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研合作网络中的知识扩散种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理  魏奇锋  顾新 《现代情报》2009,40(2):122-131
[目的/意义] 面向科研合作网络中的学术社群,提出基于合作者吸收能力的知识扩散种子选择方法,以提升社群知识扩散效率,促进社群成员知识吸收。[方法/过程] 运用R软件完成仿真实验。基于斯坦福大型网络数据集(SNAP)的真实科研合作网络数据,运用社团检测算法"WalkTrap"检测出学术社群。将各学术社群中合作对象吸收能力总和最大的节点作为各社群的知识扩散种子,基于此,在各社群内部实施知识扩散仿真实验,并用其余4种基于网络中心性的方法与本文方法作对比。[结果/结论] 基于合作者吸收能力的种子选择方法,在网络整体知识水平、知识水平分布均匀性与扩散初期的知识增长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其它4种方法,且节点吸收能力差异越大,这种优势就越突出。节点平均吸收能力越强或网络中节点平均度越大,知识扩散效率受种子选择方法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2.
科研合作及其科研生产力功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当今大科学时代,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科研合作。科研合作关系是连接科研生产力诸要素的中介,通过向科研生产力的诸要素渗透而实现其科研生产力功能。文章首先概括了合作及科研合作的涵义,而后论述了科研合作向科研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机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信任是维持科学家相互合作的关键因素,并会使科学家之间产生知识传递,使知识由个人所有传递为多人共有。对信任机制导向的科学知识传递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科研合作者信任关系的维护,还能加速促进知识传递,从而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方法/过程]首先,利用美国物理学会数据集(APS)对科研合作者的信任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分布规律;然后,将科研合作者间的知识传递划分为隐性知识传递与显性知识传递,梳理合作网络中知识传递的路径;最后,利用回归分析对合作者之间信任程度对知识传递量的作用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科研合作者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传递有着明显的时序共振规律;产生隐性传递的合作团队的信任程度比产生显性传递的合作团队的信任程度更低;显性传递与信任程度的相关性更高,但依赖性更低。基于此研究结果,将科研合作信任情感研究扩展到信任行为,并通过量化科研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程度,减少在合作横截面中测量静态信任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科研合作网络特征与团队知识创造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鹏程  彭菡 《科研管理》2011,32(7):104-112
知识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创造新知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从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的视角出发,对科研合作网络与知识创造绩效的关系展开了分析。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本文选取了管理学领域的24个科研合作团队,收集了他们在6年时间发表的1494篇论文,并通过识别888个作者的合作关系建立合作网络模型。数据结果表明,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团队知识创造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1)合作网的派系数量与知识创造绩效呈正相关关系;(2)最大子图比例以及合作网络密度与其呈负相关关系;(3)中心性则与其无关。最后,本文从合作结构的角度提出了提高科研团队绩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 知识管理是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基于知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的地位而提出来的。知识管理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是各行各业都在研究并重视的焦点问题。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科研管理是科学知识创新活动中的人——事——物的科研组织结构系统的性质、特点及规律并遵循其规律进行现代科学化管理,使之产生系统放大功效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7.
8.
基于知识创新的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知识管理各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指出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提出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系统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得出基于知识创新的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的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9.
知识位势、隐性知识分享与科研团队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珍红 《科研管理》2012,33(4):108-115
结合高校基层科研团队独特的行为与需求特征,在考虑团队科研成员知识位势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科研人员在隐性知识分享中的博弈行为和隐性知识流动路径,探讨了隐性知识分享分类激励机制设计原则和框架,提出高校基层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分享分类激励的设计策略和建议。在考虑了科研团队人员的不同知识位势后,能够更具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方案,提高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性,达到组织与个体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研合作质量和知识创新能力,提出基于国际科研合作的知识影响力评价方法,并挖掘影响国家知识影响力的因素。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于科研合作的知识流动网络节点特征演化,选择知识中心性、知识中介性和知识全局性评价各国知识影响力,并从国家特征和多维临近两个角度挖掘知识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知识影响力大幅领先,为其他国家知识产出和知识流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经济水平、科研实力、开放程度及平均社会距离影响知识影响力,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与国家知识影响力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科学工作流的科研知识产出管理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据密集型科研的发展,目前只关注科研产出末端的知识产出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e-Science环境下对学术交流的需求。提出了从科学工作流入手构建科研知识产出管理模型的构想,通过分析国内外在科学工作流和科研知识产出方面所做的研究之后,发现其在科研过程描述方面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因此构建了新的基于OPM的扩展的科学工作流对象模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科技合作国际化大趋势,以及各国重视大科学研究计划,加强双边合作,促进创新、合作研究及资源共享、重视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方面的经验和相关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13.
以科学引文索引为客观评价指标,对英国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把近代英国国际科技合作分为静态自主研究阶段、动态均衡稳定发展阶段以及快速国际化阶段,说明跨越国界的科研合作是走科技创新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4.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战略联盟组织合作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是知识的流动过程,提出建立基于知识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战略联盟组织模式,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战略联盟组织合作效果评价的准则,构建基于知识视角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DE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提供了一种对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战略联盟组织运行绩效考察的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科研资源的海量增长与知识匮乏推动了科研机构知识门户的产生与发展。随着用户交互需求的增长,科研机构的知识门户构建一方面要支持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本文从知识共享与创造、社会交互与工作协调两个设计原则入手,系统构建了科研机构的交互知识门户模型,分析了其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红敏  陈怡 《科教文汇》2012,(26):28-29
高校科研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目前合作模式比较传统、单一、低效,大多表现为互访、签订合作备忘录、定期不定期举行研讨会等模式,对于开展有实质性成果的合作并推动国家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本文尝试借鉴几家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甚至企业(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芬兰VTT技术研究院以及法国依视路集团)的管理理念与国际合作模式,分析我国高校科研工作与管理中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的缺点与局限性,大胆尝试新途径、新模式,试图为走出高校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路提供想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对2004-2013年10年间,有关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从时间、期刊来源、著者、关键词多方面进行了统计及分析,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期望对该领域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知识协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协同是一个知识流动的过程,其协同效应来源于知识协同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与学习经济效应.知识链组织通过协同识别机制,寻找到合适的企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知识协同过程中,组织之间通过知识共享、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等互动过程而实现知识创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释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理念的基础上,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本分析视角,从团队式生产行为、参与人角色的多重性、知识整合模式的多样化、主客体相互作用等多个维度论述了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内涵,并从行动主体构成、主体联系多样化、主体的自组织和适应性进化行为、鲁棒性、复杂自适应性以及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剖析了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特征,以及知识整合的复杂适应流程,最后从个体参与规则和总体的利益分配规则等角度论述了团队内部知识整合规则。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研处长“双肩挑”的弊端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科技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高校科研处长“双肩桃”存在狭窄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科技管理职能的需要,科技管理知识的缺乏制约管理效率的提高,专业研究中存在不公平竞争和制约专业科技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等4种弊端,提出学术管理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两权分离,建立专业化为主体的科技管理队伍,建立专业和行政不同晋升渠道的双梯阶晋升机制,加强“双肩挑”科研处长的管理素质培训以及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等提高科技管理效率的5条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