吕氏春秋》与秦统治政策间的矛盾。本文梳理各家论难,辨析各自言说背后的思想背景与材料支撑,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字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十二纪》纪首之以十月为岁首,在《季秋》和《孟冬》篇中已明文昭昭,而秦在《吕氏春秋》成书之时已采用颛顼历,也可由《史记·秦本纪》和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编年记》得到证明,故《十二纪》纪首确实是以孟冬之月,即《夏小正》十月为一年之始,《十二纪》纪首所用历即秦颛顼历。战国秦汉时期,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不同传本和改写的现象颇为常见,但也因此导致后人在阅读时容易因文本被著录的形式和所纳入的书籍类型而形成若干先入之见,干扰对文本的解读。《十二纪》纪首用历问题聚讼多年仍莫衷一是,即是其例。  相似文献   

20.
易学是司马迁史学的哲学基础,是《史记》思想的核心。清人最早注意到《史记》与《周易》的关系。近代学者刘师培是这一研究问题的发端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记》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了一些论文,论文从易学的角度,对司马迁的历史观、世界观、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司马迁通《周易》、《史记》论《周易》和《周易》对《史记》的影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