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而且是悲剧,但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又超出了爱情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子君的爱情悲剧尖锐地涉及到当时一个广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纵观“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许多作家都对这一问题很关注,有的甚至作为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2.
《伤逝》通过对主人公子君形象的生动刻划,现实、理性、深刻地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进行准确的剖析,进而寻求妇女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伤逝》女主人公子君的性格、命运特征,阐述了造成她悲剧的成因及其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伤逝》女主人公子君的性格、命运特征,阐述了造成她悲剧的成因及其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伤逝》中子君的悲剧有过多种解析和论述,社会学的观点居多。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好作为女性自我的丧失与整个男权社会的围困。子君对独立人格的放弃和对男权话语的接受与顺从使好自身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悲剧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一篇细致描写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篇。有学者说,鲁迅的《伤逝》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可是,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并仅仅不在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是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更值得注意的是,《伤逝》这篇小说包含了关于记忆与忘却,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也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它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一方面歌颂了他们争取婚姻自主,要求个性自由的反封建精神,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反以“出走”为最终目的的短浅目光;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拥有自己独立叙事和话语体系的一位作家。笔者从文本细读出发,结合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揭示子君在叙述中的不可言说背后隐喻的主体身份的被诠释状态,涓生的视角叙述中,其不平等对话,使子君被大众误认为成软弱无能的女性形象,子君的主体性阐释受到涓生和鲁迅作为叙述者身份的禁锢,出现了子君无法对世人发声的失语画面。通过这一问题的透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批判涓生在追寻"五四"新思想的同时,处在传统男权专制主义毒瘤危害的困境,这对研究鲁迅自身的思想深刻反思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子君悲剧的现实意义在于:不仅社会应该继续深入地为妇女解放而努力,女性自身更应该为此而奋斗,以自身的自强不息和思想解放来促进妇女的完全解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伤逝》中的子君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解读,进而达到关注女性个性解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本文在对此问题展开探讨的基础上,阐述了鲁迅的爱情婚姻观。这些,对后人无疑具有教育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怡 《中国职工教育》2012,(18):146-147
《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小说采用"涓生手记"这样的叙事方式。子君的形象是隐形的,通过涓生的回忆才反映出来的。从涓生的角度表现出的子君形象,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女性思想和普遍形象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出色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千姿百态又个性鲜明的美好形象,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蒲松龄敏锐摄取实际生活中关好的东西并加以塑造,使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富于美感,成为真善美的象征。对这些女性形象身上闪耀的光辉进行了赞美,其审关意义在于:它是我们认识封建时代被社会文化所忽略的人性美的“窗口”;也是封建时代长期被压抑的人们发泄不满情绪和表达对人性美向往的载体;同时寄寓了作者的追求人类真善关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伤逝》的百年解读认为子君的悲剧是由外在因素(社会或涓生)或者内在因素(子君自身)造成的。但在女性主义视角的观照下,这两者在无形中都为父权制思想所钳制。子君虽吹响了五四女性觉醒的号角,但仍旧无法逃脱男权意识的怪圈。从根本上讲,子君的悲剧是父权制思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一直关注着知识分子的命运,特别是那些在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中受过时代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伤逝》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代表.柔石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写出一部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二月》.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们面对封建社会的重压,依然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奋起抗争,但是当她们面对社会的强大压力时就败下阵来,彷徨于“歧路”与“穷途”,最终让自己走投无路.  相似文献   

16.
以往人们在评析鲁迅小说〈伤逝〉时,往往更多的是从客观角彦寻找造成主人公爱情、人生悲剧的根源 其实也可以从国民性弱点以及封建性方面来挖掘造成《伤逝》主人公悲剧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双喜、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故乡》里的少年闰土,有着紫色的园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在这明丽的图景中,闰土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极其简练而传神地勾画出少年英雄的形象,对这位活泼勇敢的少年朋友充满了热爱。“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社戏…  相似文献   

18.
涓生和子君热衷于个性解放,单纯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从而导致爱情悲剧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生之艰辛,死之悲苦的悲剧结局,能够转化为人们对美的呼唤。本从刘划人物、描写心理、表达思想方面分析了悲剧产生的美感价值——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从而表现了爱情悲剧所具有悲剧美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伤逝》具有反讽语义结构,渭生“忏悔”姿态有可颠覆性和可谴责性,“吉兆胡同”含有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20.
娜拉与子君是易卜生、鲁迅两位作家分别在其作品《玩偶之家》、《伤逝》中塑造的个性鲜明的两位女性形象。两位作家身处两个国度,其写作背景、写作风格、文化色彩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就是在这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背景下,两位作家都借描写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表达女性的悲剧,进而揭示出两位女性在悲剧过后的不同抉择。娜拉与子君都有着善良而诚挚的心,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但是在爱情受到考验的时候,她们的丈夫都暴露出了自私、冷漠的真面目。面对爱情的背叛,娜拉与子君也都愤然出走,但是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反抗方式。娜拉可以称为"妇女独立宣言"的代言人,她不但通过语言,而且用决绝的行动发出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呼声;而子君则是一个勇敢而悲壮地倒在女性革命征途中的女战士,她默默接受,不加选择以至于被人所弃甚至丢掉性命的结局。本文通过对娜拉与子君的比较,剖析妇女解放的道路问题以及对读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